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每日动态!沉睡在烟溪的第十一兵工厂
2022-12-13 15:44:46 来源: 中国国家历史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第25期原创文章,转载请后台留言,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全文共5273字 | 阅读需11分钟


(资料图片)

烟溪的第十一兵工厂对当时的贡献有哪些?

国民政府第十一兵工厂的规模和贡献

湖南省安化县位于益阳市的西南方,资江的中游,雪峰山北段。境内群峰叠嶂,海拔千米以上的高峰就有一百五十七座,是典型的山区县。在安化县西南方的烟溪镇,坐落着一座曾经令日军闻风丧胆的民国政府时代的第十一兵工厂。

北洋政府时,  除加强对全国的控制与管理外,为统一兵器制造,决定建一座“完善兵工厂”。1914年,在河南省巩县的孝义动工,1921年建成。

1937年7月,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后,孝义兵工厂因遭日军飞机大规模的轰炸而被迫南迁,经湖北省与汉阳兵工厂整体迁往湖南省长沙市。惨遭两次爆炸后,1938年7月,巩县兵工厂厂长李待琛奉命前往湖南省安化县考察新址。李待琛带领有关人员经过仔细勘察后,认为烟溪地形比较隐蔽,水陆交通方便,于是在烟溪成立第十一兵工厂烟溪办事处,兵工厂随后统一更名为“军政部兵工署第十一兵工厂”。

第十一兵工厂卫星影像图

李待琛选择了小烟溪、三羊一带为厂址。为了确保第十一兵工厂的安全, 当地农民被要求全部迁到两边的山上(今双烟村的豹子洞与嵩子坪)居住,只有凭证件才能出入。历时半年,共建成四百二十三栋厂房,挖掘一百六十二个洞库。

为了鼓舞士气,激发斗志,简立根据厂长李待琛的要求,写了一首厂歌,在厂区广泛传唱:“努力努力!第十一兵工厂的同志,握紧着钢锤,奋起着铁臂。在三民主义旗帜下,来创造伟大的时代。制枪炮打敌人,伸张人类的正义。要同心挽救祖国的危亡,要合力铲除前途的障碍。平复累累的创伤, 偿还重要的血债。建立本厂殊荣, 担当国防重寄。”

当时,烽火连天,消息闭塞,谣言纷飞,为了让工人及时了解外界动态,厂长李待琛吩咐简立创办了《青年报》,由彭麟、文节和、谭瀛等负责编辑, 内容都是本厂新闻和时政要闻等。厂歌和厂报极大地鼓舞了工人的士气。他们在物质条件缺乏的山沟内,仍能坚定沉着,克难增效,共生产三万七千五百支步枪、四百一十挺捷克式轻机枪、一十五万四千一百六十二发山野炮弹、二百二十九万五千二百一十五颗木柄手榴弹,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 为中国军民夺取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十一兵工厂生产的手榴弹主要是巩式手榴弹。按每天八小时计算,每月可生产二十万颗。1939年,它开始大量装备部队,巩式手榴弹是在M24 系列长柄手榴弹的基础上改进而成,其主要特点是弹体较短,只有零点二二米,是M24的三分之二,重量也只有四百五十克,大约是M24的百分之七十。其木柄形状也做了调整,使之更适合携带,深受他们的喜爱。在和日军使用的日式九三式和九七式手榴弹的交战中,发挥了优势。巩式手榴弹对于抗战中的中国军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制胜法宝。在抗日战争中, 由于国民党军队步兵火力的不足,很难压制住日军的进攻。手榴弹作为一种有效的防御武器,在几次重要的战斗中都起了重要的作用。

双烟村航拍图

如在常德会战中,  国民党军队在装备上处于绝对劣势,但以八千五百人的兵力对敌四万人,不仅击退敌人,而且还歼灭敌人一万余人。每当日军冲锋时,对付他们的往往是强烈的“手榴弹雨”。在常德会战的巷战中,第七十四军炮兵团三营士兵李志忠曾经用十四颗手榴弹炸死日军七十多人。

