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热点聚焦:真实的农村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为何这样的生活不值得怀念?
2022-12-29 15:49:41 来源: 不写影评木暖月

这几天感染新冠,有些恍惚的瞬间,老想起小时候的事儿。很多往事涌上心头,90年代农村乡野的时光,记忆已经模糊,但很多细节又似乎分外清晰。

(最近也是看到一些人说起过去,还有一些人老喜欢说过去的农村多好,说得好像很喜欢再回到过去,过一过那会儿的农村生活。)


(相关资料图)

真实的农村生活是什么样子呢?我想从一个很多人不知道的小玩意说起。但很多人又肯定见过,它就是麦冬。

大多数人都会在城市绿化带里看见过这种植物。因为这玩意一来四季常绿,二来喜阴不用阳光非常好活,只要种下去就基本不用打理,实在是小区林带绿化的最佳选择。

在夏秋某些时节,它还会开出紫色的小花,乍一看很像薰衣草。

如今在我的家乡,很多人依然在种麦冬草,就是为了卖给城里绿化公司。

但在30年前,我家乡的父老之所以要种它,是因为这是一种草药,一种高价值的经济作物。在多年以前,我家乡的父老一年四季忙乎到头,种的粮食除去地亩款勉强能够保证温饱,只有靠这个麦冬草才能换取一点额外经济收入。

如今烘干了的麦冬果可以卖到40-50元一斤

在我小时候,麦冬果干果大概常年维持在10元1斤,一亩地大概可以出产1500斤,出干果200多斤,辛苦一年可以卖2000多元,在90年代的农村,这毫无疑问是一笔不小的巨款了。

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想获得这份高收入,就得付出更多的汗水和心血。

毫不夸张地说,关于麦冬的农活,是我小时候经历过最辛苦的回忆。

很多人对于农村和农活的认知,印象最深的应该都是割麦子或者收稻子。

但其实种水稻,全程除了插秧和收割特别辛苦,但一天下来也差不多就搞定了,中间的过程就是打几次除草和杀虫的农药,就还好啦,并不需要费多少力气。

相比之下,麦冬果的收割过程,那真的是地狱级别的劳动强度。

我给大家简单描述下。

麦冬草种在田里是这样子。一排排地排好。这是露出地表的部分。

实际上麦冬果地下部分和花生有点像,长这样。它的根须在地下最长可以长到半米左右。整个根须上面都缀满了这些白色的小果。

但这玩意收获起来,比花生要难太多太多。

花生因为地上的部分特别长而粗壮,地下的根须也很有韧性,所以在下过雨之后,用力一拔基本上就拽出地面。

但麦冬草这玩意,你用力拔只能把地上的草拽断,丝毫奈何不了地下的果儿。

要想把麦冬果挖起来,必须要下大力气。得先用这种大钉耙,顺着每排麦冬草的间隙,使出吃奶的劲儿,用力怼进地下,把这样一株麦冬撬开。从土里剥离,提溜上来,在田里生长了一年的麦冬,土壤变得非常紧密结实,没有力气根本抡不动这个钉耙。

把这样一株麦冬撬出来,再用大钉耙一榔头敲上去,把上面的土震掉,才算完事儿。

这个活儿,只有成年壮劳力才干得了。不信你可以买个这样的钉耙试试,看看能不能把它凿进地里?

这个活儿非常耗费体力,基本上一个成年壮汉,干这么两下子就得歇一会儿,一排麦冬草大概20多株,把这一排凿开,至少就得10多分钟。一个钟头能干3、4排,中间累瘫了得大歇一会,一个上午最多干10多排,一天绝对干不到30排。

而且这个活儿也不可能连续干,最多干2、3天就得歇两天,否则身体真的吃不消。

一亩地差不多有1000排,一眼望不到头。

所以每年挖麦冬的季节,能够从农历二月天气暖和以后,一直持续到四月五月,有时候都收割了麦子,插完了水稻,地里还有一点麦冬。

当然,挖麦冬肯定不可能只有壮劳力一个人,而是全家老小一起出动。庄稼汉干重体力活,姑娘家负责清理。

首先是清理麦冬草上面残余的土。大钉耙敲过以后,还得用下图这种小钉耙细细地敲

直到把上面的土全部敲落,然后把麦冬装车运回家。

这不算完,看到这张图里面那个坑了吧?

麦冬的根须很长有差不多半米,当然麦冬果主要集中在靠近地面10多厘米,但是下面也还有果儿。就都被留在了这个坑里。

前面说了麦冬果很金贵,每一个留在地里的果儿都是钱,所以都得刨出来。

这个时候还是用小钉耙。慢慢把土扒开,一颗一颗寻。

在我小时候放假,也会跟着父母一起,干的就是这个寻麦冬果的活儿。这个坑里的土,那真的是仔仔细细,全部敲碎了,像沙里淘金那样找一遍,然后才算完。

接下来是下一排。

壮劳力从始至终都只干大钉耙的活儿。很多男人通常是挖一排麦冬,然后坐一边抽根烟,家里老小就埋头在土里刨。

这是真正的土里刨食。

这个活儿满打满算至少要干足30-40天左右,每天都是这样不停地重复。大力钉耙开凿,小齿钉耙刨土,毫无任何技术含量,只是无尽的重复。

其实所有的农活,也无非都是这样无尽的重复同一个动作。不管是插秧、收割水稻,还是排蒜瓣、抽蒜薹,种花生、收花生.......不断得重复把种子种进土里,再把成熟的作物一个个从土里刨出来这样的过程。

重复一千遍,一万遍......

