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今日观点!从批判马督工出发,讲讲我对辩证法的理解
2023-02-15 15:26:50 来源: 合川老农民norlanseed

为什么像《睡前消息》这样狭间辩经的节目会在网上有一定程度的生存土壤?我认为是当代对于良好思维方法的普及高度内卷化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唯分数论给阻碍了。

这使得大多数人在思考、分析、批判一件事情时缺乏良好的思维训练,并不能做到真正的唯物辩证。


(资料图)

甚至于,对于唯物辩证法本身,也能被马督工这样的思维半吊子给定义。

这其实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是我们哲普工作的失败。

为了挽回一些颓势,我今天就在此抛砖引玉,把我对辩证法的系统性理解放到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

正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对于大道的解读,不存在所谓的标准答案,而更多的是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与实践经历,知行合一地去悟,最终总结出一套能为自己所用的思维体系。

我们应该摒弃马督工所崇尚的那种通过在短时间内大量搜索百度来换取信息的方式,这种方式虽然效率,但是缺乏质量,更是对于思维训练毫无帮助。

只有当人静下心来,无欲则刚,才能深入到更高的思维领域。

这也是我一直推崇的,静思,动绎。

1. 辩证法的逻辑基础

什么是辩证法?是将事物进行对立统一,也即是黑格尔所表示的,正反合的统一。

那么如何理解对立统一?其实用物理中的维度就非常好释义。

一个处于零维的点,它与另外一个处于零维上的点,是对立互斥的。因为站在零维的视角,你只能看到一个点。

A点能被观测到的时候,B点就无法被观测到,A和B在这里就构成了一对矛盾,相互对立的矛盾,即在零维的尺度上,要么你看到A,要么你看到B,A与B无法被同时观测到,这就是尖锐的二元对立的矛盾。

那么如何将A点与B点这对矛盾统一起来,让他们能够被同时观测到呢?很简单,从零维升到一维。

一维是线,是无数点的集合。在一维的观测尺度下,A和B就成为存在于这条无限延伸的直线上的两个点。本来在零维互斥的A点与B点,此时在一维尺度得到了共存,那么就可以说,A点与B点在零维上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的矛盾,在一维尺度下得到了对立统一。

同样的道理,在一维尺度下,你只能看到一条线。如果同时有直线A和直线B,那么在一维尺度上,它们就如同零维上的A点和B点一样,是互斥的。

因此在一维尺度下,已经对A点与B点完成对立统一构建的A线段与另一条B线段之间,又构成了一对二元对立、水火不容的矛盾关系。

那么如何让A线段与B线段对立统一呢?相信聪明的小伙伴们一定会立马给出答案:从一维升到二维

没错,二维是面,而面是线段的集合。在二维尺度下,A线段和B线段共存于同一个平面上,因此他们在一维尺度上不可调和的二元对立的矛盾关系,在二维尺度下得到了对立统一。

以此类推,二维尺度下两个互相排斥的面,那一定也是在三维这个空间尺度,也即是面的集合下,得到对立统一。

如果我们再往下推,就可以推出在四维尺度下,两个在三维空间里互斥的空间体也能在四维空间中得到对立统一。

这其实就是《三体3》里,对于四维空间描述的逻辑基础。

大刘在小说里将四维空间描述为空间物体所有细节都可以被展开观测的视角,因此狄奥伦娜才能够直接进入敌军严密守备的监牢,从一个活人身上不留痕迹地取下他的大脑。

从观测来讲,监牢之于人,是三维空间中物体的第一层互斥;人之于大脑,是第二层互斥。

什么意思呢?就是监牢把人关在了它所处的空间之中,于是乎从外部去观测时,你只能看到监牢不能看到人。同样,人将大脑关在了人体所处的空间中,因此你观测人的时候,你只能看到人不能看到他的大脑。

