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2022新版《西线无战事》,战争片中最好的反战电影
2022-11-20 05:48:21 来源: 军武次位面

导语:衣服缝缝洗洗还能再用,年轻的士兵一下就没了


(资料图片)

《西线无战事》作为人类小说史、电影史上的一部顶尖战争佳作,自1928年在报纸上首次发表以来就多次被搬上大银幕。2022年它再一次被“网飞”(Netflix)公司重新拍摄上映。

《西线无战事》原著小说出自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并负伤的德国作家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讲述的是一名年轻的德国学生,从渴望战争、参加战争、厌恶战争、死于战争的故事。该小说1929年出版至今,先后被译成50种语言,全世界销量高达2000万册。

▲《西线无战事》1930年版电影海报,在德国上映时遭到纳粹党的干扰和禁播

作为一部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最基层“动员兵”战争经历的电影,它以独特的战争视角,从战争中最底层的人物出发,深刻揭露了战争的丑恶与规律。

在2022年这个世界局部地区激战正酣、整体局势动荡不安的年份里,再次品味这部经典佳作,又能给人以全新的体会。本期推送,我们就来一起细品这部反战经典的最新版本。

▲2022版《西线无战事》

当战争开始后,人命将会变成数字,不轮到自己很难认识到血腥与残酷。

2022年版《西线无战事》的开篇,是从德军在一次攻击失败之后,回收战场资源开始的。在“总体战”的名义下,整个国家的各种工业力量都被动员了起来为战争服务。一切还有利用价值的东西,都会被军队这部战争机器循环回收再度投入使用,还能用的武器收集起来下次用、废旧钢铁送回去回炉、就连大体完好还能缝补的衣物也要从战死的士兵身上扒下来送回后方清洗缝补……

▲德军回收战死士兵身上的军用制服

讽刺的是,在这个循环过程当中,和平时期构成各国社会最宝贵的东西“人”,反而成了最没有回收价值的玩意,武器和衣服还可以运回后方回收利用,而士兵的尸体则因为已经彻底没用了,所以只需要在前线找块地方挖坑埋了就行……

管你是目不识丁的木匠、鞋匠还是原本成绩优异的高材生,只要一番鼓动者自己都不信的忽悠,再发套军服,发点装备就都是“一次性的炮灰”了。

▲在一战末期,任何一个头脑清醒能接触到军情的德国人都很清楚,战争不可能速胜了,动员这些德国学生的人当然知道这一点,但他依旧选择说谎,鼓动学生们去地狱一样的前线

▲在领到军服当上兵之后,学生们都感到无比兴奋,他们对德皇陛下的军服感到十分满意

一旦到了前线之后,士兵们作为“人”的属性便立刻大大降低,一切的享受和个性全部被抹去,剩下的价值,就仅仅是高级长官眼中的数字和“消耗品”而已。

2022年版的《西线无战线》和它的前代版本一样,延续了真实压抑的战场刻画风格,搭配类似油画一样厚重的质感,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堑壕生活的苦闷、压抑与血腥。

▲在进入战场的第一天,新兵们就和干净舒适的军服说再见了

和协约国打来的“炮弹雨”相比,堑壕区简陋的生活条件和肮脏的卫生环境,对于片中年轻的德军士兵来说还算是“友好的”,毕竟前者立刻就能杀人,而后者只能慢慢地折磨人。

电影中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表现工业化时代武器的威力,士兵们在前线的野战隐蔽所,一旦被大口径炮弹砸中,就很容易化为整班、乃至于整排人的集体坟墓。

▲士兵们一锹一镐忙活了很久的工事,一顿炮击就归零了

而且和一般让主角们跑进掩体就能躲避敌人炮击的电影不同,2022版的《西线无战事》在表现被炮击一方的惨状时,还特意表现了一个对于前线士兵很残酷的两难环境,即:当炮击方的火力密度足够大的时候,即使是躲在掩体里也是不安全的。出去大概率会被炸死,而在掩体里苟着也有可能被活埋!凡是炮弹能够覆盖得到的地方,对于血肉之躯的人来说,就没有安全地带这个概念。

▲在进入战场之后,很多情况下,对于士兵来说就没有活的可能,怎么选都是个死

对于机枪、坦克、喷火器、毒气等当时最新式武器的杀伤威力,电影也给予了比较震撼和真实的还原。电影中的主角团们曾被上级派遣了一个寻找“动员兵”的任务,一队刚刚被补充到前线的动员兵在抵达前线车站之后不久,就全员失去了踪迹,等主角团们发现他们的时候,这群刚刚被动员上前线的年轻士兵已经因为对毒气武器的不熟悉而全员死于“过早地摘下防毒面具”了。