和流水线上的产业工人其实也差不多。

当然农业的效率肯定没法和集成化的工业生产相提并论。我只是说这个过程类似,至于辛苦程度,我不认为流水线操作能和干农活相比,干任何农活都要忍受风吹日晒,白居易《观刈麦》说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流水线操作至少能保证有空调。

可能,农田劳作在自由度上要好过流水线,也不像流水线那样压抑的环境,风吹日晒虽然辛苦,但广阔天地却也心旷神怡。

但苦逼程度肯定还是农村更甚。

前面说了刨麦冬,这还只是从土里刨出来。一切都是为了这些麦冬果,那么还挂在根须上的麦冬果要怎么弄?一个个摘下来?我家乡的父老发明了一种省事儿的办法,还是用钉耙,用齿更多更密的钉耙,倒过来,然后把麦冬草根须从钉耙齿穿过,用力一扯,如此反复数次,麦冬果就掉下来了。

留下了的麦冬草,劈开继续种进地里,来年再重新经历这么一轮。

这个活儿就属于每家小朋友来干。通常我们放学写完作业就开始干这个,也可以一边看电视一边干。反正从农历二月能干到五月麦收。记忆中不停地刮麦冬,刮完的麦冬秧子可以堆起一堵墙。

收拾下来的麦冬果,会被清洗、晒干,这时候是湿果,卖不上价钱,1斤2块钱最多了。要想卖出高价,就得烘干,我们那儿叫炕麦冬。襄阳这块儿冬天不太冷,用不着睡炕,我们搭的土炕都是用来烘干麦冬,这个活儿也特别耗时,又很有技术,用文火烘烤10多个小时,通常从白天干到深夜凌晨,不能停。一直要有人看着,翻炒,不能让麦冬果被炕糊。

最后得到的干果,大概4斤到5斤湿果出1斤干果,可以卖10元以上。

等候一年的时光,辛苦这么一两个月,一亩麦冬可以卖2000多元。我老家那个小镇,因为出产麦冬被称为麦冬之乡,在全县都算富庶。

在那会儿,种粮食是不挣钱的。也就够自己吃,剩下的早年间要交公粮,后来直接交地亩款,也就是农业税,一亩地几百块,通常一家4口人3亩地,1亩多水田,一年2季种水稻和麦子,2亩旱地,一半种麦冬,一半种其它瓜果蔬菜,也是为了吃饭。

一年下来,各种农业税各种提留,各种化肥种子,除了温饱,就指着这点麦冬能卖点钱。一家4口5口人,辛苦一年除了吃饱肚子,也就能有1000多块钱可支配收入。

你说能干啥?根本攒不下钱。

我们家直到1996年才买了一台N手电视机,在夜里有了一点娱乐,告别了过去那种跑去人家家里蹭电视看的日子。

当然其它地方不种麦冬的,或者种烟叶,种棉花这些经济作物换钱。也差不多,都很穷。

真实的农村生活就是这么穷。记忆中周围稍微富裕一点的邻居,要么就是会点手艺,比如木工泥瓦匠,要么就是做生意,要么就是早早去南方打工。

靠从土里刨食儿,一辈子都得是穷命,不可能改得了。

这样的记忆,从我记事儿起,一直到上完初中。

后来是怎么改变的呢?2000年我上高中,每年学费住宿费家里实在是供不起了,然后突然经常去南方打工的乡亲回来说厂里要大规模招工,那是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世界工厂开始成型。印象中,从那一年起,家里的青壮年基本就不再种田,全部去了广州一带各种服装厂打工。一个月收入4、500元,两个人一年可以挣小一万。

从此乡村的面貌再也回不去了。

所以说真正改变中国农村生活条件的,中国经济真正开始起飞,都要从加入WTO说起。当然这是中国和世界互相成就,中国广阔的市场和巨量的人口红利吸引了WTO,成为世界工厂,带动了中国经济起飞,也缓解了西方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给他们提供了海量廉价工业品。我们国家也在这20年间,逐步完成了产业升级,从最初最低端的纺织业,逐渐进入家电业,到能够生产手机等电子产品,如今正全力推进新能源汽车,准备一举打破日系和德性近半个世纪对汽车产业的垄断格局。

但最初的最初,都是从进入世贸组织,成为世界工厂开始。

工业化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农村,让数以亿计的农民能够摆脱土地束缚,摆脱自古以来从土里刨食的命运。

这是我们这一代人最大的幸运。我们的生活因此改变。

要感谢这个时代,我们很多人可以不用再像祖祖辈辈那样从土里刨食。

要说这样的生活,如果有人怀念,那他尽管去试试吧。

反正我从来不怀念这样的生活,我也祝福所有的中国人,乃至世界人民都能早日摆脱,再也不用过这种从土里刨食的日子。

未来的农业生产,也必须是大规模机械化,而不是靠农民用无尽的汗水,从土里一点一点地刨食。这才是时代的发展方向。

责任编辑:zN_2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