在三维空间里,如果要打破这种幽闭与禁锢,那就必须穿透外层空间的壁障。要么打碎牢房的墙,要么用热成像这种可以穿透牢房表面壁障的技术手段去观测。这种现象从哲学层面来说,与二维空间里两个面的互斥,一维空间里两条线的互斥以及零维空间里两个点的互斥是等价的。

注:可以用俄罗斯套娃来理解三维到四维的变化。在三维尺度下,里面的娃娃因为处在外层娃娃的包裹下,不可见,需要你一层一层打开才能看见。而处于四维空间中的观测者,却可以一眼看穿俄罗斯套娃所有的内部结构,每一层娃娃的模样。

因此在四维空间里,所有幽闭空间都不存在,我们可以直接穿透空间壁障看到一切细节,这些在三维空间中因为幽闭而互斥的细节,在四维空间里就得到了对立统一。

如果理解了我上面的阐述,就可以归纳出一个基本的道理,即:观测维度越高,对于事物呈现出的细节就越精确。

三体人发现微观尺度下有十一个维度。越从高维去看,一个基本粒子内部的细节就越精细。当你在高维尺度下对于这些细节进行二维展开时,就会形成智子二维展开之后那巨大的平面,甚至能触动智子之中的微观文明---魔眼文明。

所以说一沙一叶一世界,这是从高维观测世界看到的图景。

但我在这里显然不是来跟大家扯玄学的,我是想强化上面那个结论:观测维度越高,对于事物呈现出的细节就越精细。

这个结论是辩证法的逻辑基础。即辩证法所不断进行的对立统一,本质上是对于观测维度的不断提高,以此将在较低维度互斥的两个东西于较高的维度统一起来。

2. 辩证法的应用

类比到思维层面,就如同物理中空间尺度上的维度变化一样,当我们对一个问题进行分析的时候,我们的逻辑思维本身也是存在维度的。

在这里我会用实际的例子给各位解释,何为思维与逻辑的维度。

2.1 辩证逻辑的高维展开---出局看全貌

在这里,我举马督工在550期里某一个不太严谨的论点为例子,如图:

在这里,围绕国家对中西部进行大量新基建投入和产业引入这件事情,马督工认为它缺乏经济效率(也是没有对应的GDP产出),所以对它的整体评价是负面的。

那么为了从辩证法的角度理解马督工在这里的逻辑问题,我们可以利用第一节里所提到的思维原理,对其进行逻辑上的整理与解构。

国家投资中西部作为议题,把GDP增况/投入产出比作为一个评价标准。那么在马督工所理出的这条逻辑线就是:GDP增况的结果--->国家投资中西部的价值判断。

在这种逻辑关系中,GDP增量会有两个对立面的结果,即A:GDP增况很好;B:GDP增况很糟糕。我们可以将此处的A和B两种情况,类比为零维空间中的两个点。在这个单一的逻辑关系中,就如同在零维的尺度下,A和B作为对“国家投资中西部的价值判断”的标准,那是无法共存的。

也即是,在这单一的评价体系里,GDP增况不好,那就说明国家投资中西部不好;反过来,GDP的增况好,那就说明投资国家中西部好。

马督工的逻辑止于此处,也就是我上面所提到的这个单一的逻辑线。

但实际上,如果要对国家对中西部的投资进行一个相对全面且辩证的评价时,那么我们其实是应该在马督工的论述基础上对之进行继续升维的。

在这里,我给出一个四维的逻辑结构,来作为评判国家投资中西部的标准,这四维的结构包括以下几点:

1. GDP的增况结果

2. 民生与就业率

3. 内循环战略需要

4. 战争大后方考量

这四个维度,就是逻辑的四个层级,也就是我们常调侃的“XXX在第几层,XXX在大气层”

我们把四个维度分别对应到第一节中所列举的空间的四个维度上,就能发现他们之间形成了一个高维度对于低维度的对立统一的构建关系。

比如,当我们只考虑第一个维度,即GDP的增况时,那么增况好与增况差就成了一个二元对立的互斥情况;