▲整群的士兵因为缺乏经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电影中描述的这个场面和一战中的战地记录特别吻合,1915年4月德国在伊普尔(Ypres)地区向协约国军队阵地发动了一次毒气袭击,首次大规模被毒气袭击的法军阵地上的表现是这样的:

(法国军人)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完全没有准备,(法军)各师们盯着他们看到的奇怪现象慢慢地向他们涌来,着迷了一会儿。颜色浓稠的蒸汽(实际上是毒气)像液体一样,不停地涌入战壕,填满它们,然后继续前进。几秒钟内什么也没发生;香喷喷的东西只会让他们(法军)的鼻孔发痒;他们没有意识到危险。然后,以不可思议的速度,毒气起作用了,盲目的恐慌蔓延开来。数百人在一场可怕的与空气的搏斗之后失去了知觉,死在了原地——死于可怕的折磨,泡沫在他们的喉咙里咕噜作响,恶臭的液体涌入他们的肺部。他们一个个地被淹死了,伴随着变黑的脸和扭曲的四肢——淹死他们的东西并非来自外部,而是来自他们体内。——摘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纪念网站收录的战地记录

▲一战中因毒气攻击而失去视力的士兵

即使没有死于毒气和大炮的攻击,平日里士兵们的生活也非常的不好过,因为食物极其单调,所以去附近的农户家里“偷鸡摸狗”来增加食物,就成为了两军士兵们日常改善伙食的唯一选择,电影里主角团中的一名士兵,最终也死于去农户家里偷食物的行动。

▲影片中的第一次偷家禽行动,成功改善了伙食

电影里这段为了改善伙食,不惜冒着被别人拿枪打死的风险也要去偷的剧情,也是对一战战场的写实还原。

在一战开战之后,因为参战的各国都对战争的时间长度缺乏准确的预期,从而使得自己的物资储备很快就出现了严重不足的情况。作为在战争当中没有制海权,海外贸易被协约国遏制住的一方,德国士兵的伙食情况比英法两国差出一截。

▲在自己的阵地里被饮食折磨惨了的德军士兵,冲进法军阵地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吃喝一顿

在一战中的德军前线,两道“名菜”成为了士兵们餐桌上的常客,第一道菜叫“弹片汤”(Schrapnellsuppe),因为制造这些汤的原料豌豆,硬的和弹片一样。第二道名菜则为“锯末面包”,顾名思义,这种面包的里面,被人为掺入了很多木屑(这样可以省点面粉,把面包做多一点)。这样的东西吃多了,人的胃里自然是极度的难受。

▲当然,吃喝的水准和掌握权力的大小成正比,只要职位高到一定程度,不但不会挨饿,山珍海味也不会少

在被这种生活折磨了一段时间之后,士兵们初上战场时的一切豪言壮语都消失了,他们期待的只有一件事情——停战。哪怕这种停战,是以投降为代价的,基层士兵也非常地乐于接受。毕竟,耳朵旁响彻千万遍的豪言壮语,也终究是不如肚子咕咕叫的声音具有说服力。

当士兵们认清现实之后,他们却再一次被高级军官逼着去冲锋。尽管这名军官的煽动话术和电影开头鼓动学生上阵的宣传人员没什么不同,但是却再难以鼓动起士兵的热情了。这不是德国官僚的宣传功夫退化了,而是被宣传的人见识过真的战争什么样了。

▲胜利什么样,士兵们不知道,但是他们很清楚,自己是胜利的牺牲品

▲这样孤注一掷的徒劳冲锋,除了增加伤亡以外,自然是不会有任何效果

当战争形态出现瓶颈的时候,普通士兵的绝大部分牺牲都是无意义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工业化国家集团之间进行的“总体战”,诞生了许多至今为止还没有什么本质变化的作战样式。一战中出现的坦克和飞机,至今仍然是双方组织战争时的关键性武器,只不过,昔日的双翼螺旋桨飞机变成了今天的喷气式战斗机和各种各样的无人机、直升机,“圣沙蒙”和“大游民”坦克变成了现在的第三代主战坦克。

▲电影中出现的法国“圣沙蒙”坦克

作为一个全程紧密关注了俄乌战场局势的观察者,我在观看《西线无战事》2022版的时候,就有这么一种感觉,虽然战场上的人,装备早已换装了不知道多少代,但是很多时候,人类的血肉之躯在战场上面对的情况都是相似的。

工业革命催生出的机枪和铁丝网,让各大国的传统战法在一战爆发之后都失灵了,双方的军事决策机构都没有什么有效的手段应对这种自己之前没有见过的新式战争。在这种情况下,为了取得一点点战线的进展,为了找出敌人的战线薄弱处,双方的军官们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最简单的办法——大量驱赶士兵按老战法冲向敌人的阵地,一次又一次的“试错”。一批死完了,那就再动员新的上来重复之前的过程……

