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谈谈张捷攻击温铁军这件事
2023-02-24 18:36:44 来源: 合川老农民norlanseed

最近抽时间看完了张捷评三农的全部内容,就此结合张捷本人的论点,说说我个人的看法。


【资料图】

1. 大农场

张捷提到了温铁军反对大农场,并且以东北大农场的生产效率举例,说明大农场的优势。

就这点而言,张捷搞错了两个最基本的问题。

首先,温铁军反对的是美式大农场,而不是所有大农场。在温铁军对于全球农业的概述中,它将农业模式分为:1.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指北美大农场;2. 莱茵模式---欧洲的农场;3. 东亚模式---日韩台

而温铁军在字面上反对的是盎格鲁撒克逊模式。在这个基础上,温铁军从来都没有否定过此种模式的生产效率,而是从政治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出发,指出大农场的生产过剩问题以及生态方面的不可持续的问题。

这点我们不作展开,我只想说,张捷批评温铁军否定大农场的批判点在于一个温铁军本人并没有否认过的“美式大农场的生产效率”上。而选择性地忽略了美式大农场背后的其他问题。

无论是论证还是举例,张捷都在强调东北大农场的生产效率,试图将温铁军对于“美式大农场的生产模式的批判”扭曲为“对大农场生产效率的批判”,这样自然就站在了狭间逻辑的正确面上。

总结地说就两个点:

1. 将温铁军对于“美式大农场的批判”扭曲为“对于大农场生产效率的批判”,这张捷的第一重狭间。

2. 将温铁军对于“美式”大农场的批判扭曲为“对于大农场的批判”,这是张捷的第二重狭间。

我很庆幸张捷在使用狭间逻辑的时候懂得在选定的狭间之中构筑维度,就这点而言比马督工要厉害很多。但狭间逻辑怎么构筑也始终是狭间逻辑,一旦失去了纵观全局的角度,那么提出的批判就一定会狭隘起来。

张捷自诩为逻辑大师,但是大师这个东西是要经得起实践检验的。而逻辑思考本身也有门槛,也要看天赋,就此,我也给张捷先生围绕“大农场”的问题进行一点小发散。

1)大农场的利弊

大农场的利在于效率;弊在于稳定。

这是基于复杂性与稳定性之间的辩证关系所得出的。

如何理解?

大农场带来了高产能,高产能意味着高消费依赖。如果农业作为一种产业存在,就必须考虑其自身稳定的“三相波动”,即“投资、就业与消费”的稳定。当大农场产生的农产品必须高度依赖出口才能完全消化的时候,其实这个产能本身就已经存在一定的风险系数,除非你能够内部消化。

美国跟中国打贸易战,中国制裁美国的大豆出口,抓住的就是美式大农场产能无法内部消化的弊端。

而大农场本质上是集中资源生产,集中带来效率,带也容易被一波a掉。

明确利端与弊端,就是看到了大农场利弊的全局。

2)大农场的取舍

那么明晰了全局之后,就要回去抓主要矛盾。

什么主要矛盾呢?就是我们更需要的是发挥其利端,还是回避其弊端?

就中国目前的粮食安全问题而言,当然是发挥其生产效率的利端更重要,所以我的结论是大农场应该用。

就这点而言,我跟张捷的观点是一致的,但这并不能反过来证明温铁军就是错的。

因为温铁军并没有反对过莱茵模式下的欧洲大农场,这主要是他认为欧洲大农场兼具了效率与生态,当然这种效率跟美式大农场那种极限追求效率的方法还是有区别的,自然也缺乏竞争力。所以温铁军才会认为非昂撒模式的农业需要通过国家壁垒来进行保护。

明确了大农场生产效率的利端以及可取性之后,我们再来谈为何温铁军不认同全国搞大农场?

