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报资讯】苹果对印度投资的幻觉
2022-12-13 19:29:26 来源: 李建秋

最近关于“苹果投资印度”的事情,炒的沸沸扬扬,从华尔街日报到彭博社,一直转到微博,印度一时间似乎成了投资热土,举个例子,比如说这个1538赞的说“苹果计划全面撤出”中国,并且文中以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做了例子

当然,华尔街日报我也是看的,所以我就翻到了华尔街日报的这篇文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篇文章也不复杂,来来去去还是那些东西:

不存在什么苹果计划全面撤出中国。

华尔街日报原文这么说的:苹果产业链全部集中在中国有风险,风险来自于这么几部分:

第一:一些中国年轻人不再渴望为富人组装电子产品以赚取微薄的工资,原文如此。

第二:疫情封控问题。

第三:中美关系紧张。

但是华尔街日报这篇文章同样说了转移产业链的问题:

第一,越南工人缺乏,人口不到中国十分之一,可以建个6万人的生产基地,但是达不到郑州富士康的规模效应。且在越南印度生产的不是高端手机。

第二:印度人口虽然和中国差不多,但是政府协调水平很差,因为每个邦的运作方式不一样华尔街日报原文是:印度是狂野的西部。

整篇文章说了风险,也说了解决风险的问题,关于“苹果计划全面撤出中国”,半个字没提。

倒是《外交事务》杂志登了一篇文章:

《为什么印度不能取代中国 新德里下一次繁荣的障碍》

虽然是老调重弹,不过还是贴一下:

以印度的 GDP 为例。诚然——正如热情的评论员不断指出的那样——过去两年的增长异常迅速,高于任何其他主要国家。但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统计错觉。没有提到的是,在疫情的第一年,印度遭受了所有发展中大国中最严重的产出收缩。与 2019 年相比,今天的 GDP 仅增长 7.6%,而中国为 13.1%,增长缓慢的美国为 4.6%。实际上,印度过去三年的年增长率仅为2.5%,远低于该国认为具有增长潜力的7%的年增长率。工业部门的表现仍然较弱。

……更引人注目的是,没有太多证据表明外国公司正在将生产转移到印度。尽管人们都在谈论印度是首选投资目的地,但在过去十年中,整体外国直接投资停滞不前,仍保持在 GDP 的 2% 左右。每一家抓住印度机会的公司,都有更多的公司在印度有过不成功的经历,包括谷歌、沃尔玛、沃达丰和通用汽车。连亚马逊都在挣扎

为什么全球公司不愿将其中国业务转移到印度?与国内企业不愿投资的原因相同:因为风险仍然太高。

在投资印度的众多风险中,有两个尤为重要。首先,企业仍然缺乏信心,认为他们投资时制定的政策以后不会改变,导致他们的投资无利可图。即使政策框架在纸面上仍然具有吸引力,企业也无法确定规则会得到公正执行,而不是有利于“国家冠军”——政府青睐的印度大型企业集团。

这些问题已经产生了严重的后果。电信公司已经看到他们的利润因政策的变化而受到破坏。能源供应商难以将成本增加转嫁给消费者,也难以从州电力委员会收取承诺的收入。电子商务公司发现,在根据原始规则进行大量投资后,政府关于允许行为的裁决可以被撤销。

与此同时,全国冠军强势崛起。截至 2022 年 8 月,印度股票市值今年迄今增长 1600 亿美元,其中近 80% 仅来自阿达尼集团这一企业集团,其创始人突然成为世界第三大富豪。换句话说,竞争环境是倾斜的。

外国公司也不能通过与国内大公司合作来降低风险。与国家冠军企业开展业务是有风险的,因为这些集团本身也在寻求主导同样有利可图的领域,例如电子商务。其他国内公司也不想涉足由受到政府广泛监管支持的集团主导的行业。

除了风险升高之外,国际公司可能对印度保持谨慎态度还有其他几个原因。例如,PLI 计划的关键要素之一是提高外国制造零部件的关税。这个想法是为了鼓励企业迁往印度,但这种方法严重阻碍了大多数全球企业,因为许多行业的先进产品通常由数百甚至数千个零件制成,这些零件来自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生产商。通过对这些零部件征收高额关税,新德里对考虑在该国投资的公司起到了强大的抑制作用。

对于像苹果这样计划在印度销售产品的公司来说,高额进口关税可能不是什么大问题。但这些公司很少而且相差甚远,因为印度的中产阶级消费者市场仍然非常小——根据 Shoumitro Chatterjee 和Subramanian 的一项研究,与全球约 30 万亿美元的市场相比,印度的市场规模不超过 5000 亿美元.

根据国际定义,只有 15% 的人口可以被视为中产阶级,而占 GDP 很大比重的富人往往会将很大一部分收入储蓄起来。这两个因素都减少了中产阶级的消费。对于大多数公司而言,在印度开展业务的风险大于潜在回报。

新德里认识到其保护主义政策与其提高印度全球竞争力的目标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最近与澳大利亚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就自由贸易协定进行了谈判。但与印度在亚洲的竞争对手相比,这些举措显得苍白无力。例如,越南自 2010 年以来已与中国、欧盟、英国以及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区域合作伙伴签署了十项自由贸易协定。

在任何国家,经济起飞的一个众所周知的先决条件是关键宏观经济指标处于合理平衡状态:财政和对外贸易赤字需要保持在较低水平,通货膨胀也是如此。但在今天的印度,这些指标已经失衡。早在疫情开始之前,通货膨胀率就一直高于中央银行法定的 6% 上限。与此同时,印度的经常账户赤字在 2022 年第三季度翻了一番,达到 GDP 的 4% 左右,因为它在努力增加出口的同时进口继续增长。当然,很多国家都存在宏观经济问题,但印度这三项指标的平均值比除美国和土耳其以外的任何一个大经济体都要差。最令人担忧的是,印度的一般政府赤字约占 GDP 的 10%,是世界上最高的国家之一,仅利息支出就占预算的 20% 以上。(相比之下,债务支付仅占美国预算的 8%。)印度国营配电公司的困境使情况雪上加霜,其损失目前约占 GDP 的 1.5%,超过了财政赤字。-------------其实这篇文章新意不多,所有这些东西基本上都知道 。

联邦制有一个问题,就是邦的权力很大,邦和邦在很多地方是不一致的,比如说关于商业的法律法规,劳动力的法律法规,以及跨邦交易问题。

是的,“跨邦交易”,现在印度跨邦交易不收直接关税了,是的,印度邦和邦之间过去是收关税的,自从莫迪推行了GST后,邦和邦的关税取消了,但是商品跨邦流通的时候,依然要征收增值税,但是还好的是,不再由各邦征收和设定税率了,而是中央统一征收。

虽然现在长途司机们依然还要卡关,但是比起过去好的多了,手续短的多。

现在是商业法律和劳动力法律不统一的问题,这个问题我看没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我对于印度的评价依然不会有变化,即:

印度将会继续受益于发展中国家成长的大趋势,但是印度达不到中国增长高峰年代,其增长也会弱于越南,不可能替代中国。

即:中国当年增长,大于越南未来增长。

而越南未来增长,大于印度未来增长。

来源 | 李建秋的世界

责任编辑:zN_1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