长沙三次会战,是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正面战场抵抗日军侵略,取得的重大胜利,是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第一次以武力迫使日军回到原战略态势的战役。长沙三次会战的胜利,极大地浇灭了日军的嚣张气焰,粉碎了日军消灭中国军队主力“以战迫降”的战略目标,振奋了全国人民抗战胜利的信心,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阵营的作战,提高了中国的地位,有力地保卫了湖南和我国西南大后方的安全,稳定了湖南局势,使之成为支持全国长期抗战的重要基地。

在抗战中的1937—1945年期间,民国政府在湖南省内常年动用的兵力有野战部队三十余万、卫戍部队十多万,共约五十万人。中国军队在湖南境内与日军对抗长达六年多,发生的重大会战多达八次。如长沙会战三次、衡阳会战一次、长德会战一次、长衡会战一次、湘粤赣边区会战一次、湘西会战(也称雪峰山会战)一次,猛烈战斗达二百八十个昼夜。湖南是长期处于前线而能较完整地相持下来的少数几个省份之一,为抗战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抗战期间,军政部兵工署第十一兵工厂(烟溪厂、辰溪沅陵厂)功不可没,它为湖南境内八大战役、二百八十多场大小战斗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武器弹药。

第十一兵工厂是当时全国最具规模的兵工厂,其机器、设备、技术、人才皆属一流,生产的巩式手榴弹,曾经让大约四十万左右的日军士兵伤亡。第十一兵工厂在抗战期间的突出贡献,被美国总统罗斯福高度称赞为:“最前线的兵工厂,创造了二战中的奇迹。”

几乎在军政部兵工署第十一兵工厂建设的同时,安化县就成立了中国防空协会湖南省分会安化县支会,制定了防空会员简章,各区、乡也建立了防空协会组织,发动群众入会。同时,建立防空监视队和递步哨及民众肃奸网,制定了联保连坐切结办法(切结:保证书之类的文字)。凡出现在各地的可疑外来人员,须五户保证。如有问题,要株连其他四户。最后,成立防护班,购置电讯器材,整理电话线路,保证畅通。

为了对外保密,防止敌特破坏,1939年11月,军政部给各兵工厂编发了代号,令各厂对外启用,就像民营企业一样,让敌人看不出破绽。第十一兵工厂按兵工署要求用“巩固商行”代号,通讯地址为安化县烟溪后街55门牌。第十一兵工厂用“巩固”二字。一是纪念发祥地河南省巩县;二是希望像因地势“巩固不拔”而得名的巩县一样,长久巩固。

日军飞机炸毁第十一兵工厂的第五分厂

穷凶极恶的日军,梦寐以求刺探第十一兵工厂的情报。特别是在湖南省付出惨重代价后,他们更是视第十一兵工厂为眼中钉、肉中刺,妄图将它彻底摧毁。他们派遣特务,想方设法窃取了第十一兵工厂迁到安化县烟溪镇竹根田的消息。1939年12月11日上午,日军出动一架侦察机、九架轰炸机从新化县方向顺资江上空驶来。

敌机飞到马辔市时,潜伏在五分厂对面姚家山山顶的特务在山顶晾晒白布和鸣放信号,为日机指引轰炸目标。信号弹冲上天空,九架日机掉头飞向五分厂上空的新码头至竹根田一带,分成三架一组排列,对五分厂实施轮番轰炸。整个五厂生产车间顿时被炸毁,有两处防空洞的出入口被炸塌,躲在洞中的七八百名军人和工人大都窒息死亡。随后,日机又掉头对烟溪的上河街、下河街、中正街等居民住处进行轰炸,投放炸弹四十枚,街道房屋被夷为平地,位于下河街的尹家祠堂被炸毁,来不及躲避的上百名群众都被炸死。一时间,烟溪镇火光冲天,尸横遍地,其中一个大粮仓烧了三天三夜。此次轰炸,炸死工人二百三十余人,群众一百一十五人, 炸毁民房八百余间。

