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之前,请各位看看这段视频,看完我们再吐槽:
已经2023年了,马督工仍然对他的狭间辩经乐此不疲。
从马督工所举的“韩国间谍修水渠”与“德国科学家造火箭”两个事件出发,“用事实决定立场”的结论本身没有问题。
(资料图片)
但抛开结论而言,这两件事情背后的事实的全貌他并没有展开。
下面,我就扒一扒马督工狭间辩经的拙劣话术:
1. 事实的客观性存疑
此外,事实压倒立场还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事实真的是事实,或者说,能被大众了解到的事实,是真正客观的事实。
然而,在舆论层面,所谓的事实并不像科学定律那么清晰,特别是复杂的社会事件,其事实性是很难被媒体精准还原的,甚至事实本身可以被话术所操纵。
像修渠跟造火箭这两件事,本质上是理工科范畴的事实,容易形成标准答案。但是社会学层面的事情,因为其复杂性,往往是站在不同那个的立场上去看,就会有不同的事实结果,从而反过来造成了“立场决定事实”的现实。
这点,恰恰是马督工未有点破的地方。
在短时内,由自媒体所展现出的所谓的“事实”,其背后未必真实,甚至夹带私货。而些被加工过的事实,极有可能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周期才得以被证伪,而在事实难以被完全明晰之前,坚持正确的立场,反而有利于我们规避盲从“眼下之事实”所带来的危害。
事实上,即便是义正严词告诉我们事实压倒立场的马督工,他本人却并没有讲清楚事实的能力,譬如那经典的“中国的高超武器还在实验阶段”、“美利坚防疫无死角”、“俄罗斯要沦为亚洲的加拿大”。。。这些都是事实吗?
既然你马督工说话都不能做到与事实贴近,都喜欢夹带私货,那请问你又如何保证摆在大众面前的,由你们这些自媒体所传播的事情,是真实的事实吗?
记住我这句话:“舆论层面所呈现出的某些事实,往往很可能是舆论战的炮弹罢了”,事实可以被加工,就如同理念可以被人预设一样。在事实压倒立场之前,必须明确事实的客观性,就像马督工所举的这两个例子,本质上是有据可查的历史事件,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被证明了的客观事实。而我们当代的某些公知大V所说的话,某些搜索引擎打天下的自媒体所说的话,其客观性有多少,算不算得上事实,这些都是需要先进行判断的。
马督工省去了对于事实本身真伪的判断,虚空地拿已证伪的事实去为自己拿未证伪的事实辩护,看上去很逻辑很通畅,实际上狗屁不通。
2. 主体对于“事实”的耐受度是有差异的
抛开第一点不谈,我们假设事实成立。那么对一个成立的事实而言,他是否能够被采用,这取决于采用事实的主体的耐受度。
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有人喊我现在就去把米哈游买了,说米哈游是国家官方认证的“文化出口企业”,你把他买了,未来一定赚翻。
在这里请问这个人说的是事实吗?
当然是事实,因为米哈游确实潜力无穷,你把它买下来确实能够赚翻。
但问题是?我买得起吗?
买了能赚翻就是事实,但我买不起就是主体的耐受度有限。
这个道理就跟马督工的社会化抚养一样,这东西从他封闭的逻辑出发,确实是有诸多好处的啊,但是如此庞大的公共开支,我们政府当前承受得了?
在狭间之中成立的事实,往往在更大的格局中未必是成立的,我在《公知话术解析第一期:狭间辩证法与全局辩证法》中给大家介绍过“全局辩证法”的使用,本质上来说马督工在对于事实的阐述上,又开始无底线地狭间了。
在这里,我对于马督工所举的两个例子进行一定的解构,那么在他推论中,事实所代表的东西,应该有两个层次:
1)韩国的间谍和德国的科学家,都有某方面的特长,能为秦始皇亦或是美帝所用
2)韩国的间谍跟德国的科学家出生不好,存在背叛的风险
这两个基本事实本质上就是两个基本变量,秦始皇和美帝根据对变量的把控,来判断“用”还是“不用”。
而判断就有两个关键的因素:
1)他们的才能是否对于当下来说具有大用
2)他们的背叛风险是否可控
当这两个因素经过评估,认为可行是,那么“事实决定立场的”条件才能具备。
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如果要把像“韩国间谍”与“德国纳粹科学家”“用大于不用”的价值判断作为一个事实,对于使用他的人来说,这两个人的能力与背叛风险的符合期望才是最关键的先决条件,也即是,我觉得你们很有用,且我能驾驭住你们不反叛,那么基于你们有用而不去计较你们的立场,用你们。
上述的判断过程,其实就是主体耐受度的展现过程。客观考虑主体的耐受度去判断,这就是唯物辩证法,而抛开这个条件去无条件定义“事实大于立场”,那就是唯心主义。
实际上,如果这个韩国人能力一般,我相信秦始皇不会不拿他的立场问题说是;亦或是这个韩国人能力很强,但是秦始皇没有把握能驾驭住他,那么一样有可能拿他的立场说是。
要明确压倒性的事实,就要具备压倒性的条件,在这个人的自身属性能够被用人者把控,且使用他的收益远远大于使用他的风险时,那么马督工此狭间内的事实压倒立场才能够成立。
说得再直白点,因为这两个立场存在问题的人牛逼,是可用之才,也是用人方急需的人才类型,所以用人方才愿意冒着一定的,被背叛的风险使用他;同时,因为韩国羸弱,秦国强大,二战之后纳粹德国已经分崩离析,美国实力碾压,所以无论是秦始皇还是美帝,才有那种魄力和自信去用人。