如果我们此时引入第二个维度的考量,也就是国家投资中西部,也是为了改善当地的民生,同时增加就业率,最终维护社会稳定。那么即便这种投资他可能在短期内GDP的增况并不是很理想,但基于改善民生、增加就业率,维护当地社会稳定的考虑,在第一个逻辑维度中互斥的增况好增况坏就得到了对立统一。

也即是,不管投下去的钱带来的GDP增况在短期内是好是坏,但把当地老百姓的生活环境改善了,让他们有工作了,社会治安好了,那对于治理国家来说也是一件好事情。(当然地方财政会因此有所压力,但国家对应的是进行转移支付。而至于为何马督工对此种转移支付不感冒,非要强调投入产出比,那就要看他的屁股坐在哪里了。)

大家最近都看《狂飙》,但更应该反思《狂飙》背后的经济逻辑。为什么会有黑社会这样的存在,那说白了还不是因为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不到位嘛。

而解决黑社会破坏地方治安的本质方法,就是政府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产品,提供就业岗位。在这个逻辑尺度上,GDP增况差一点,可以承受。

继续推绎,假设政府的投资在某一个县城里,一没有良好的GDP增况,而没有产生足够的就业,那么在这两个逻辑尺度上,其综合价值判断是不是就可以否定政府在中西部的投资呢?

这时候我们就要把逻辑再上升一个维度,联系我们内循环的战略需要。也即是国家大力投资中西部的基础建设以及产业内牵是为了什么?是单纯地为了GDP吗?

非也!是为了创造一个巨大无比的内循环市场。

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在当下这种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生产力加持下,产能是高度过剩的。而产能过剩的最直观体现就是对于争夺市场的渴望。

实际上,即便在微观尺度会存在部分企业产能跟不上订单的情况(比如比亚迪)。但是从宏观尺度来看,人类当下文明的生产是绝对过剩的。而这种生产过剩也是导致了从一次世界大战以来,所有大国冲突的根本原因。什么原因呢?要抢原材料,要抢市场。抢原材料是为了控制成本,抢市场是为了保证销量。

我国经济的过剩产能,长期以内是依靠外贸来消化,也就是出口。然而当下的国际形势却不利于我们这种通过外循环来消耗过剩产能的方式,这具体体现为:

1)我们过往是以廉价产品往全世界倾销,而如今,因为产业结构调整,我们希望卖给多高附加值的产品,那么低端产能的产能过剩就需要泄洪道。

2)我们产业升级之后的高端产能,因为西方封杀的原因,不能够再像低端产能那样依赖于外循环,所以内循环消耗掉这些高端产能就是一个相对稳妥的方向。

在给大家举个更为具体的例子。

比如08年的彩电下乡。那本质上就是美国那边金融危机,美国老百姓不消费了。然后我们沿海大量的依靠把东西卖给美国人的企业就没了订单,其庞大的生产力就没法消化,然后国家就以折扣方式补贴刚好完成五通的农村,这样就将沿海过剩的产能给消化了。

这个例子一方面说明了内循环可以消耗外循环被ban掉的那些产能,同时也说明了对于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这种在马督工看来没有良好GDP增况的沉没陈本,却能在特定的时间发挥特定的作用。

再举一个例子,说说高端产能。我一个朋友是在常州那边开工厂的,他家里生产的是高精密轴承。他跟我一样在德国留学,把德国的一些优势技术整合后,现在生产的轴承质量以及非常好。而他们家主要是做出口,往非洲跟欧洲销售。前两年疫情对他家的生意有些影响。他今年就瞄准了正在甘肃如火如荼建设的化工园区。

他跟我说,我们这种产品很多都是供给工厂的,我国中西部的产业转移,新工厂的建立,对他家来说都是商机。

这个例子很朴实,但反应的是什么呢?就是内循环不仅可以消耗日用品,还可以消耗工业品,甚至高端的产品。如果国外全面封杀中国的高端工业产品,那我们通过内循环的打造,就可以消耗一部分这样的产能,让中国这些做高端产品的企业活下去。

