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全球百事通!颜宁眼中的深圳有多卷?
2022-11-17 09:41:07 来源: 秦朔朋友圈

· 这是第4805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3k+ ·


(相关资料图)

· 姜峰 | 文​·

最近,科学家颜宁将以全职身份创建深圳医学科学院的新闻刷爆朋友圈。她在演讲中说:“有人说深圳是‘卷都’,不过当我真正来到这里,体会到了深圳宜居的那一面。我更同意深圳的另外一个别称,‘梦都’,梦想之都。”

为何选择深圳呢?她说,因为深圳年轻、充满活力,在这里一切皆有可能!

曾经有一条宣传片让我记忆犹新,上世纪80年代,一群年轻人从全国各地来到深圳的场景,画面里一个梳着分头、戴着宽边眼镜的男青年铿锵有力地说到:“为什么要有深圳,因为中国想知道,当一群年轻人丢掉包袱,解除了思维的桎梏,他们到底有多狠、多快、多强!”

如今,那群年轻人已经成为深圳发展的支柱力量。

颜宁说的没错,因为有梦,无数年轻人,向深圳奔涌而来,为了梦想,他们势必要用尽全力、卷起来,当“卷”的力量彼此带动,才能成就深圳速度和深圳效率,这也是深圳的城市文化的内在基因。

11月,更是这个城市的“卷月”。

11月1日,是“深圳人才日”,也是“深圳企业家日”。截至目前,深圳共有全职院士86人,高层次人才2.2万人,各类人才总量超662万人。截至今年9月底,深圳全市商事主体超过386万户,创业密度继续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企业家也成为深圳真正的“土特产”。

11月8日,又迎来了深圳的首个创投日,围绕创新技术、创新企业、创投资本的对接,从粤港澳大湾区链接全球的创投资源。

与此同时,11月也是第22个深圳读书月。从1989年起,深圳就是人均购书量(购书金额)全国第一的城市,如今已连续30年保持领先。根据《深圳全民阅读发展报告2022》,2021年,深圳成年居民综合阅读率为85.4%,比国民综合阅读率高出4.1个百分点。2013年,深圳因此荣获“全球全民阅读典范城市”称号,是迄今世界上唯一获得这项荣誉的城市。

所以,你会看到这个城市里的独特景象,图书馆清晨的门前总会排起的长队;24小时书吧,为那些渴求知识的年轻人而准备;我曾在过街通道里看到夜晚在此过夜的人,端坐读书的背影;看到路边外卖小哥,边吃饭边读书的画面。深圳人“搞钱”的背后,更践行了“书中自有黄金屋”的真谛。

人才、企业家、创业、投资、阅读——这些标签的背后,是卷起来的深圳人缩影。

卷,成就了深圳速度

早在1984年,深圳国贸大楼封顶,用“三天一层楼”的速度,卷晕了世界。当年香港的最快速度是5天盖一层,美国是4天一层。

这种“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基因,似乎从那个时候开始就刻在了城市文化里。来到深圳的每个人被这种氛围裹挟着加快步伐,有了激动的想法,即便在半夜也能凑上几个链上朋友,马上研究起来,由于产业链的完备,迅速就可以落地产品化。

知名的无人机公司大疆本在香港起步,却在深圳成长壮大,第三任特首梁振英来考察时询问创始人汪滔,大疆公司会不会迁往香港?他说:“全球最好的产业链分工在深圳,最优秀的工程师在深圳,这里的创业成本很低,深圳有最好的工业化体系,大疆是离不开的。”          

深圳效率,不是一个人的自嗨,而是从上到下,国家支持、政府作为、产业协同、人才聚集、营商环境共同的汇聚,如同一个一起前进的飞轮,推动了城市的发展速度。

卷,锻造了适变力

由于城市的飞速运转,人才、技术不断迭代,让人无法躺平,你需要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城市和行业的发展。深圳的人才大部分都是在流动性中成长起来的。

流动性一方面表现在个体自身,一个行业不行,换一个再来,工作不满意,换一个再来,人在流动的工作中不断提高认知和能力,同时找到自己价值的最大化。团队中的工作伙伴流动了,会给协同和稳定带来考验,但也给新的年轻人加入创造了路径。另一方面,变化不断、创新不断,对于个体的考验也是多维度的,随时面临行业的升级或重构,以及跨行业、跨国家的融合和沟通。

多元文化的融合,以及大量资源和机会的溢出,就会成就个人角色的丰富化。所以深圳人有很多斜杠身份,很多人兜里放着几张名片,或者名片上很多抬头,在不同的场景中转换人设,进行商务角色的转变,这也造就了他们多维度的思考和社交模型。深圳人随时随地要适应这样的变化,对人、对事、对环境,在流动性中成长的人才,更加拥有适应变化的能力。

