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环球速读:不要相信“拍帮主”这一类自媒体的对新冠后遗症的不当宣传
2022-11-12 16:35:12 来源: 梦想去飞翔

随着疫苗接种,病毒的变异,新冠病毒的危害性在下降。


(资料图)

但现在很多人开始贩卖新冠病毒感染的后遗症如何如何……

此前,在专业人士撰稿的微信公众号“Hanson临床科研”上发了一篇文章《Nat Commun:新冠无症状感染者没有后遗症!》

这是一个对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发表的《Outcomes among confirmed cases and a matched comparison group in the Long-COVID in Scotland study》的一个解读报告。

这里有一个亮点:发现无症状感染者没有后遗症。

然而有些人不同意了。觉得这专业人士的解读是有问题的。然后自己胡乱扯淡一番。

拍帮主的胡扯

这个拍帮主的一些解读可谓让人啼笑皆非。

比如,这样一段话:

针对入组的不到1800位无症状感染者,没有观察到相对于阴性对照组更高的后遗症发病风险”。

划重点了啊:“没有观察到”、“相对于阴性对照组”、“更高的后遗症风险”。

这尼玛……这是“没有后遗症”的意思吗???”

很搞笑,其实这段话的意思就是没有后遗症!

阴性对照组就是指没有感染过新冠的人。感染过跟没有感染过,两者具有相同的状况,那说明所有的所谓不适其实就是一般人都有的健康问题。而感染并没有增加风险。

这就是没有后遗症的意思。

实际上,这个研究是对问卷调研的方式展开的队列研究。

先看研究招募的对象。从2020年4月起,苏格兰每一名新冠病毒核酸PCR检测呈阳性的成年人(>16岁)都被邀请与一个对照组一起参加,配比是3:1。而对照组是始终核酸阴性的人。为确保具有可比性,会参考年龄、性别、社区和经济状况,身体功能状况做配比。

核酸PCR阳性资料来自于苏格兰国家卫生服务(NHS)。如果初始核酸阴性者在后续测出阳性,则归入阳性组参与研究。

由此可以发现,尽管定义为全程阴性的对照组不能排除有漏检验可能。但这个影响不能夸大。

因为一旦有新发症状他通常会参与检测(英国的核酸检测也是免费的),而且按照NHS规则,新冠大流行期间任何医疗问题的看诊都会考虑做核酸检测,这是医院内防院内感染的规则决定的。

该研究发出了很多研究申请。但相当多人没有同意参加研究。

众所周知,没有症状者更容易偏向不回答提问。

因为他们会觉得自己没事干嘛去回答?而有所谓后遗症者,往往更容易倾向于报告症状。所以,这类调研本身就容易存在“夸大后遗症发生率”的风险。

而且,就调查的中位年龄来看,主要是中年人群,这些人本身就更容易有呼吸困难,心悸,疲倦,失眠、疼痛等等症状。实际上调查问卷里也提及相当多人(超30%)在本身就有基础健康问题。

总结来看,固然存在阴性对照组不够可靠的问题,但影响并不会很大。

当然,我们的确仍需要更严谨的对照研究来确定。

比如,在中国开展有阴性配比对照的后遗症研究;从而排除掉基础身体状况,社会因素,经济因素等引发的虚假后遗症。

但夸大其词的断定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感染者必然有后遗症,这违背了疾病后遗症的一般规律,也违背了日常所见。

这个“拍帮主”除了这篇文章搞个文献歪解,他还对其他研究报告做似是而非的解读,从而贩卖焦虑,引起大家对新冠后遗症的恐惧。

歪解报告,夸大新冠后遗症的风险

歪解报告,夸大新冠后遗症的风险

该研究里「似乎」有如此内容:70%已接种、45%接种加强针的人在感染Omicron后有9.4%的后遗症。(大家可以看图)

但是,这里有一个前提被他无视,即什么人参与了研究?-------其实这是一个研究辉瑞抗新冠病毒药物Paxlovid的治疗价值的研究。

根据美国FDA,乃至美国医学界的共识,符合如下任何之一条件的人群才需要使用Paxlovid:

≥65岁,且有症状

>50岁,没有接种3针新冠疫苗;且有症状

免疫功能低下者;且有症状

注意,如果是无症状感染,不口服Paxlovid。

我没有去看研究的原文。不知道这3类人的各自占比如何。但从美国使用Paxlovid的标准来看,这3类人里的9.4%出现后遗症不是很合理吗?

这样的9.4%能推广到所有人群吗?显然不能。

而Paxlovid还可以降低后遗症的发生。虽然下降幅度不是很大,但可以肯定是有效的。

而且,看博文援引的内容就知道,这个后遗症研究也只是观察90天而已。90天后还有吗?不知道。

还是那句话,任何疾病都可能存在后遗症。而后遗症的发生跟疾病的严重度,自身的基础状况,康复潜力等有关。

当你年龄偏大,有基础疾病,不管你是感染新冠病毒,还是得其他病,你都可能有一定比率的后遗症。

但也不要害怕,积极控制疾病,好好锻炼身体,后遗症风险可以降低,也可以降低严重度,缩短整个病程。

当然,很快就有人会说,不相信“拍帮主”,那专业医学研究文章总得信吧?

其实还真未必。因为医学研究也有质量高低,也有可信与否的问题。

只有研究本身质量高,找不到证据和逻辑上的缺陷,那才值得信赖。

比如,近期火爆全网的新冠后遗症的文章。该文章宣称“反复感染新冠风险大,死亡风险比初次感染增加一倍多”。

国外的研究也不见得质量高

如果去看原文就可以发现其研究的对象的数据可知,平均年龄63.17岁。

很显然,这些人本身就是新冠感染的高危人群。即容易重症,也自然容易有后遗症。

然后再看研究的细节:

研究的细节内容

我们可以发现,一次感染者有44万3588人,而≥2次感染者只有4万947人。10比1的差距。这其实说明多次感染本身就不常见。

这还是平均年龄60多岁的人群,一群易感染人群。

大家注意表格里的基础疾病栏目。

免疫抑制人群:2.56%(从未感染)、4.39%(一次感染)、7.83%(重复感染)

癌症病人占比:2.1%(从未感染)、3.17%(一次感染)、4.40%(重复感染)

慢性肾病占比:8.11%(从未感染)、11.09%(一次感染)、15.39%(重复感染)

就这样一个基线水平,哪里有可比较?

这些高龄人群的抵抗力弱,加上更高比例的基础疾病,更差的免疫力,自然更容易有反复感染。而他们本身就有更高的死亡风险,心血管、肺病等等风险。

这样一群重复感染者的死亡风险不更高才有鬼呢。

在基线差异如此巨大的情况下,居然还能得出多次感染会增加死亡风险。这不扯淡吗?

而且,所有的研究资料来自于美国退伍军人医疗信息系统。而这些人在外面看诊的资料是存在收集不全的情况。这是闹着玩呢呀……

所以说,不要觉得国外的研究多靠谱。仔细研读下就发现有很多问题。

补充阅读:

1,《面对目前的抗击新冠疫情的政策调整,我们普通人要如何应对?》

2,《不要夸大新冠感染后的危害性-----只要有足够好的疫苗接种》

3,《如何不被欺骗?----看透医学世界里的迷雾和诡计!(三)》

4,《合格医生、优秀医生、卓越医生,他们有什么区别?(下)》

责任编辑:zN_1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