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微动态丨出国留学的动机有很多种,有些人,他们就读的专业在国内看不到前景
2022-11-21 19:47:56 来源: guan_16520776461632


【资料图】

【本文来自《 帕蒂·瓦尔德梅尔:为什么中国学生不去美国留学了?》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新之AKIRA

如果说十几年前,出国留学是为了“学历飞升”,回国成为精英的话,几年前的留学(我留学那会儿)很多人留学只是为了在能力范围内多一些视野和经历(我回国找工作的时候,去美国拿回来的那个全球top30的文凭其实真没有多大用,除非你是那几所人尽皆知的常青藤),现在疫情当下,中美关系又紧张,你去国外到处浪有可能给自己找麻烦,留美工作也前途未卜,单纯去刷学历的性价比就很低了。当然,我身边也不乏一些“润学”信徒这两年出去的,希望他们努力奋斗,能有个好前途。

领域相关,从业7年。有没有一种可能,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其实不是所有人都是为了“学历飞升”,回国成精英?

有没有一种可能,某些人的专业在中国看不到"前途"?或者还有一些是“奉旨”出国的如何算?又或者有着复杂的社会和多元的动机背景?用一句“润学信徒”,是不是太简化了点,太苛责了点?

比如心理学专业,无论是从事科研,还是进入咨询领域,还是医院,都缺乏符合和面向未来培养机制,还有认证机制。导致从业市场和培训路径非常混乱,以至于要么考研考博继续深造,要么毕业找一个工作糊口,要么就只有出国可以选。当然这不是说美国的认证体系有多好,APA那玩意很多弊病,美国学校自己都批评限制了临床心理学的产出,所以成立了PCSAS。

数学专业,经济专业,商科,生物制药,土木工程,化学工程,教育学,无一例外全都有这种现象。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使用 不光对低端产业,对高端产业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科技加强了跨学科融合,无论是科研还是生产领域,国内很多学课的设置和现在的趋势是脱节的,而国内的继续教育很多时候没有衔接上,无法提供更多的选择,而这背后的问题恰恰是因为出去的人还不够多,所以回来的人也还不够多;你说的常青藤无用论,恰恰反映的是出去的人少了,所以对西方学界的不理解,简单的排名论导致的。如果说留学的这十几年意味着一个海龟去媚化过程,与此同时发生的则是留学价值的再发现过程。当然,这对从业者的要求就变高了,毕竟“润学”、“学历飞升”、和“体验留学”是更为简单的销售话术。

责任编辑:zN_2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