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世界短讯!俄乌战争为什么对未来战争形态演变很重要
2022-11-14 15:36:38 来源: 席亚洲

最近的俄乌战争的形态,对于未来战争形态确实是有一定预示意义的,之前的论述还是有些不够明确,在贤者模式的加持下,我试图把这些问题整合起来说一下。


(资料图)

首先是俄乌战争的形态到底什么样。

我们看俄乌冲突的各路战报,尤其是俄国方面的战报,会很详细的列出从北到南一系列小村,在这里乌军进攻,被俄军炮击损失若干部队撤退,那里俄军进攻,夺取了一点点地盘……

总之似乎都是一场场细碎的营连级作战。

传统机械化战争那种打法哪儿去了呢?

钢铁洪流呢?炮兵师,炮兵军的猛烈轰炸把一切炸平呢?整营整团在狭窄正面的猛烈冲击呢?

航展期间了解到了一些情况,或许可以让大家明白。

我们想象当中,俄乌战争可能是类似二战,或者朝鲜战争后期,或者几次中东战争那样,整个战线上堆满了部队,从哪儿进攻都会遭到敌人的猛烈抵抗,所以就只能集中兵力突破一点,打到敌人后方砸烂瓶瓶罐罐,最后实现包围,歼灭敌军。

但这种大兵团分工明确的传统大规模战争方式,在今天的一个又一个战场上未能实现。

如果说之前中东地区的冲突还可以解释说这是人菜,打不出那样的战法。那俄乌呢?所以大家天天都说菜俄,菜乌。

但实际上菜并不是最大的原因。

最大的原因还是战争形势变了。实际上俄乌战争中,双方这一个个交火地点往往并不是如同传统战争那样的,漫长的对峙线上,进攻方集中兵力攻其一点,同时又有大量部队在整个战线上实施牵制攻击,防守方从各处抽调部队,在最至关紧要的时刻进行反冲击。

实际上双方的兵力不能做到这一点,乌克兰实际兵力约为20-30万,俄军经过这次动员,前线的兵力大概也已经有20万了,但是这对于漫长的战线而言,实际上仍然是被高度稀释的,双方不可能维持传统的战线。

实际上这场战争虽然信息化水平不高,却是一场真正的信息时代的战争,双方如此稀疏的兵力,如果没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不知道敌人在哪里,那么根本这仗就打不起来,干脆变成极限换家了。

实际上这场冲突中,俄乌都有基本的信息化,能够对敌方前线的部署调动知道个大概,当然这方面俄军处于劣势,因为其战役侦察能力延续了苏军以来的传统,就不怎么强。

我们知道二战中双方的仗是怎么打的,是让部队前进,从部队受到敌人抵抗的情况,才能分析出敌方到底哪里强哪里弱,然后通过抓舌头这类的办法,在战斗进行中逐步弄清对手情况。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平时就建立对对手的情报网,从公开和秘密的渠道积累足够的信息才能支持这种实际上基于推断的信息作业。

朝鲜战争双方都打了两次战役了,美国人还以为是林彪在指挥志愿军,也没搞清楚志愿军的番号,兵力,很大程度上就是吃了根本没有建立起对解放军和志愿军的情报网络(这里的情报网络不是指情报人员的网络,而是将关于志愿军的各方面信息汇总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

反过来,其实当时志愿军对美军的情况也有大量的误解和不摸底,绝大部分情况下是要打起来才知道对手实际部署情况。

照理说俄罗斯对乌克兰之间应该不存在这种模糊,双方互相已经打了那么长时间,就算中间乌克兰通过对自身情报部门和军队的大清洗,大大增加了俄国获得乌克兰一手信息的难度,俄国也应该能够通过公开渠道的信息对乌克兰军队的情况有个大致的摸底,不应该犯一些基本的错误,但实际情况就是俄国未能有效摸底乌克兰。

