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微资讯!流浪地球:你无法再造一个人类家园
2023-01-25 20:27:10 来源: 猫盟CFCA

我没见过黑夜,我没见过星星,我没见过春天、秋天和冬天。

我出生在刹车时代结束的时候,那时候地球刚刚停止转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这段文字来自小说《流浪地球》的开篇。

2000年7月,还是个初中生的我在一期《科幻世界》上读到了这篇小说,此后它便常年在我自己的科幻小说排行榜里霸占着NO.1的宝座,我甚至在计算机课上用它来练习打字。

此刻,22年零6个月之后,我刚刚看完电影流浪地球2,很欣喜地看着“流浪地球”已经变成一个响当当的IP了。原著是篇特别的小说,它本身没啥情节,但却搭建了一个无比恢弘硬核的框架,天然就有成为“流浪宇宙”的潜质。

既然已经成为一个宇宙了,那我也任由自己的思绪信马游缰一下吧。初中时代心思都铺在学语数外上,科学知识匮乏,于是稍有硬核气质的科幻设定都会全盘接收,而如今过去了二十年再回看原初设定,难免有些全新的感受。

飞船派与地球派

没看过原著的人大约不知道,刹车时代之前,流浪地球计划的最大反对者不是数字生命计划,而是“飞船派”。因为推动地球耗时太长,面对爆发时间不定的“氦闪”,地球上很多人主张建造巨大的宇宙飞船尽快逃离地球。

“这是阿东的一件自然课的设计作业……小虾以海藻为食,从水中摄取氧气,然后排出含有机物质的粪便和二氧化碳废气,细菌将这些东西分解成无机物质和二氧化碳,然后海藻利用了这些无机物质与人造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制造营养物质,进行生长和繁殖,同时放出氧气供小虾呼吸。这样的生态循环应该能使玻璃球中的生物在只有阳光供应的情况下生生不息。这是我见过最好的课程设计,我知道,这里面凝聚了阿东和所有飞船派孩子的梦想……但现在,时间只过去了十几天,这个小世界死了,孩子们,谁能说出为什么?”

“它太小了。”

“说得对,太小了,小的生态系统,不管多么精确,是经不起时间的风浪的。飞船派们想象中的飞船也一样……同地球比,这样的生态系统还是太小了。“

我相信大刘的这个灵感,来自于著名的生物圈2号实验。生物圈2号是一个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的完全封闭的、自给自足的世界,它由一个私人组织建造于20世纪80年代,目的是实验地球上的生态系统能否在火星这样的地方重建。

生物圈2号

生物圈2号内共建造5个原生生物群落(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海洋、沼泽、沙漠)和两个人工生物群落(集约农业区和居住区)。共有约4000个物种,其中动物(包括:软体、节肢、鱼类、两栖、爬行、鸟类、哺乳类等)、植物(包括:浮游、苔藓、蕨类、裸子和被子等)约3000种,微生物约1000种,分别采集自大洋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等地。

共有4男4女8名科研人员进驻到生物圈2号,理论上他们可以利用里面的农场确保生存和圈内物质的循环,永续地生活下去。

但那只是理论上,很快生物圈2号内部的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大气的构成比例就无法自行稳定,并且因为生物多样性水平较低,缺少一些未知的中间环节,多数动植物无法正常生长或生殖,灭绝的速度比预期的还要快。最终,为保障人员安全,实验提前终止,随后“生物圈2号”实验宣布失败。

即便是在地球上,人类都无法模拟地球的生态环境。

无论在太空还是地球上,生态孤岛都是行不通的。

图片来自豆瓣

那么凭借能建造珠峰大小的行星发动机的技术水平,直接挖走整片生境带上飞船行不行呢?可惜,这种建立太空生态孤岛的尝试仍然是注定要失败的,为什么说注定呢?因为生态孤岛这玩意在地球上都行不通!

这就要提到另一个著名的实验地了——1202号保护区。

1202号保护区是亚马孙雨林中心的一座孤岛,有1.7万平方米未受人类影响的雨林。它来自一个名叫“森林碎片的生物学动态研究”的项目。

20世纪70年代,巴西政府颁布激励方案,任何同意搬迁到雨林去砍倒树木养殖奶牛的放牧者都能从政府领到薪水,而与此同时,根据巴西的法律,在亚马孙拥有土地的人必须确保自己土地内一半的森林保持原样。这就给了生态学家一个机会,说服放牧者按照科学家的规划来砍伐森林。1202号保护区就是这样被人工砍伐成了雨林里的一座孤岛。

1202号保护区

当森林刚刚被砍伐时,森林孤岛里的生物数量短暂地增多了,但这显然来自失去栖息地的生物的避难效应,随着时间的流逝,孤岛里生物的数量和种类都开始逐渐减少。在项目所在地区有6种灵长类动物,其中3种已经在森林孤岛里消失了;一些蚁鵙(生活在美洲的雨林地带,种类繁多)是雨林中依靠行军蚁生活的鸟类,它们跟踪行军蚁,捕食被行军蚁吓得鼠串的落叶层昆虫,如今这些鸟类也在孤岛里消失了,显然孤岛里的行军蚁群的数量不足以养活这些鸟类;那些在野猪制造的泥沼里觅食的蛙类也和野猪一起消失了……

行军蚁

条纹蚁鵙(Thamnophilus doliatus)

孤岛的生物多样性下降了,这结果并不意外,毕竟所需栖息地范围大的生物无法在小碎片里生存。那么那些所需栖息地小的生物们能自己形成一个较低水平的平衡吗?