而强调产能过剩的本质,也是对于所谓《大国大城》观点最好的批判。而马督工一向在自己的节目里单调地强调生产力的发展,强调对于效率的极致追求,却忽略了生产过剩带来的风险---这就是连《马列》最基本的内容都没读懂。

而说了这么多关于内循环的,现在回到第三层逻辑:即便国家对于中西部的投资有着GDP增况不好,有着局部地区就业率解决不好的现象,但是基于内循环战略的需要,这些投资仍然是应该的。

因为打造内循环,也即是在甘肃修个化工园区的前提条件,是政府投资把那边的基础建设搞好,把生活环境搞好,不然谁去?怎么去?

所以在内循环这个第三维度,前面两个维度的矛盾也得到了对立统一。

那么我们再往下一个维度,即便内循环的构建出了问题,但基于当下中美之间交恶的关系,国家把中西部当作一个战略后方来建设,请问有毛病?

想想三线建设的底层逻辑。想想抗日战争中,哪些地区最先沦陷,哪座城市最后成为了蒋物流的陪都?

就不说像马督工这样的人懂不懂奇门,知不知道开、休、生、伤、杜、景、死、惊的变化关系。单从朴素的地缘战略角度出发,国家投资东西部作为大后方的战略价值也远不是一个GDP增况不好可以否定的。

实际上,国家投资中西部,本身就不是一个纯粹的,追求短期谋利的经济行为。而是一个具有长远战略考虑的战略规划。即便是所谓的经济诉求中,强调GDP增况都是一个非常短视的行为。

而对于国家投资中西部这么一个议题本身,马督工的思维,马督工的逻辑展开,始终就是一个单一的零维尺度。他从一开始就没有对这个议题本身进行更为复杂的分析,没有对他进行至少四个维度的高维展开。所以最终他所窥见的东西,一定是有局限性的,他所得出的结论,一定是狭隘的。

而这个单一的,零维度的逻辑空间,就是我常所说的,思维的狭间。

而辩证法的第一基础是出局看全貌,也就是通过构建不同层次的逻辑线,来对议题本身的逻辑进行高维展开。

​2.2 逻辑思维的降维回溯---入局抓主要矛盾

但光有出局看全貌是不够的,因为任何事情,基于任何当下所处的主客观条件限制,都不可能全部满足我们所展开的高维逻辑中的每一个参数。

也即是,你无法同时满足“GDP增况、就业率、内循环、或者战略安全”

对此,我们必须做取舍,做平衡,要抓主要矛盾,也就是分析分析,在当下中国所处的这个客观环境中,那些因素是最主要的,那些因素可以退而求其次。

这就是入局分析,入局是为了抓住主要矛盾。

比如在当下,为什么要搞中西部投资?那是因为我们所处的国内外环境都有它特殊性。

国内环境的特殊性是:改革开放二十年来的高速发展,特别是这种集中资源在沿海地区,依托于低端产业,压榨劳动力的发展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内地的民生。特别是对环境的污染与破坏,这使得我们国家不得不转向为“生态文明”,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而要搞生态文明,就不可能片面地追求GDP增况的极致。而要解决这种差异性,就必须投资中西部,使当地老百姓能够获得相对舒适的生活环境和就业环境。

国外环境的特殊性是:美国感受到中国崛起的压力,而从两国经济结构去分析,我也反复论证过中美矛盾的不可调和性。在中美之间随时可能爆发冲突的前提下,国家要做战略安全层面的考虑,此间利弊,绝非今年增加多少GDP可以衡量的。

事实,GDP的增加,本质上只是经济发展的附带效应。也就是产业附加值上去了,消费能力上去,GDP自然会上去。但我们国内有些学者,有些自媒体,把提高GDP指标作为衡量经济发展的唯一标准,把提高GDP作为政府经济工作的直接目的,唯一结果。这就是完全没有治国理政的大局观,是被西方经济理论给忽悠瘸了的表现。