反过来乌克兰对俄国的摸底,可能还更容易些,虽然俄国相比乌克兰更有钱,但俄军的内部保密工作相比乌克兰其实反而更差,毕竟民主化之后俄军这方面工作始终就是一本烂账,乌克兰不需要太大成本就能搞清一些关键情报——当然问题是有时候这种情报也没啥实际意义就是了。

因此实际上除了战争初期俄军有点瞎打乱撞的意思,后面的作战实际上俄军和乌军都是依靠技术侦察手段,搞清楚对方大概从哪里来,才能抵挡——当然乌克兰也有重兵死守的地方,就是卢顿前线的堡垒地带。

结果,就是在俄军进攻的“回合”中,乌军在北约援助下较强的态势感知能力让他们总能用刚刚好的兵力,迟滞俄军的进攻,迫使俄军因为担心损失而进展缓慢,必须实打实的集中绝对优势的兵力,才能取得一些进展。

反过来,乌军多次动员后,其兵力数量大大增加,再加上北约提供的信息优势,他们可以集中起一支相当强的部队,在俄军虚弱的方向上发起进攻, 俄军虽然也可以通过战役空中侦察发现乌军意图,但,其相当部分的精锐部队被吸引住,狂啃乌克兰的堡垒地带,不能机动使用。结果在死守赫尔松的同时,丢掉了伊久姆和红利曼,使得俄军彻底包围堡垒地带的努力一下子回到今年4月前。

换言之,我们今天看俄乌,传统的大规模战争被小规模的接触战取代了。

双方都必须依靠信息能力,将自己手上的部队派去敌人真正采取行动的地点,真的是针尖对麦芒。这就是为什么俄军要在北方地区建造那么一大段反坦克龙齿防线,这种防线必须有部队防御才能发挥防御的作用,否则只是摆设,这实际上就是企图将战争重新引入他们所习惯的方向。由于乌军目前的状态也是临时凑合,拉起的部队肯定不具备完整的工程破障能力,所以不论如何要突破漫长的龙齿防线还真是有点费劲,兵力少了,来不及破障,兵力多了,,更容易被俄军提前发现,不论如何会给俄军进行火力打击和调兵遣将的时间,所以这个防线很可能还是能发挥一些作用的,只是毕竟不会是决定性的。关键的还是侦察和信息传递的速度以及火力打击,兵力调动的灵活性。

的BTG其实思路也是一样。但问题是,思路对了不代表实际能力就能行。

二战的时候,英法也有建立机械化部队的概念,但是他们开发的武器装备往往只能顾及一头,要么是轻装甲轻火力的快速坦克,要么是重装甲重火力但缓慢的爬虫,类似苏联T-34,德国III号、IV号、美国M4这种既能够快速机动又有足够火力和防护的坦克,英法在战争初期也是没有的,结果当然就是被快打慢,强打弱。

当然二战那还只是机械化战争的初创时期,到了冷战末期,其实美苏的主力装备都在机动、防护、火力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平衡,并且拥有类似坦克军,装甲骑兵团这样的重装甲,高机动,强火力,综合攻防能力极强的部队编制方式。

但是这种大规模编制到了今天的环境下又过时了,俄军重建的坦克军,摩步师在战争中表现令人失望,就是很明显的例证。

俄罗斯的BTG通过削足适履,裁剪一线战斗部队的方式提高了自身的机动灵活能力,但是其武器装备仅仅是以冷战时期的旧式武器加上局部现代化改进,实际上反而战斗力还减弱了,在2014年他们可以在大量卢顿民兵的协助下完成局部攻防的任务,但是到了2022年的俄乌战争,面对规模膨胀,依托坚固工事,并得到北约信息支援,火力也不弱的乌军,而其需要完成的实际作战任务也从前线据点的争夺变成了超越自身后勤支援能力的长距离大穿插,其实际效能就大大下降了。