个人觉得这不算是一种主观意愿的表达,而是一种客观条件的限制。

什么意思?开门见山地说,客观条件限制包括下面两点:

1)温铁军所说的原住民限制

也即是大规模地将农民赶进城市,有一定的社会治理的风险。这种风险系统性表现为:

1.拆迁的困难,莽村有话说;

2. 城市规模扩张之后的治理难度

2)用地指标的问题

​结合中国经济狂飙二十年的特殊国情,所谓大量的高质量可用的耕地其实已经被“工业用地”与“城市用地”给消化了。

比如我所在的成都,郫都区那块本是都江堰下来最好的灌溉耕种区,如果要在成都平原搞大农场,最优的方式就是把郫都区整合出来搞。

但是现在去看看郫都区那边的用地情况,看一眼就明白了为什么搞不起来了。

农场的基础是光热条件合适的大平原---这也是温铁军提到过的,而这样的大平原恰恰又是房地产跟工业用地最好的选择。

于是乎,在中国经济高速狂飙的年代,大农场的用地指标一定是会让步于后两者的,因为考核地方政府的是经济产值。

也就是说,虽然张捷嘴巴上各自说大农场的好,却忽略了适合于搞大农场的环境条件恰恰是被他所支持的房地产的扩张跟工业用地的扩张给挤兑了。

温铁军在很早的一个节目里与陈平老师联动,其中提到“占补平衡”,说得就是这种“种地的好土”被城市扩张给挤占的事情。

张捷显然也没有意识到,他举例的东北恰恰拥有肥沃、且没有被房地产跟工业用地过度侵占的黑土地。这两个条件都是东北独有的,在这样的条件基础上,东北搞大农场才可以搞得起来。

甚至恰恰是东北的衰落,东北人口的流出,弱化了东北的城市化进程以及工业用地的扩张,这才反过来保障了大农场的构建基础。说白了有点因祸得福的感觉。

人口少了,自然城市就扩张不动了,自然就有空间去谈把黑土地拿来搞大农场,保粮食生产。而像成都这种虹吸全省的大城市,要解决那么多人的生活问题,要解决那么多人的工作问题,你自然就得把都江堰灌溉区弄一些出来修房子,建工厂。

而在这样的地区基础上,你搞大农场就很难搞起来。一方面是适合搞大农场的优质灌溉区被占有了,二是在大城市聚落效应所带来的生活成本以及多元的工作机会的冲击下,能安心下来进行大农业投资和运营的,自然就少。

可以说,大农场不能全国范围地搞起来,恰恰是大国大城,也即是城市化这套逻辑所造成的。

张捷作为房地产资本的代言人,连这个最基本的道理都看不明白,还把不搞大农场的帽子扣给温铁军,这着实有点说不过去。

实际上,农业生产是很看天吃饭的,这种看天吃饭远没有到可以无视生态环境直接搞技术爆破去解决。

东北之所以粮食生产效率高,良好的种植环境是首要因素,技术和运营方式是辅助手段,人口流失、城市化受挫是因祸得福。这是天时地利人和,是很难在全国范围进行复制的。

此外,农业现代化本身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像在四川这种搞不起东北那种大农场的地方,就算规模搞小点,一样可以引入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这里主要是一个运营成本的问题。

而为了克服规模效应不足带来的成本过高,温铁军才提出了所谓的“新型集体经济”,提出一二三产融合,这与国家的供销社体系一结合,其实起到的就是当年合作社的作用,就是降低农村市场的交易成本。

2. 新型集体经济与私有化

张捷在节目里强调温铁军提出的县域经济的经营模式是在搞私有化,这点就有点莫名其妙。

实际上,温铁军提出的“三变”是有着下面几个过程:1. 将国家投入到乡村振兴建设的沉没成本资产化--->2.将这种资产归于村集体,以村集体为单位,给村民分股--->以村集体为单位对接外部市场。

张捷集中批判的是给村民分股这点,认为那是在将村集体的资产私有化。

个人觉得这是比较片面的,因为首先,分股并不等于分权。

就像企业里的股权激励一样,其实给的是分红权而不是公司的所有权,而大多数搞股权激励的公司采取的往往都是双股权架构,这种模式套用在村集体上其实是可行,但张捷对此却视而不见,直接将分股与分权放在了一起。

当然,张捷抓着温铁军“确权”的用词不放,说确权就是私有化。但我们看问题不能看只看文字,要看实质。也许只是温铁军自己概念没搞清楚说错了,但实际上现在国内搞的很多新集体乡村的模式,其确权的方式往往都不是私有化。

就拿温铁军几番考察的战旗村作为例子,这个村子也是搞的村民分股制,但所有权仍然在村集体,村集体的领导是村委,村委归中国政府管。这个村集体财产的根本性质仍然是国有的,只不过给你村民分红的权利罢了。

如果张捷真的担心搞新型村集体经济会出现印度那种私有化的情况,完全可以强化国家层面对于村集体资产的所有权,搞双层股权架构。凭借现代化、信息化的管理手段,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

而将温铁军关于“三变”的思想扭曲为私有化,这更是无稽之谈,缺乏常识。在我看来,温铁军的三变与其像印度的私有化,像日本农协,不如说是全新的合作社。

这样做的根本目的也不在于私有化,而在于留住农村人口,形成乡村振兴的基础。

至于拿历史上的乡贤类比现在的乡贤,显然是一种刻意地引人联想。就像战旗村的乡贤,其实就是村委书记,是党员。新时代的乡贤,完全可以是像焦裕禄那样优秀的干部,为何又一定得是旧时代的乡绅呢?

