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今日快看!周瑜、诸葛亮,以及历史上并不存在的“既生瑜何生亮”
2023-01-29 07:38:07 来源: 张佳玮

周瑜与诸葛亮,历史上并无交锋记录。

彼此关系,《三国志》诸葛亮与周瑜各自传记里,只提一件事: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周瑜传提到诸葛亮说孙权联刘备,诸葛亮传提到孙权令周瑜程普引兵三万,随诸葛亮去见刘备。

两人关系,如此而已。

《三国演义》却写得热闹:周瑜嫉诸葛,于是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累得鲁肃居中调停。临了周瑜死了,还要“既生瑜何生亮”,还要卧龙吊丧,都出表情包了……

这算是罗贯中丑化了周瑜吗?

其实倒未必。

诸葛亮激周瑜气周瑜这事,《三国演义》之前的《全相三国志平话》里已经写了。换言之,安排周瑜被诸葛亮气死,早有民间故事雏形。

罗贯中借用了这个热闹的情节,但加了优美的修改。

结果是,已被民间平话丑化了的周瑜形象,又明亮了起来。

《全相三国志平话》中,周瑜的性格很糟糕。

诸葛亮说孙权,孙权决定起兵抗曹,斩案示决心。但此时周瑜却赖在豫章,不肯来。

孙权问诸葛亮,诸葛亮断定周瑜耽于女色,才不肯来:

“周瑜每日伴小乔作乐,怎肯来为帅?”

这周瑜形象,也很不堪了。

于是诸葛亮去对周瑜用激将法:

“今曹操动军,远收江吴,非为皇叔之过也。尔须知曹操,长安建铜雀宫,拘刷天下美色妇人。今曹相取江吴,虏乔公二女,岂不辱元帅清名?”

被诸葛亮这么一激,周瑜才推衣而起,喝:

夫人归后堂!我为大丈夫,岂受人辱!即见讨虏为帅,当杀曹公!”

即,《全相三国志平话》里,周瑜从不抗曹到抗曹,转折点全在小乔。而且太易动气,轻躁之极。

平话也对周瑜待遇不好,之后孙夫人嫁刘备那段,周瑜还被孙夫人当场嘲讽:

“周瑜众官,南见夫人,车前下马,鞠躬施礼。夫人再言:「我家母亲并家兄,使荆王过江,即合准备船机。」周瑜高叫:「刘备负恩之贼!」夫人笑,令人搭起帘儿,使周瑜再觑车中。周瑜叫一声,金疮血如涌泉。众官扶起周瑜,孙夫人到江北岸与皇叔过江。”

到周瑜被诸葛亮气死了,遗言也很糟糕,只想着小乔:

“吾巴丘已死也,大夫带骨殖却归江吴,倘见小乔,再三申意。”

如此《全相三国志平话》中,周瑜心无东吴,只有小乔;被诸葛亮用激将法激了,才去赤壁抗曹;被诸葛亮气到临死,还让诸将去跟小乔申意。

再怎么说夫妻恩爱,格调也不是很高。

与此同时,诸葛亮也高不到哪里去:在平话里,他一直在耍诈,与周瑜互坑。结果就显得诸葛亮狡诈,周瑜小气。俩都不是啥好人。

不少经典民间故事,都有类似问题:故事很热闹,但大人物往往斗气,还都是小家子气。

罗贯中何以要用这个“周瑜嫉诸葛”的设定?

细想却也不奇怪。

小说需要矛盾,有矛盾才热闹。赤壁之战前后,如果只是诸葛亮说服孙权、周瑜刘备合力抗曹,那戏份便过于平铺直叙;又《三国演义》自三十来回之后,视角全是刘备诸葛亮这几位,得安排戏份嘛。

恰是有周瑜诸葛亮这虚构的对台戏,戏份才好看。

刘孙一面合力对抗曹操,又内部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周瑜请诸葛亮去打聚铁山,被诸葛亮激发了;周瑜群英会,被诸葛亮看穿了;周瑜让诸葛亮去玩草船借箭,与诸葛亮共商火计,安排了苦肉计周瑜打黄盖,还关心诸葛亮是否看出来了;借东风,华容道;周瑜取南郡,被诸葛亮拿了,引发出荆州争端;周瑜安排美人计,对应历史上孙夫人嫁刘备;周瑜早逝,安排三气周瑜——如此,一段赤壁,外面抗曹操,内部周瑜斗诸葛;故事结构精彩绝伦。