12月13日上午10时许,五分厂军人、工人和街道居民还在含泪收殓同事或亲人尸体,清理遗物,筹办丧事。九架日机又突然飞来,对五分厂、接龙桥等处再次狂轰滥炸,共投掷炸弹二十余枚,摆在被炸毁厂房前的棺材、尸体等再次被炸得七零八落,五分厂附近的七十多栋民房及一所学校被炸成灰烬,其中朱贵友一家九口和尹华宝一家六口全被炸死。日机惨无人道的两次轰炸,造成烟溪镇近万名难民流离失所,损失财产四百余万元(光洋)。

这两次轰炸,不幸中的万幸是日军误以为五分厂是第十一兵工厂的全部。否则,其他分厂的人员、厂房、机器及武器弹药同样将遭受灭顶之灾。

1940年,因抗战形势的发展,原留在烟溪本地的工厂,一部分迁往重庆鹅公岩与第一兵工厂合并,部分在往重庆途中因战况被迫折回湖南省辰溪县的南庄坪、孝坪继续生产,直到1942年第十一兵工厂全部迁出烟溪为止。留守在烟溪的全体工人从未因被炸和搬迁而耽误生产,反而更坚定了同仇敌忾的意志,全厂工人只有一个信念:化悲痛为力量,多制造枪炮,  以满足军队需求, 歼灭更多的日军!

第十一兵工厂由袁世凯创立,先后被吴佩孚、冯玉祥、张学良、韩复榘、蒋介石等人轮番控制。其间,  四次更换名称,十八次更换主官。第十一兵工厂迁至烟溪期间,蒋介石四次到厂视察。1950年3月,蒋介石看到海南岛即将失守,命令第十一兵工厂的部分人员乘坐两艘登陆舰撤往台湾省台北市信义区,加入原为中央修械所的第四十四兵工厂,最后转迁到高雄,并入第六十兵工厂。至此,第十一兵工厂彻底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第十一兵工厂第一、二、三、四、五分厂的现状

第十一兵工厂第一分厂的遗址位于铜锣溪,它在双烟村委办公楼的北边不远。这是动力厂,曾经有一百多处厂房和十几个防空洞,厂区内曾生活着两千余人。主要生产弹头、火药、引信。它的右边有两个依山而建的约三米高、两三米宽的山洞,因年代久远,洞口被垮塌下来的石头堵住了。洞前一大片土地,长满了荒草和杂树。左边是人工开凿的三个洞口,洞顶涂抹了一层用稻草、石尘、黄泥做成的“三合土”。第二个洞口已塌陷,但能看到前面的台阶。山洞前面的山道旁,十多个洞有序地排列在山中。

第十一兵工厂第二分厂的遗址在黄土冲,它在双烟村委办公楼的南边不远。这是机枪机修厂,也有两千多人,主要生产手榴弹、机关枪。沿山路进去五六十米远,就看到被杂草掩盖的四个山洞,里面还保持着

时的原貌。再走三四百米远的三个山洞,也保存得十分完好。洞口用岩石整齐地砌成穹窿形状,高约四米,宽约二米五。第一个洞的上方还保留着用“三合土”粘成的“库”字,原来这是第二分厂的仓库,美中不足的是中间的洞口已经坍塌。几棵松树伸展开枝叶,巍然屹立在山顶,仿佛是保护山洞的哨兵。仓库对面三四十米左右有两个被坍塌的石头堆积的洞口,旁边是小溪中杂草丛生的浸泡池。它的外面是烟囱遗址,底座是六边形, 大约三米长、三米宽。