而且即便不是体制内的干部,在内循环的大背景下,可控的爱国的商人和资本家为何有不可呢?

而反过来想,如果新农村建设不以通过新型集体经济稳定乡土社会的方式去搞,那么把农民都赶进城之后,农村这块资本由谁来对接?

说白了还不是无数个建工集团嘛,呵呵。

3. 粮食安全的几个维度

粮食安全存在这个几个维度:

第一个维度是粮食的数量,也就是粮食的绝对值够不够。而在这点上,东北的大农场有着效率上的优势,保障了粮食在数量上的安全,因此值得拥有。

第二个维度是粮食的仓储物流,也就是粮食怎么存,粮食怎么发放。

实际上很多饥荒问题,恰恰不是粮食绝对值不足的问题,而是粮食发放不到闹饥荒的地方的问题。想想为何成都疫情封城之前,群众要一边感谢热总一边囤货?想想为何诸葛亮六出祁山总是因为后勤跟不上而退去?是因为成都的粮食不足?是因为蜀国没有足够的粮食支撑北伐?

非也,单纯地就是物流通道被封死之后运送不过去罢了。

而东北的大农场给全国粮食兜底的底层逻辑是啥?

是因为你其他地方的粮食产量因为城市化扩张受到了影响,形成不了强大的规模效应。

而温铁军提一二三产融合的在地化、生态化的农业模式的目的是啥?就是让你各地能够自备一些安全的粮食,以便在疫情、战争的时候能够自给自足,避免因为粮食运输不到位而引起全国的慌乱。

无论是日韩台的农协模式、还是欧洲的拥有大农场的莱茵模式,其本质上都具备一定的“在地化”的属性。而美式大农场则是一种高度分工下的区域化爆肝粮食的运作模式。

集中带来效率,但集中也会强化风险。

就像美国农业州的农业产能天下无敌,但突然翻了一辆满载氯乙烯的火车怎么办?

但凡任何一个有着即时战略游戏经验的玩家都明白一个浅显易懂的道理,那就是集中爆兵,虽然火力十足,但容易被对面一波a掉。

就好比你玩红警,在一个区域内疯狂生产几百台幻影坦克,确实效率,但对面的闪电风暴跟核弹却很喜欢你这么做。

农业生产在某个区域高度集中,形成规模优势,虽然在效率上是无敌的。但是一旦遇到战争、遇到化学污染、遇到大规模天灾。那么无论是对面的核弹还是泄露的化学品还是蝗虫,都可以轻松惬意地把你聚起来a掉。

对此,我强烈推荐张捷玩原神,玩玩一个叫枫原万叶的角色,理解理解为何原神玩家都喜欢这个角色。再想想为何老米总喜欢在深渊里“分散”、“多波次”刷新原魔,难道他们不知道把原魔放一起围殴旅行者会更痛吗?

我之所以有这种强烈的危机感,就在于我在杭州湾工作生活了一年,中途经历了一次台风。当我的宿舍被吹得吱吱响的时候,我想到了离这里只有五十公里直线距离的秦山核电站。这座核电站离上海跟杭州的直线距离都在100公里左右,如果真的爆发战争或者发生灾害,那这两个集中了中国大量人口的城市就很危险了。

同理,如果中国的粮食生产,像美国那样集中在某几个州,比如都集中在东北,那么一旦爆发战争,对面先把你的农业省给摧毁了,或者把你运输粮食的关键道路给摧毁了,请问你怎么搞?

又或者说不谈战争,就谈那辆不小心翻在俄亥俄州的装满危险化学品的火车,要是真翻了,污染了当地的水土,请问又如何搞?

