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InsGirl
【资料图】
“人类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娱乐至死》
《满江红》热搜翻车了。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它上映仅8天就狂揽票房30亿,在兔年贺岁档的激烈厮杀中,多次上演票房逆跌锁定冠军宝座。
但网友们对《满江红》的点评,却呈现出两极化的态势。
喜欢的人,夸它精妙的反转、诙谐有梗的包袱,还有家国大义的主题升华;
不喜的人,则骂它戏谑历史的轻浮、矫揉造作的煽情,以及低俗段子的软色情暴力倾向。
此外,也有不少观众在看到那场舞姬瑶琴被多个亲兵营官兵欺辱的戏份时,都感到了头皮发麻的生理不适。
他们并非无法共情那个时代背景下女人的处境有多艰难,只是会有些难以理解:
尽管创作者并未直接展现剧中瑶琴遭受凌辱的一幕,但一个手无寸铁的弱女子,为什么要被三五大汉“簇拥”着跑来跑去?
那些数次一闪而过给到瑶琴的露肉镜头,又用意何在?
换句话说:
任一影视片段中,有关性暴力的展示,真的必需吗?
这,也是作为观者的我们都会产生的困惑。
咬牙切齿
还是跃跃欲试?
影视剧中出现性侵暴力镜头,并不鲜有。
只是有一点需要说明,即创作者为何要耗费篇幅来专门描绘这一丑陋罪行?毕竟,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好电影,是足以做到“一秒也不浪费”的。
所以,不管暴力还是侵犯,创作者背后真实的目的或动机,才是题眼。
就像人们看剧时经常会把某类角色定性为“花瓶”一样。
要说“花瓶”这一网络用语,本身即带有贬义。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好莱坞大片曾经疯狂抢占全球影视市场的那些年,一些看上去“胸大无脑”的影视角色确实层出不穷。
这是因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整个影视行业,其实都在被「男性凝视」所裹挟。
由此,是否可以说,那些给受众感官上带来强烈刺激性的性侵暴力镜头,同“花瓶”一样,实则也属于「男性凝视」下的一种产物?
或许,这才是某些大尺度的影视片段真正会引人不适的根源所在。
可即使如此,还是有人听后会嗤之以鼻:
男性凝视又怎么了?
人长得好看还不让看了?
看你两下又不会掉肉?
你看,这就是想当然的把「凝视」理解为了单纯的「看」。
一个人走在路上看见漂亮姑娘瞧上两眼自然没什么好说,但「凝视」不同,一如《奇葩说》辩手席瑞在一次辩论中提到:
凝视不是审美静观,而是带有攻击性的;
正是这种攻击性,才让女性在公共场域当中会感到非常强烈的不安全感。
「凝视」它会衍生出一系列的臆想,譬如:
“这个妞很好看,应该很好睡”
“她的胸很大,摸一把应该还不错”
......
可怕的是,以上这些臆想很可能并不止于邪恶的意淫,而是真实存在于你我身边的现实一幕。
试问,有多少男同胞曾亲耳从别的男人口中听到过这些话?
所以,当我们坐在黑漆漆一片的影院里,不得不代入己身去面对充斥在整个大荧幕上种种直白、露骨甚至是软色情的暴力性侵镜头时,心里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呢?
是气得咬牙切齿?
抑或,也有人正看得跃跃欲试?
他人即地狱
很多人并不理解「男性凝视」所带来的危害。
因为男女两性的本质在个体经验上,即是有隔离的。
兔姐无意在这里鼓吹「性别对立」,只是你我都必须坦承,很多时候,作为男人而言,从他个体的成长经验上来看,的确是无法与女性真正达成共情的。
一个男人能完全理解:
女生下班后独自走夜路的害怕吗?
独居女生会在门口放一双男鞋吗?
司机一声招呼不打就直接改换路线的那种恐惧与揣测吗?
......
很遗憾,都不太能。
甚至,她们的担心还会被有些人当作玩笑、段子,或视为一种矫情的表现。
殊不知,那才是一种偏见的隐形的暴力。
就像席瑞说的,“在男性这里,凝视是注意力的争夺,可是在女性这里,那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无法言说。”
所以,兔姐真正想表达的是:
即便难以理解,也绝不意味着就要对它习以为常。
举个例子。
还记得前段时间某书上流行的「捂嘴照」吗?