所以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是否hold得住”,而不是什么“事实决定立场”的预设逻辑。
在当事人家徒四壁,没有与外界博弈资本的时候,立场往往会压倒事实。
就好比一个公司,如果在遇到经营困难的时候,他们也许宁愿用更忠诚的人,也未必会用更能干的人。
我国在某一个特定年代所犯下的极左的错误,也就是过分在于身份立场的时期,恰恰是内外交困,最困难的时期。而随着国力日渐强盛,其实我国的包容度已经大大提升,提升到了一个被公知践踏了底线都还能心平气和诏安的状态。
所以立场与事实的关系,这背后的底层逻辑,在于“你能否驾驭,你有多少资本去驾驭这种风险”,这就是主体对于“事实”的耐受度。
3. 类比对象的差异
即便我们抛开第一点和第二点,默认他们都是没问题,那么马督工此处的阐述仍然有一个底层逻辑上的缺陷,而接下来要说的话也比较扎他的心窝子。
也即是类比对象的差异。什么意思呢?就是马督工说这话,明显是在为自己这个经常跑火车的自媒体打掩护的。他提议我们在批判他的时候不要预设立场,要从事实出发,对他有足够的包容。
然而这么呼吁的马督工,却忽略了一个很基本的事实,即无论是韩国的修渠工程师,还是德国纳粹的科学家,他们之所以被用人方不计身份的使用,是因为他们确实有着极大的使用价值,是干才。
什么叫干才?那就是干实事的,而不是打嘴炮的。
实际上,网上对于公知大V的批判很多,但我们很少看到大家对工程师以及科学家这种技术人员的某些奇思妙想进行口诛笔伐。一方面是因为对于技术人员,国家的思政工作做得严,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认真搞技术做实事的人,其实没有那么多时间到网上去发表XX奇葩言论。
恰恰网友抨击得最多的,要么是屁事不做的专家,要么是只会打嘴炮的自媒体。这些人对于国家来说,也许有那么丁点用处,但与工程师与科学家相比,其实是没什么卵用的。
既然马督工谈事实,那么事实就是,在此局中,你马督工不过是用工程师与科学家这种干实事的,具有战略价值的人才来为自己这种只会打嘴炮的,赚流量的自媒体做挡箭牌。
而从事实出发,我们当然要包容那些有能力开拓艰难工程,有能力实现技术攻坚的工程师、科学家说出的一些可能比较与主流不同的言论。但是从事实出发,像马督工这种只会打嘴炮,对于国家建设发展没有什么实质贡献的,成天在互联网上制造流量撕逼的人,我们干嘛要花那么多经历去包容?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事实上,对于实干的人才,我们就是要海纳百川,因为他们的价值在于技术能力,就像韩国的间谍能修渠,德国纳粹科学家能造火箭;而对于自媒体,我就是要匡正他们的思想,就是要跟他们谈立场,因为他们修不了渠,造不了火箭,他们能做就是通过在舆论场发声来影响人心。
既然他们的发声会影响人心,那就要让他们多给这个社会信心,我说的信心不是盲目自大,而是客观分析问题,从一个长远的尺度,带着一定的格局去看问题,而不是成天狭间辩经、贩卖焦虑,还美其名曰:“陈述事实”。
马督工混淆了自己作为一个自媒体和工程师与科学家作为国家实干人才之间的区别,用后者举例,并不能证明你前者也应该享受“马超”之后被大家包容的待遇。
而我们的国家要强大,就一定是要从事实出发,接纳转化那些能干实事的工程师与科学家;而对于马督工这种只会打嘴炮,掐流量的自媒体,就没必要花那么多精力去包容和保护。毕竟,对于这个国家而言,他除了打嘴炮,掐流量,为自己上升到所谓的精英阶层谋利之外,并没有什么卵用。
结语:
马式狭间辩经,看着高大上,实则很low很低级,也就糊弄糊弄结晶粉,看看我是如何用三层逻辑,层层推绎,即便让你两层逻辑也能扒掉你的底裤的。
我真不理解这种从国内985出来的高材生,怎么逻辑思维就停留在如此幼儿园的水平上,这到底是应试教育的失败,还是马督工为了流量自我降智?
谁知道呢?戏雕!
![](http://www.gtxh.com/static/show/images/bg6.jpg)
-
去年四季度基金销售机构非货基金保有规模普遍下降中基协数据显示,去年四季度基金销售机构的非货基金保有规模普遍下降,头部机构也不例外。蚂蚁基金、招商银行、天天基金的相...
-
ChatGPT概念持续火爆 私募提示警惕炒作风险ChatGPT技术的落地将会是长期而持续的过程,其中涉及到技术、法律等各方面的配合,短期行情的过度火爆会让板块泡沫破裂的风险...
-
世界观察:【财经分析】信贷“开门红”超预期 补足韧性仍需提振消费业内人士分析认为,信贷向好的趋势得到明显巩固,市场预期转变、经济景气水平显著回升,后续政策或关注改善“对公强、零售弱...
-
56只个股成为北交所首批两融标的股票2月10日晚,北交所披露首批56只融资融券标的股票名单,诺思兰德、华岭股份、科达自控、三元基因等公司入选。
-
环球简讯:热门中概股2月10日多数下跌热门中概股2月10日普遍下跌。
-
去年四季度基金销售机构非货基金保有规模普遍下降
2023-02-11 13:32:38
-
ChatGPT概念持续火爆 私募提示警惕炒作风险
2023-02-11 12:41:31
-
世界观察:【财经分析】信贷“开门红”超预期 补足韧性仍需提振消费
2023-02-11 12:26:17
-
56只个股成为北交所首批两融标的股票
2023-02-11 11:26:27
-
环球简讯:热门中概股2月10日多数下跌
2023-02-11 11: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