而且由于俄军兵力不足和战役侦察能力的弱势,还出现了被乌军趁虚而入的情况。

这表明先进的军事理论和编制组织形式如果得不到适合新时代战争模式的武器装备的支持,它对作战能力实际的提升很有限,甚至可以说是起到了反作用。

相比之下,这次珠海航展上我们提出的外贸合成旅,合成营的概念其实也是对我军自身合成旅、合成营改革理论的输出,为这些编制较小,但作战能力很强的单位提供最合适的武器装备。

目前世界上唯一真正实现能够凭借自身机动能力快速长距离行动,同时又拥有机械化部队应有的全般作战能力的编制,实际上应该说就是我们的轮式合成旅,大八轮底盘提供了强大的机动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同时信息化的侦察指挥系统,完整的从直射到战役级火力打击的支援能力,再加上三军联通的指挥通信网络,使得我军的轮式合成旅从理论上非常完美。

但是仅有一个合成旅是显然不够的,当代战争实际上是大量小编制部队在广阔地域内同时行动,其总体规模并未真的大大缩小,所以在合成旅以上,还需要集团军的存在。

实际上美国近年来提出的将多个旅级战斗队结合在一起的恢复师级编制的新方案,和我军以集团军为战役兵团的概念是类似的。

军师级单位在这样的图景中要负责协调下辖的旅、营级单位的行动并适时为他们提供火力、信息和三军联合的支援能力。

当然,其实在此前的演习训练中我们也早就注意到,小规模单位的问题也是明显的, 首先就是经不起损失。过去的战争中,一个坦克连冲上去,损失掉,那就是家常便饭,但是在现代条件下,你的一个坦克连被打掉,就意味着一个合成营失去进攻能力,然后连带着一个合成旅失去主要进攻能力,甚至影响到整个集团军的部署。

俄军在赫尔松地区,此前投入了他们数字化程度最强的伞兵部队,这些部队通过简单的数字化系统,能够得到来自第聂伯河左岸的火力支援,因此往往能够以小规模部队抵挡乌军坦克、步兵的大规模进攻。

但随着时间的延长,这些部队也是会磨损的,一旦损失掉,那就真的补不上了。所以陷入与优势之敌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是小规模部队最大的忌讳。

所以经过俄乌战场的实战考验,实际上俄军现在意识到在自己无法将全军都建设成拥有数字化系统的强大小规模合成战斗群的情况下,数量庞大,但机动作战能力相对差的动员部队依然是他们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其实这种事情,如果我们把眼光放长远些,看看当年的“非洲世界大战”,刚果内战中卢旺达军队的表现就已经能够看到一些端倪,卢旺达军队在当时的战场上本身就属于机械化程度较高,装备较为精良,素质较高,但是随着在刚果境内维持强占的钶钽铁矿的需求,他们到了战争后期也被迫组织起大量当地和本国的民兵部队用来防卫自己的占领区,最终他们被迫退出刚果也是因为他们的民兵部队从肉体到精神上都消耗到了无以为继的程度。

虽然卢旺达军队和今天的俄军,其实都某种意义上不被认为是什么特别强大的军事力量,但是这些战争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现代战争正日益演化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正规军硬钢,一个是非正规的“治安战”,这两者不是割裂的两部分,而是可以相互转化,而且要快速转化的。不要小看了“治安战”,这仍然是可以导致总体战争失败的要素。

所以我们前面说的由大量小规模编组进行的正规战争之外,治安战也必须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对于技术先进的国家来说,寻找一种能够以较少兵力,控制较大地区,并且在遭到敌正规军大举进攻时能够快速转变为正规战的新型“治安战”模式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目前来看,大量的无人机和无人作战平台,不论是在正规战场还是在非正规战场上,都必不可少,而这其中对非正规战场的影响更大,因为你要用较少兵力,较低消耗实现控制广大地区,并能够在关键时刻抵挡敌突然来袭的正规行动,目前无人平台是最可行的选择。

