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整个90年代农村穷不是工农业剪刀差,而是农村刚需太大,无法形成资本积累
2023-02-24 22:38:32 来源: 红色彗星

【本文来自《工农业剪刀差一直存在,但并不是工业单纯剥削农业,本人是工人子弟来说一说》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硬盘硬 软件软

点到了问题的一部分实质。工农业剪刀差,农民对中国工业化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但同样,过分强调工业剪刀差,过分强调农民的牺牲和贡献,也是不客观的。


【资料图】

1952年2月29日,中财委发布【1952年度国营企业提交折旧基金办法】,从而开启了长达三十二年之久的国营企业的基本折旧基金大部分上缴国家的历程。这意味着什么呢?仅一五建设期间,国家共提取基本折旧基金59.09亿元,大修折旧基金32.41亿元,超计划利润分成10.61亿元,共计102.11亿元。这些钱,是国营企业在上缴全部利润后,再反哺给国家建设和发展经济的钱呀!

这个政策后来曾被诟病为扼杀了国营企业设备和技术更新所需基金,是杀鸡取卵的办法。但当时新中国为了发展自己的工业,在缺乏外资,缺乏工业规模的基础上,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从1949年到1957年,国家财政收入共计1736亿元,与农业相关的财政收入占45%,但来自农业直接收入从39.2%降至12.8%,逐年下降。1953年到1957年,从税收和剪刀差获得的资金约占农业国民收入的18%,但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达到了28%。工业发展后,反哺农业的现象已经出现。

当时中国工业最发达的东北地区,到了1951年工业内部积累的资金,就已经相当于国家对东北的投资总额了。这也是国家确立优先发展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决策原因。

所以,绝对不能忘记农民对新中国的巨大贡献和做出的牺牲,但同时也绝对不能忘记国企做出的巨大牺牲和贡献。对任何一方的忽视和过分夸大,都是不客观的。中国能发展到今天就是靠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奉献和牺牲。包括农民,工人,科研人员,教师,战士,医务工作者,服务人员......所有行业的人。

继续拿化肥厂举例。按照当时行情,销售额3个亿,放开物价可能到6个亿,实际让出至少3个亿净利润。而当时90年代初农村户均年化肥用量不到100元,惠及农户300万户,但户均增加收入不到500元,人均增收也就100元左右。

这点钱除了多吃几天饱饭,买件好衣服,真的干不了太多事情。何况谁家有点钱不供孩子读书,那时候读书可是一笔大开支。

幸好当时计划生育,农村小孩少了,这500元刚够一两个孩子上学。不然2000年哪有那么多苦逼的80后打工人,合格的工人就是这个时期培养的。

整个90年代农村穷不是工农业剪刀差,而是农村刚需太大,无法形成资本积累,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了。这个情况持续到2010年,80后工作稳定进入财富积累期,大量打工人把钱邮寄回家,农村生活就明显改善。这时国家也开始把大量工业红利转移到农村,村村通,脱贫,农保都是这个时期完成的。合格农民工增收+国家工业支持,才造就了这20年经济奇迹,但真正的萌芽却是建国后的所有的工业投资。

开花的时候只羡慕工业之花的美丽,忘了种下种子时水土和阳光一起的呵护,非要争个高低,正确的答案是在合适的生长时期,浇灌合适的水,补充合适的营养,晒合适的太阳,按照科学的工业规律办事,才能开花结果。

责任编辑:zN_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