当然这么改,是牺牲了周瑜形象的,但罗贯中的修改很精彩。

首先,保留了诸葛亮智激周瑜,但从平话里的周瑜只爱小乔不肯抗曹,变成了周瑜城府暗藏早打定主意,被诸葛亮用小乔一激,才说了真心话:

“吾承伯符寄托,安有屈身降操之理?适来所言,故相试耳。吾自离鄱阳湖,便有北伐之心,虽刀斧加头,不易其志也。”

对比一下:

平话里诸葛亮说服孙权,但周瑜心念小乔,不肯抵抗;被诸葛亮用小乔激了,才肯出战。

演义里诸葛亮说了孙权一半的心意;周瑜则早已决心抗曹,假意试探诸葛亮,被诸葛亮用小乔激了,说出心里话,心念孙策旧恩,早就决心抗曹;所谓不抵抗,只是试探诸葛亮;之后慨然说服孙权,出兵抗曹——这才是雄烈多智的周瑜啊!

之后周瑜忌惮诸葛亮,也不再出于嫉贤妒能了,《三国演义》里,周瑜两次要杀诸葛亮,都说清了原因:

“此人见识,胜吾十倍,今不除之,后必为我国之祸!”

“此人有夺天地造化之法,鬼神不测之术!若留此人,乃东吴祸根也。”

周瑜恨诸葛亮,不是私心,而是为东吴。

之后孙夫人和刘备跑路,罗贯中也没让周瑜被孙夫人当面羞辱,给周瑜留了颜面。

终于周瑜被诸葛亮气死了,大家都知道他感叹“既生瑜何生亮”,但在那之前呢?

周瑜先写信给孙权,然后对诸将感叹:

“吾非不欲尽忠报国,奈天命已绝矣。汝等善事吴侯,共成大业。”

他给孙权的信则是:

“瑜以凡才,荷蒙殊遇,委任腹心,统御兵马,敢不竭股肱之力,以图报效。奈死生不测,修短有命,愚志未展,微躯已殒,遗恨何极!方今曹操在北,疆场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尚未可知。此正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茍,可以代瑜之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倘蒙垂鉴,瑜死不朽矣。”

罗贯中这改写,让周瑜对诸葛亮的嫉恨从私心提升到了东吴大义之上,可不比平话里那个周瑜高出百倍?

既兼顾了故事的热闹与可读性,又尽力描绘了诸葛亮与周瑜的智略。更写清了:周瑜对诸葛亮实非私仇,只是自始至终心念孙策孙权,心念整个东吴。

最后,还加了那一场卧龙吊丧。

虽然这段小说里也写,诸葛亮来吴,别有心思,但看这段文藻:

“吊君幼学,以交伯符;仗义疏财,让舍以民。

吊君弱冠,万里鹏抟;定建霸业,割据江南。

吊君壮力,远镇巴丘;景升怀虑,讨逆无忧。

吊君丰度,佳配小乔;汉臣之婿,不愧当朝。

吊君气概,谏阻纳质;始不垂翅,终能奋翼。

吊君鄱阳,蒋干来说;挥洒自如,雅量高志。

吊君弘才,文武筹略;火攻破敌,挽强为弱。

想君当年,雄姿英发。”

实是周瑜辉煌生涯的完美总结。

最了解一个人的往往不是他的朋友,而是他的敌人。

大概正史周瑜与诸葛亮没啥关系;平话里周瑜和诸葛亮很热闹,但俩人一个小气一个狡猾。

罗贯中改写的版本,是既热闹有戏剧性,又体现诸葛亮足智多谋,周瑜心系东吴。

毕竟是小说,讲热闹;这改写方向,也是对的。

所以老三国的剧本,也秉承了这段精神,特意加了一段诸葛亮的感叹,说得格外明白些。

周公瑾并非忌我之智有胜于他,而是恨我之才不能为东吴所用。周公瑾风雅超群,一代儒将,壮志未酬,如星殒落,怎不令天下英雄同悲!”

这里的“壮志未酬如星殒落英雄同悲”,细想极有意思。诸葛亮此时,仿佛预言了二十四年后,自己将来出师未捷身先死、星落秋风五丈原。

“怎不令天下英雄同悲!”

唯其是公义而非私仇,才显得周瑜是诸葛亮真正的知己。

鲁肃大概是最明白这点的人。

责任编辑:zN_2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