所以说在当下,中国面临的主要矛盾其实并不是GDP的增速不够,而是对内区域差异、行业差异带来的分配不均以及对外自身崛起所面临的来自美国的战略遏制。

针对这两个主要矛盾,恰恰GDP的增量不能给予其解决,甚至生产效率的无节制提升也不能解决。反而是对内搞生态文明建设,保民生,打造内循环,对外做好大后方规划,在这样的战略框架下稳步发展技术跟生产力,才能够解决我们所面临的这一内一外的压力。

这一方面是,GDP不是GNP,交易所产生的价值是有虚面的。对此,我提出了《经济三相波》理论,解释经济发展的本质是“投资、就业与消费”的三相协调,而不是单纯的GDP的无节制增加。

此外,GNP中,中国农村大量的生态资源其实并没有被资本化。这些空间立体资源有着超越了“资本化的,生态文明的价值”,这种价值用GDP无法衡量。

说白了,钱只能让你消费,但是你在地球上生存,还是得吸O2,还是得喝H2O。钱对于人来说,他只能用于消费,但消费却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生存,乃至一个文明生存的全部。

道理就这么简单,悟不悟得了就看个人造化了。

最后,对于辩证法来说,抓住主要矛盾是极为重要的。这使得我们可以将全局展开的高维复杂逻辑,往一个相对简单的地方回溯。

但要抓住主要矛盾,就要有非常好的观察能力,需要实事求是地、知行合一地去了解事情的真相。就要打破理念对于人思维的束缚,观察到事物根本的处境。

而在这里需要额外强调的是,入局抓主要矛盾,这会导致一个客观结果,那就是围绕局中主要矛盾展开的分析一定是会带有对应的立场的。

就像我们分析国家投资西部时面临的主要矛盾,那自然是站在中国的立场上去想。如果我们站在美国的立场上去想,那么自然是不会得到同样的主要矛盾,因为站在美国的角度来说,他巴不得中国更加依赖被他所主导的外循环,巴不得把它所有工业跟产业还有人口集中在沿海城市,这要是打起仗来,就可以大大地降低他的战争成本。

因此马督工总说“事实决定立场”,但这在唯物辩证的思考方法中是不现实的。去立场的操作,只存在于“出局看全貌”的第一过程,但是一旦要回到本国面临的具体的问题,要涉及到入局抓主要矛盾时,你就必须站在本国的立场上去思考,不然没法分析。

而国内的公知们总是喜欢强调理性中立客观,却不知道理中客在辩证法的思维应用中属于具体的哪个步骤。在需要抓主要矛盾的地方玩理中客,玩虚无立场,最终得出的结论,显然也是与国无利的。

总之,立场包含在对于主要矛盾的分析之中,入局就会产生立场。马督工为了虚无掉中国的立场,可以站在了主流观点的对立面,这表面上看是没了立场,但实际上却是无意间坐到了美国的立场上去。

总的来说,2.1中的对于议题本身的多维度展开,出局看全貌,是辩证法的第一步;而2.2中的抓住主要矛盾则是简化辩证法处理问题的思路,使之能够落地,是辩证法的第二步。

这两步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完整的辩证法从抽象理论到具体实践的过程。

而马督工,他的思维水平大概就停留在对议题进行零维解读的单一狭间中,出全局看问题他做不到,回溯去抓主要矛盾,他更是抓不准。

就这思维水平?能自封督神?我觉得是不太合适的。

结语:

本文已经尝试用一种相对简单的方式去讲解我所理解的辩证法,也系统地论证了马督工逻辑思维水平拉胯这一客观事实。

如果督门粉丝要反驳我,请正面击破我的论述,否则就别在评论区和私信里说一些毫无营养的话,这只能给你家督工丢脸。

而对于阅读我这篇文章的朋友来说,我希望大家能更多地去理解整篇文章的思维过程,而不是结论本身。因为思维过程真的很重要,只有掌握了思维过程,才能举一反三。也只有掌握了强大的思维能力,才能对马督工这种狭间辩经的流量混子进行最深刻的批判。

戏雕!

责任编辑:zN_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