卷,激发了创新力

来了就是深圳人,无论是科学家、企业家、金融精英、科技新贵,还是城市写字楼里的白领,以及城中村中的小生意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和位置。

在光明区的创新中心里,首创出了一个“科研-转化-产业”的全链条企业培育经验。一栋楼里,“楼上”的科研人员利用大设施开展原始创新活动;“楼下”的创业人员对原始创新进行工程技术开发和中试转化;“穿白大褂”的科学家和“穿西装”的企业家在同一栋楼里就可以随时随地交流,极大缩短了原始创新到产业转化的周期。

正是由于这样的多元文化的汇集,多样性人才的聚集,自然而然就生发出各种各样新的模式,也在碰撞中激发了创新和创意。

卷,成就了更好的自己

一位私募大佬受邀某机构演讲,面对台下90后的年轻人,回想自己当年从经纪人,做到研究员,一点点写报告,一点点积累客户和人脉,才有今天。成功既有勤奋、也有运气,更有大时代下这个城市赋予年轻人的更多机会和选择。

40年前的深圳是草根逆袭的沃土,随着城市的发展,创造了太多神话故事。而如今,深圳全球招募高端人才,身边随处都是世界顶级名校的博士们,本科硕士都成了基本配置,这样的卷,让普通人望而却步。很多人问我,深圳还能不能来,还适不适合普通人发展?

的确,如今的大城市,并不适合所有人,或者说,人生的不同阶段对于城市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找到个体与城市的匹配点才是关键。

经济学家陆铭在《大国大城》中提到“人力资本外部性”。意思是,一个人的教育水平提高了,不仅能使自己的收入有所提高,而且,在他与其他人的交往中,还能够相互学习和影响,促进知识的传播和生产,于是,别人的收入也能够有所提高。“人力资本外部性”不只是大学生才享有的,低教育水平的劳动者在城市中也能够得到知识、技能、信息等多方面的外部性。

美国的研究发现,城市中一个高科技产业的就业可以带动5个其他行业的就业岗位,其中,2个是相对高端的服务业(比如医生和律师),而另3个则集中在消费型的服务业(如售货员和餐馆服务员)。换句话说,高低技能的劳动力比例大致就是1:1。

所以,大城市也同样给了普通人多样的机会,由于被服务人群的高标准,会增加服务业从业者对自己素质和能力的提升。例如我刚来深圳的时候,卖菜老板说,“靓女,看这个菜心多漂亮,刚刚到,很新鲜。”注意他用了“漂亮”两个字,嫩绿的菜心在他手里如同一个作品,他夸他的菜漂亮。我为这个词心动,欣然买单。你看,连菜市场都好卷。

所以,这种“人力资本外部性”无处不在,让人引领人,人影响人,浸润在城市中,形成一个兼容并蓄的人才生态,卷的同时,带动了各个阶层人才的整体提升,让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更好的自己。

那日,从机场坐网约车回家,司机曾经是一个制造业企业的小老板,疫情被迫关掉了工厂,他说现在深圳网约车市场里很多都是老板。本想回老家找份工,但已经适应不了老家的节奏,也没有事情可做,虽然快50岁了,也还不到养老的年纪,待了几个月又回来了。他和我计算着网约车的收入,除去租车的费用、房租、给妻女的生活费,基本所剩无几。他说:“深圳机会多,我边开车,边找找机会。”说完,他踩下油门,加快了速度。

深圳就像一辆疾驰奔跑的列车,资源、人才、财富,马太效应日趋明显,城市竞争和人的竞争一样,残酷在于,同样的时间却创造着不同的价值,很多时候选择大于努力。

晚上10点钟,小街的巷子里还是人流涌动,走在路上,依旧熙熙攘攘,灯火通明,街边牛肉店24小时不打烊,任何时间望去都有食客围坐。你在这人流中,看到无数的年轻的脸孔,他们是这座城市的未来,也是活力的所在。

所有来此的人,都拼命努力,不分男女,不论年龄,“无梦想,不深圳”,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深入骨髓、流淌在血液里的精神底色。

创新、梦想、奋斗之城——你很难用一个词定义它的丰富多元,任何文字都是当下的定格,没有人能为迅速发展中的城市下定论,也很难给不断成长的人们下定义,他们无时无刻都处于变化当中,而变,自然孕育机会,变,就会生出无限可能。

作者:财经作家,和君咨询合伙人。

参考资料:陆铭《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

责任编辑:zN_1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