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如何评价作文大赛高三组决赛特等奖作品《向左,向右》,为什么不知道在说什么?
2023-03-02 09:48:42 来源: 轻松一下Windows98

第十六届全国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高三组决赛特等奖作品。

作文题目:


(资料图片)

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固有属性,在我们的生活中几乎无处不在。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思维也有惯性,有些我们能意识到,有些我们则浑然不觉。请围绕“生活的惯性”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不限题材,题目自拟,字数在1200-1500字之间。

《向左,向右》

每一次深夜的自省与暗忖,都是全新的启程。心潮澎湃,哐当作响,在驶离昨日的旧车上骄傲地喷着白烟。

人潮茫茫,茕茕孑立的思想轮廓渐渐淡出天际。空旷冷静的水泥地被规行矩步所笼覆,偶尔掠过的别出心裁顷刻间被席卷而来的刻不容缓所遮挽,憧憬的微茫妥协于现实的荒野,一目万顷。

列车勾连起碎片状的大地,每次都在重复昨日的旅程。汽笛悠扬,玻璃窗外的景致急速变换,无意识地连接了过去与未来。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

年轻的生活,美好又多变,却倔强地不肯为这份美好驻足停留。但人生漫途,也仅当此时,思绪多变如风,奢念反复跃然心间,今日恋乡,明朝远游,曙晨对酒当歌,星隐静寂孤坐,万千思绪,光怪陆离,是初春遍野的山樱,这朵初寂,那片倏然而至,如若多情,应显墨色。

“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

在缓慢受锤的生活中逐渐形成的稳定模式,如影随形般影响到人的思维活动。既定思维一旦确定,如阴阳相生,光暗相随形成惯性,兜兜转转后再回归于生活。那是一条来自远方的河流,将流经的沃土日夜冲刷为低洼的河道,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周而复始地沿着旧路奔涌。可当有朝一日淫雨不止,河水涨溢,汹涌而下,河道也不复往日的稳固,瞬间为激流所冲垮,当河道易路,万物灵长又该何去何从?

沿既定的路线徐徐前行,前路可能平坦,就像隐士们耽乐南山的平静生活;可又有谁人能保证人一生的理念都不会变化动摇,如若改变,又会不会影响人生原有的旅程目标?答案毋庸置疑,所有认为永不会变化的事物,就在自认为不变的过程里,慢慢地改变了。那么我们是否也要随之同化呢?通俗直白地讲,打破惯性,是否迎来既定路途外的一片新风景呢?

“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之前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惯性思维时代,人们用夜晚的时间在狭小的空间解放自己的思想,抑或反思自我人生,抑或思考社会存在,抑或忖度改变世界。一夜伴梦,醒来发现暗夜随黎明的抵达已销声匿迹,今朝已沿昨日继续滑向明天。若在惯性的洪波里逆流而上,一部《海上钢琴师》后即可飞跃海北跨向天南,恰到好处地随着轮渡爆炸之际减下繁重的行李。

所以惯性注定被摒弃,所以惯性注定被留存。

当更高层次的认知已觉醒,当生活的重担已被分担,现实的枷锁已束缚不了奔跑着搭乘驶向更远方列车的自由双脚。轰鸣声不绝于耳,震彻徘徊渴望之人的眼耳,向前迈进一步,无形的桎梏拉扯,眰恦趔趄。

人生的列车驶到丁字路口,是该向左,还是向右?

占领道德制高点的宏大叙事不是衡量人生选择的唯一标准。同天风月下存在着为生计奔忙的人,异域山川里留有观山赏月的草。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需要不被定义的思维方式的存在。这些不被定义的存在,永远补充着定义下的普世意义。萨特在《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中说:“生活在没有人去生活之前是没有内容的;它的价值恰恰就是你选择的那种意义。人类需要的是重新找到自己,理解到什么都不能使他挣脱自己。”附加意义,标榜意义,每一次的摇旗呐喊都是人对世界的征服,在铿锵的高歌声下,是筚路蓝缕的深深脚印。超越自我失去了意义,筑建的里程碑反而间离了纪念的内容。

车来车往,向左向右都意味着要舍弃一些东西,无意像伪学者批判未意识到惯性思维的人,嘲讽轻视已然醒悟却未曾改变的人。向左,探索惯性;向右,打破惯性。

但同样的是,抽离一如既往的生活,观照真实的社会,以及自我。

当意识到一切尽是虚无时,虚无的洪荒深渊可以吞噬一切,却唯独无法吞噬踽踽孑孓的认识主体,他傲然屹立于悬崖边上,静看流水淙淙,山呼海啸。

轻仰起头,泉水入口,淡然转身,阔步前行,走向生活,回归自我,建立独属于自己的意义。如若深陷惯性思维的泥潭,或是投袂而起,相机而行,抑或是静观其变,别开生面。

如果生活真如王小波所说,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我更愿相信我的灵魂深处住着大卫。生活本身就是米开朗基罗,一锤又一锤后,把自己雕刻成想要的样子。

责任编辑:zN_0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