●图源:微博@八酱日常
所谓「捂嘴照」,也叫「性侵照」,最早起于一个网上的自拍挑战。
在这些女孩们争相效仿拍下的照片中,她们都不约而同地摆出了一个pose:
处于画面中央位置的女孩,双眼可怜地看向镜头,双手却死死抓住一只粗壮地捂住自己嘴巴的手,仿佛在挣扎一般。
而在社交平台上,这些「捂嘴照」下的配文,普遍都是:
“话太多就把嘴捂住”
“只要这样做就行啦”
讲真,兔姐第一眼看到这样的自拍挑战时,就觉得很不适。
直到后来看见一位网友站出来解释,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个姿势,本就是儿童反性侵宣传才会用到的,可它却在人们的习以为常中,逐渐变了味道,成了眼下那个最为风靡的潮流玩意。
●图源:小红书@蛋撻很甜!
你看,这便是「男性凝视」在具体化之后的一种行为体现。
无知且愚蠢。
因为它不仅轻易就消解了包括儿童、妇女在内的受害者群体被「性侵」后所产生的巨大苦痛,还肆意将其扭曲成了某种带有性意味的「凝视」与不怀好意的「窥探」。
此外,前两年时兴过的「家暴妆」,也是如出一辙。
所谓「家暴妆」,顾名思义,就是把自己化得鼻青脸肿、满脸伤痕,像是遭受了一场家暴的妆容。
最早是一位西班牙艺术家和好莱坞女明星合作,拍摄了一组“反家暴”的照片。
艾玛·沃特森,金·卡戴珊,安吉丽娜·朱莉...都被化妆成「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显然,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呼吁更多的人关注家暴问题。
然而,和「性侵照」一样,「家暴妆」在走红全网后,却开始与它本身「反家暴」的初衷,几近背道而驰。
先是国外的一名网红,发表了「家暴后也要很美」的论调;
等传回国内,则已经消解了家暴所带来的痛苦,取而代之的,反而是一种「酷」和「美」。
当人们乐此不疲地在网上安利分享着所谓“绝美”的家暴妆容时,殊不知,被湮没的,是真实的家暴发生在每个个体身上的残忍与苦痛。
美妆博主曾宇芽讲述过自己遭受「家暴」的全过程。
仅半年时间,她就遭受了男友扇耳光、拿脚踹的多次家暴,期间还不包括各种上升到人格侮辱的谩骂,而在一段监控视频中,还拍下了她被男友拽着腿生生拖出电梯的一幕。
●请问这就是酷吗?
让人细思极恐的是,又有多少家暴的受害者在想要寻求外界帮助时,看到的是一张化着家暴妆容却又嘻嘻哈哈的脸?
这,便是「男性凝视」造成的恶果。
好比影视剧中常会出现的性侵暴力镜头,其实创作者大可去展示施暴者究竟有多残忍,或者受害者在遭受暴力后的真实困境又有多无助,这恰恰才是创作此类题材的真正意义所在。
可眼下的影视创作者们,却总是掺杂着拍一些带有低俗趣味的香艳镜头,不禁惹人怀疑,他们到底又想要讨好谁呢?
请不要成为
恶魔的培养皿
兔姐看过一个访谈。
其中有个话题,讲的正是「电视上的性和暴力,会如何影响孩子」?
在上世纪70年代的印度电影中,有一些演员被称为「强奸专业户」。
因为几乎每部电影,都得有一场强奸,这甚至一度成为那段时期内印度电影创作的「标准」,由此,那些小时候看过这类电影的孩子,都会在长大之后下意识地认为:
这才是他们应该对待女人的方式。
●印度强奸犯认为
女性被强奸时不该反抗
所以,当印度出现「黑公交车轮奸案」那样的极端暴行,当印度的街头巷尾屡屡有女孩子遭受强奸,人们为何又要对此感到意外?或者震惊?
是谁培养了恶魔?
又是谁默许了强奸的罪行?
最终自食恶果的,不正是他们自己吗?
●2012年印度黑公交轮奸案的四名主犯
就像访谈中那位老者所说,“电影院也许是一个商业企业,但不可否认,它对社会亦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如果人们用尽一切手段挣钱,不惜牺牲社会,那绝对很丑陋”。
这绝非是说,只要人们不去拍,像性侵这样的暴行,就会在这个社会彻底消失。
从来不乏有人认为:
“一个社会的性也好,暴力也罢,都不需要把它藏起来,而是要展示它”。
这实在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肤浅见解。
只因即便人们没有隐藏,也总不至于蠢到去颂扬它吧?