而对于必须考虑与先进对手进行对等冲突的军事力量来说,无人平台的要点就和俄乌这种先解决有无问题的状况不一样了,在这种环境下,大量小型低端无人平台很容易受到对方电子对抗的影响而丧失战斗力。所以说到底,未来战争的‘第一域’,已经不再是传统的火力机动防护的铁三角,而是电子战领域,这对于各国来说都是必须面对的首要关键问题。

当然,这方面并非说劣势一方就毫无办法,实际上目前在俄乌战场上的“飞行小摩托”就是俄罗斯、伊朗对于电子战问题的解决方案,这种无人机上最昂贵的部分就是具备抗干扰能力的卫星导航天线,它能使得乌克兰最常用的电子对抗手段失效。

当然如果是实力更强的国家,想问题就不会这么简单,实际上我们在这次航展上看到的无人蜂群系统很多都强调不依赖卫星导航,就好像马斯克一直说特斯拉汽车不要用激光雷达,靠视觉传感器来解决问题的思路其实相似。现在来看如果具备足够的信息处理能力,视觉导航,地磁导航这些不依赖卫星导航的手段完全可以降低系统对于电磁环境的依赖,甚至就算是对手真的拥有类似“全频带阻塞干扰”的能力,只要无人机自身的电子系统还能工作,就可以继续实现信息化作战,不至于出现整个战争模式回退到二战的那种笑话。

其实类似的技术还有很多,从利用地面站建立覆盖前线一定范围的“卫星通信增强”技术,到解决通信被干扰问题的激光通信,可以说各种应对最复杂电子对抗环境的手段,现在至少在中美两国的军事科研单位都是“显学”。

当然每次一说电子战就会有人祭出“抬杠神器”,“电磁脉冲”,但问题是现代技术并不能实现电影里一个小炸弹一炸,整个战场一片黑暗的神奇效果。

事实上现实的常规电磁脉冲炸弹作用范围可能不比炸弹冲击波影响的范围更大,而且其强度也没有达到可以摧毁经过针对性加固的电路系统的水平。至于说核电磁脉冲弹,那其实就和直接投射核武器也没什么本质区别了,所以考虑当然要考虑,但是这并不是能够影响战场环境的什么“神器”。

当然最近我国发表的一篇文章也引起了美国那边的“惊诧”,南华早报称,我国西工大的一篇论文中,对于千万吨级核弹在高空爆炸进行了理论计算,并得出结论这种爆炸产生的“倒梨形”强辐射云团将会上升到近地轨道并将星链这类的低轨道卫星一扫而空。

其实我倒是觉得这种东西吧, 美国人自己当年进行高空核试验可不是一次两次,难道还能不知道?

这其实和渲染“电磁脉冲弹”一样,不过是一种在大众媒体上制造紧张气氛的小手段而已,不代表任何一方会在实战中使用这种终极手段。目前对于近地轨道卫星,其实中美的重视程度和对无人机和临近空间飞行器类似,都是处在积极研究,积极投入实用的阶段,同时当然也会开发更有实战运用可能的对抗手段。

俄罗斯其实现在也在跟踪这方面的发展,只不过由于经费的问题,基本也就停留在发射一个小星座的水平。

总之呢,未来战争的形态很可能会演变成,大量极为强大的小规模部队之间进行高强度,高度综合的全域对抗,目前我们在合成化这个领域已经超过了美国,但美方的概念先行还是相当领先的,而且由于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可以预期他们未来一段时间也会努力追赶甚至局部超越我们的实践步伐,在这种情况下双方肯定是要进行新一轮的博弈。

和历史上的情况一样,大国先进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总会有一些东西从“手指缝”里漏下来,影响其他相对落后国家,并总体改变一个时代的战争形态。

至少在军事领域,实践落后于思想是一个常见的状态,因此这种从“手指缝”漏下来的东西在实战层面带来的变化,反过来往往也能启发新的思想,并反过来修正一些走偏了的思想概念。

俄乌战争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所以现在中美欧等国都必然把俄乌战争作为一个未来战争形态演变的重要“实验室”。

责任编辑:zN_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