第一分厂手榴弹车间遗址

第一分厂水井

第二分厂的西南方的里家坪,是第三分厂门卫亭遗址。这是一间不到十平方米的小房子,向东是一扇二三米高、一米左右宽的木质大门,墙壁是一米多高的“三合土”,屋顶黑瓦显示斑驳的痕迹。公路边,是当时人工开凿的三个山洞。它们都是岩石砌成的洞口,有两米多高,三米多宽,可惜已经塌陷。离这里大约一公里的地方,是下木溪。两个洞隐藏在山体里,它们高约二点二米,宽约一点五米,一个三十多米长,另一个只有七米左右。

第二分厂库房

第二分厂防空洞

后面是一栋浅红色的砖建成的黑瓦大房屋,七八米高,三四百平方米大.这是原来的子弟学校,当时有五十多个班,几千个学生。后来被拆得只剩下这一栋了,改为了“尹初公祠”。那时第三分厂约两千人,有动力、材料、审检、运输车间一百多个,主要是为炮弹、手榴弹装填火药。

第三分厂介绍牌

第三分厂门卫亭遗址(之一)

第三分厂门卫亭遗址(之二)

第三分厂的东边,是第四分厂。该遗址位于一个七八米高、七八米宽的天然大溶洞中。当时,生产子弹的重要机器就安装在里面,生产场地极为简陋。一发子弹的生产工序相当复杂,需要一百四十八道(即使当今也需要八十七道)工序,第四分厂月产量能达到两百万发。洞口建有百余米高的烟囱和十余栋厂房。现仅存一处库房、一个生产车间和烟囱遗址。烟囱底座形状和大小与第二分厂的一模一样。

第十一兵工厂遗址已列为湖南省和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让更多的人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育人民群众不忘历史、继往开来,双烟村支两委(村支部和村委会)在烟溪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将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至今,已投资二百三十五万元,硬化了五米宽、十六点二公里的入村公路,挖掘、修整了部分兵工厂遗址,连续两年开展了乡村旅游活动;收集了部分当年兵工厂散落民间的珍贵实物,查阅并整理了相关文字资料,为建立“军政部兵工署第十一兵工厂”陈列馆做好了前期准备。在兵工厂第二、四分厂旧址上,计划恢复修建当年的两个百余米高的烟囱,让双烟村名副其实。在双烟村支两委的努力及各级政府的支持下,湖南省文物局将民国政府第十一兵工厂烟溪旧址列为湖南省第十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3月公布),并向国家文物局推荐, 列为第八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尹初公祠

尹初公祠内部

第四分厂介绍牌

第四分厂洞穴车间

民国政府第十一兵工厂是抗日战争四大兵工厂之一,有八个文物点,共计三十六处文物。第十一兵工厂烟溪遗址现存一座石桥、一座公墓及多处战壕等。遗存种类的多样性能反映出当时生产流程的复杂性以及庞大的生产规模,具备完整的人力物力各方资源的调配,为研究兵工厂生产、运作提供了众多实物,有很高的历史和科学研究价值。湖南第十一兵工厂几处遗址中,烟溪遗址现存遗存种类最多、保存最完整。回溯八十余年前的历史,在烟溪这样的深山沟内,在短暂的时间中,兵工厂就实现了从勘探设计征地到建房、凿洞与大规模的生产和运输,除了兵工厂管理科学,同样得益于安化人民和政府竭尽全力的支持,得益于他们的无私奉献。当时的烟溪、安化人民表现出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怀。兵工厂建设规模之大、投产速度之快、生产数量之巨,创造了中国兵工史上的奇迹。

石桥

民国政府第十一兵工厂烟溪遗址是安化县境内唯一从空中遭受日军打击的地方,恶贯满盈的日军在烟溪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难书。虽然昔日的烟溪兵工厂大部分建筑都已成了残垣断壁、千疮百孔,但烟溪、安化人民及第十一兵工厂为国捐躯的烈士,他们兴办烟溪兵工厂、制造枪支弹药、抗击日军侵略、不畏强暴的精神永垂史册!

责任编辑:zN_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