●受过高等教育的印度律师认为:
女性即“性”
一如访谈中最后提到:
任何一部电影都不应该单纯为了所谓的「爆点」和「看点」去过度渲染「性暴力」,它一定是要告诉你什么,让你明白什么;
希望只是剧情需要,而不是画蛇添足,强行添加。
比方说,根据韩国真实案件改编而成的好评佳片《素媛》,在其长达122分钟的时长内,几乎没有一秒多余的镜头去给到还原小女孩遭遇禽兽性侵的全过程,可观者却无一不为之悲愤泪目,为什么?
因为我们都记住了那个罪犯猥琐至极的脸;
因为我们看到了无良媒体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以及,亲眼目睹了一位始终穿着可可梦服装的父亲,是如何陪伴自己的女儿走出那场噩梦的。
同样,试问有谁在看过《杀人回忆》后,会忘记它的最后一个镜头?
那是足以重击在每个观者灵魂深处的审问。
正是这一「审问」,方才让看过这部电影的人都始终保有一份警醒,即:
永远不要让自己沦为那样一个恶魔。
或许你还听过,在日本侵华战争的十四年间,中国大约曾有20万,甚至更多的女性被日军诱骗、强迫,并沦为日军发泄性欲和肆意摧残的性奴隶。
到2014年时,这些幸存的老人,只剩下22位。
但你可曾在我国首个获得公映许可的“慰安妇纪录片”《二十二》中,看到半点创作者对日军当年残忍兽行的还原?
并没有。
我们看到的是,当一位老人在拍摄时讲到至深处,导演郭柯却把他的镜头移向另一侧,并按下了关机键。他也曾解释过自己这么做的缘由:
“那是她们的秘密啊。她是信任我们,才和我们讲的,我怎么能拍呢?”
你看,这才是一个影视创作者真正该具有的「良知」,不是吗?
而在《女人们的谈话》这部电影展映后,也曾有观众对导演Sarah Polley提问:
比起还原对女性施暴的过程,不展现出来是更有力、更合理的,您是如何决定这样拍的呢?
导演Sarah Polley给出的回答是:
“每次我在电影中看到直白的性侵画面都会难受。
性暴力的展示在电影中不是必需的,也无关主题,更需要展示的是受害者的创伤,以及她们如何应对、如何前行。”
除此之外,向观众展示侵犯,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可言。
别让孩子眼中的性侵,
无关暴力,只剩皮肉。
点击「InsGirl」阅读原文
-
全球聚焦:苹果第一财季营收、利润均不及预期 iPhone销售额同比下降8%苹果第一财季营收为1171 54亿美元,自2019以来营收首次遭遇同比下滑,市场预计苹果第一财季营收为1211 04亿美元;净利润为2...
-
博汇纸业回应白卡纸涨价:有成本原因 也有市场需求原因博汇纸业投资者关系部门相关人士承认了白卡纸上涨这一事实。对于白卡纸涨价原因,该人士称,有成本原因,也有市场需求原因。...
-
每日热闻!2023年首批“1元退市”股现身 *ST凯乐*ST金洲将告别A股*ST凯乐黯然落幕的故事令人唏嘘,但有进有出才是正常的市场交易环境。相关人士表示,随着全面注册制改革大幕拉开,A股市场各...
-
今日热搜:刘永好入主近4年后“抽身” 兴源环境投靠宁波国资新希望担任“白衣骑士”近4年后,兴源环境仍未找到“希望”。如今,这家连续3年亏损的公司,即将再次易主。2月2日,兴源环境...
-
环球今头条!正式启动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券商投行三大方面受益 专业能力决定发展空间业内人士表示,随着全面注册制改革正式启动,券商投行业务将主要在三大方面受益,一是市场容量扩大带动承销保荐规模和收入增...
-
全球聚焦:苹果第一财季营收、利润均不及预期 iPhone销售额同比下降8%
2023-02-03 10:24:13
-
博汇纸业回应白卡纸涨价:有成本原因 也有市场需求原因
2023-02-03 10:36:20
-
每日热闻!2023年首批“1元退市”股现身 *ST凯乐*ST金洲将告别A股
2023-02-03 08:30:52
-
今日热搜:刘永好入主近4年后“抽身” 兴源环境投靠宁波国资
2023-02-03 08:38:54
-
环球今头条!正式启动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 券商投行三大方面受益 专业能力决定发展空间
2023-02-03 08:3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