有可能,但失败的概率很大。其实这只是个简单的统计学原理,小面积的栖息地,只能养活小种群,而小种群灭绝的概率就会很高。每个生命体都会面临许多随机事件,比如出生时的性别、比如偶然的疾病、森林大火,如果把每一个个体的生死想象成一枚硬币,种群越大,全部抛到“死”面的概率就越低,反之则越高。当年还是鸟类学家的贾雷德 戴蒙德曾经写道:“物种局部灭绝的主要的指征事件就是较小的种群规模。”

所以看着如今的人类把完整的栖息地分解成一块块的碎片,似乎就是在建造着一艘艘注定会崩溃的宇宙飞船。

流浪地球计划会失败在哪一步呢?

所以搬走整个地球就能活命吗?很遗憾,如果按照联合政府否定飞船派的逻辑,即人类仍需要生态系统供养为生存前提的话,流浪地球计划将失败在第一步——刹车时代。

整个流浪地球计划预计耗时2500年,分为五个步骤:刹车时代、逃逸时代、流浪时代(加速)、流浪时代(减速)、新太阳时代。原著中提到:“刹车时代刚刚结束,其对地球的影响已经触目惊心……发动机带来的全球高温融化了极地冰川……”到这一步,养育了人类的那个生态系统应该就已经崩溃了。

人类诞生于第四纪,那是一个反复经历冰川时代的纪元,就没怎么暖和过。生命史上确实有过更加温暖的时代,但那就和人类没什么关系了。正是如今这套适应寒冷气候的生态系统,提供了适合人类氧含量的空气、提供了洁净的水源、提供了食物、提供了药品……但它的平衡又是十分脆弱的,温度上升个几度就会触发链式反应,届时冻土层会融化,冰川会融化,海洋会酸化……很快整个生态系统都将推倒重来。而一个全新的生态系统要想重新达到平衡,那时间可就久了,2500年对人类来说很漫长,但在地质年代里,这也就是一瞬间而已。

何况1.2万台地球发动机产生的高温,地球升温肯定不止几摄氏度了,所以地球还没出发,生态系统就已经崩溃了……好吧就算人类不靠生态系统供养熬过2500年的岁月到达了半人马座,之后呢?生态系统能恢复吗?

前阵子,和顺县里造耕地,把一条华北豹常走的山梁挖掉了一块,于是我向子驭博士咨询了一下如果想要人力修复这块地的生态的话能做些什么。

他给出的建议是:“阳坡种沙棘、黄刺玫,覆盖地表60%即可。阴坡种油松、北京丁香,不要过密,成林后补充一些在等待成林的一两年时间里已经培育好的蒙古栎幼树。野外挖坑栽种树苗之后不要整地或者清灌抚育,任其自然演替。育种的苗圃是在附近的村庄找一两亩地,收周围山上的野生种子,雇当地专人负责,统计汇报成活率。沙棘、黄刺玫、油松、丁香只要发芽成活后的一岁树苗就可以直接种上山。蒙古栎需要观察几年幼苗存活率,如果存活率不高可能需要挖点山上原始生境的土试试(可能要靠菌根),如果周围1公里没有天然林种源,补种蒙古栎上山是必要的,总之,要达成原先的“动物友好”植物群落,没个八年十年的不行。可惜破坏之前其实都还没搞清楚有什么群落结构……如果条件真的允许,要不计成本地短期恢复见效,应该在类似的天然林里做样方,调查不同物种的多度、胸径级别。并且种子应收尽收,回来看能不能在苗圃培育出来,再按样方的群落结构种上山去,但这种方法成本极大……”“这似乎是个更大的坑呢……”“对,一旦涉及恢复生态学,坑都是巨大的。”

看似不起眼的生态系统,我们至今都没搞清楚它的运作机制(图:山西晋中市庆城林场、猫盟)

要知道,这只是华北生态系统里的一小段山梁。事实上当地在经过多年砍伐后,大自然依然能自己恢复到适合豹、狍子生活的状态。但如果人类彻底破坏了整个地球的生态系统,再要想手动恢复它,恕我直言,人类做不到的。

不需要等到太阳老化,毁灭可以全靠自己

不难注意到,导致飞船派失败的栖息地破碎化,和导致地球派失败的全球变暖,已经不是科幻了,而是实实在在地现在进行时。

拯救地球,或者更准确地说是拯救人类自己,确实需要全人类齐心协力,团结一致,也确实需要每个人都付出一些牺牲,但不是等到太阳要氦闪了再开始,而是从现在就要开始了。

最后就用电影里的台词结尾吧:"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这不过是一场山火,一次旱灾,一个物种的灭绝,一座城市的消失直到这场灾难和每个人息息相关。

责任编辑:zN_2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