所以对于美国农业模式的批判,本质不在效率高低,而在过度集中所带来的管理风险。对于大国大城的批判,本质也在于此。

现代化是一种高度分工的精细体系,运转起来效率很高,但一旦被破坏,恢复起来也很麻烦。这就是复杂性与稳定性的矛盾。

所以在我看来,更高级的现代化,并不是极限追求效率的现代化,而是兼顾“效率”与“稳定”的现代化,这也是我们所谓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生态文明的实质。

很多人谈粮食安全,只谈产量,不谈质量,不谈运输与仓储,不谈相关的应急管理,这其实就是没有给粮食安全这个话题足够的思考维度。

而温铁军之理念所期望实现的,本质是一种中国社会的稳定,是一种在可能存在新冷战情况下的底线思维的体现。

而在我看来,无论是张捷所推崇的,追求效率的大农场,还是温铁军所期望的一二三产融合的生态乡村模式,本质上来说都是可以在中国崛起这个大框架里得到辩证统一的。

因为大农场本质上来是术,而非道。

道的层面却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保证自身的稳定性,就如同一辆狂飙的赛车如何在不断加速的同时保持自己不脱离赛道。

张捷在三农问题上不搞辩证统一,搞二元对立,这本身就暴露了其思维格局的狭窄。

4. 温美军的帽子

张捷不在三农问题上搞辩证统一,甚至将自己的狭间辩经用来给温铁军扣帽子,称其通美,这就显得过于用心险恶,已经超出了学术讨论的范畴。

对此我想说的是,建议大家去读读温铁军的所有作品,听听他的所有讲座,至少把《去依附》、《十次危机》、《新兴七国研究》读一遍,再来谈张捷“温美军”这个帽子扣得合不合适。

当然,如果我是美国人,看到温铁军这种天天宣扬去西方中心化的美军,一定是想操一把冻鱼上去揍他一顿的。

如果温铁军真的跟西方的意识形态高度重合,那轮不到你张捷来批判,我首先就会对他开火。

但事实是,温铁军一直在强调走自己的路,不过是因为他的观点局部地违背了“效率至上”、“城市化”,得罪了房地产背后的利益集团。

张捷在批评柳家的时候展现出了极高的水平,抓住了主要矛盾。但在批评温铁军时,则又变成了抹黑扣帽子的低端操作。对此我只能说,屁股决定脑袋本身没啥,但吃相过于难看就别怪他人指责了。

结语:

在我看来,张捷对于温铁军单方面的开火,本质上还是内部矛盾。与那些天天教导我们强行学习美国的事情比要次要很多。

就此,我还是呼吁张捷先生打开格局,团结支持内循环的同志。无论是搞工业化建设还是搞乡村振兴,只要这东西最终是落地在了中国,没有服务于美西方的霸权主义,那就值得我们去团结。

此外,建议张捷先生坦然面对自己的屁股,在城乡之争上打明牌,而不是引导民族主义去斗温铁军,这很难站住脚。

三农专家之所以叫三农专家,总是因为人家有些地方比你看得全面。当然我也不否定国内的专家教授滥竽充数的很多,但温铁军绝对是有干货的那一位。

而乡村振兴现在本来就是国家的重要政策之一,建设现代化的农村,一不排除引进全新的技术,二不排除规整形成一定的规模。但混淆了战略规划与技术应用两个层面的概念,虚空地辩经,这就没有意义了。

还是希望张捷先生多多发挥在联想事件上的战斗力,多多发挥对付某些百度搜索引擎定义人间诸学的自媒体人的战斗力,抓住真正的主要矛盾,减少内斗。

最后,总结地说说我的观点:

1. 农业现代化不排除新技术,不排除一定的规模化,甚至不排除大农场(在可行的条件下)。

2. 对于美式大农场的批判,是从战略安全层面的考虑,一方面包括粮食生产的效率,一方面包括粮食的仓储与运输以及相应的应急能力。

3. 怼人请亮出屁股,打明牌有什么不好的,非要藏着掖着,多寒碜。

4. 张捷对温铁军的批评,一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没有把温铁军反对“大农场”的实质搞清楚,也没有从更高的维度思考粮食安全问题,甚至对全国多地在实践的新农村建设的新型集体经济的运营模式都没有搞清楚,同时又给温铁军扣通敌的帽子,总之就是吃相非常不好看。

5. 张和温都是支持内循环的人,建议张捷格局大点,不要为了点破流量成天内耗。

戏雕!

责任编辑:zN_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