▲在工业化时代,正面硬冲敌军阵地的行为,注定伴随着极大的伤亡

在距离一战结束后一百多年的现在,俄乌战场某种程度上也重现了这样的困局,在战争双方都拥有大量的各型无人机进行战场侦察和充足的炮弹及反坦克导弹的情况下,双方发动的很多传统的机械化部队冲击,都变成了徒劳的“试探”。

在乌军正面进攻俄军阵地时,经常出现被打爆一串装甲车辆,死掉一地士兵的情况。而反过来,俄军机械化部队在突击乌军阵地的时候,也有很多被打爆整队装甲车辆,士兵死伤狼藉的情况……

▲乌军进攻被俄军无人机发现,然后被俄军引导炮击击败

▲俄军进攻被乌军无人机发现,然后被乌军引导火力击败

俄乌两国在战场上遭遇的实际困境,和电影中一战西线战场上双方士兵们的处境实在是极度相似,电影中的士兵们要忍受泥泞阴冷的战壕,而今日俄乌两军的基层士兵在大部分情况下,也是在同样条件艰苦的战壕当中忍受恶劣战场环境的折磨的。

▲由于大量携带炸弹的无人机的出现,士兵们蹲战壕的危险系数比以前还大了

电影和现实两个维度的互相交织,真是让人不禁感慨,战争真是一种人类总是不断重复经历的悲剧。这种悲剧一旦开启,就会把参与者卷进地狱里不死不休,直到什么时候一方被流干了鲜血彻底打不动了,悲剧才能结束。

血的教训是宝贵的,可人类总是忘记。

作为一部反战佳作,2022年版的《西线无战事》仍然精准地揭示了那些战争前、及战争中的教训:

1、每一代人类都觉得自己可以只享受战争带来的好处,而忽视掉战争的风险,或者刻意不去注意战争的代价。

在电影当中,不断驱使德国士兵们去战场送死的高级将领,出生在一个标准的军官贵族家庭,他的父亲参加过德国前首相俾斯麦领导的三次战争,获得了大量的荣誉,在这种家庭文化的熏陶之下,这名德国将领自幼年时期便幻想着和父亲一样,也为德意志祖国打一场风风光光的胜利。

▲军官自述的家庭背景

对于这种家庭出身的军官来说,他的眼中自然只有每次打赢之后,德意志军队的赫赫军威以及德国皇帝对他们家族的封赏。

至于为了取得这种胜利,而死掉了多少老百姓家的孩子、烧掉了多少平民的财富,他们毫不在意。甚至可以说,他们就从来不会去留意那些为了胜利而付出的“代价”……

讽刺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让德国人整整损失了一代青壮年,并且还诞生了《西线无战事》这种经典的反战文学作品,但就在一战结束仅仅20年的时间之后,没有经历过战火摧残的新一代德国年轻人,又像他们的父辈一样,听信了统治集团的仇恨煽动,充当了德国侵略扩张的急先锋和代价……

▲二战爆发时,德国年轻人用山呼海啸般的狂热回答德国纳粹宣传部长的问题

2、发动战争只需要虚假的承诺和一道命令,结束战争却需要流无数人的血……

战争很残酷,但是战争胜利的收益却总是在不断地诱惑人们去发动它,近现代以来的无数战争过程都表明了一个永恒的客观规律:发动战争极其容易,结束战争极其困难。无论是美军在越南还是苏军在阿富汗,亦或是两伊战争,都经历了极其漫长且痛苦的过程……

▲双方谈判代表在商谈时消耗的不是时间,而是士兵的生命

2022年版本的《西线无战事》,在基层士兵的视角之外,就特意加入了一条德国代表向法国求和的支线故事。这条支线故事也十分值得一看。为了尽快达成和平,德国的求和代表们需要顶着多方面的压力与法国人周旋,受尽羞辱也要委曲求全去谋得一个极为苛刻的,充满隐患的停战协议。

▲开战时有多嚣张,求和时就有多卑微,给战争“踩刹车”从来不容易

2022年距离《西线无战事》最初版的小说问世,已经过去整整94年了,虽然时间相隔快一个世纪了,但是其深刻的思想内涵放在今天,仍旧不会过时,仍然会带给我们很多思考。

我们之所以强军备战,是为了防止有一天别人将战争强加给我们,是为了防止被迫被卷入进别人为我们设下的战争陷阱中去,而不是为了对别人主动施加战争。无论在任何时候,对战争持慎之又慎的态度,都是一个民族思维成熟的体现,在局势纷繁复杂,各国矛盾冲突加剧时更是尤其如此。

2022年版的《西线无战事》,这部由经典反战巨作翻拍的电影,值得一看。

​更多有趣好玩的军事文章、视频、图片、电影、游戏,请关注“军武次位面”微信公众号。打开微信,公众号搜索“军武次位面”点击关注!

责任编辑:zN_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