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冷宫是哪个宫?为什么被打入冷宫的女人很快就死了
2023-03-04 12:27:58 来源: 浩然文史

情易冷,花易凋。无数普通女子从踏入宫中的第一步就是要忘了自己的身份,忘了少年时曾心动的爱人,而只怀着一个目的,或者也叫做生的期望,那便是得到皇帝的恩宠。在宫里,女人的命运全掌握在皇帝的手里。“宫中多怨女”,她们怨什么,为什么怨,其真相着实令现在的每一位女性都感到不解,那便是没有得到皇帝的恩宠,过着寄人篱下的日子。要是犯了错,甚至还会被打入冷宫,基本上是宣布死期的到来。但去过故宫的游客都很好奇,为什么平时看电视剧所熟知的冷宫,却在故宫没了踪迹。难道是因为冷宫不能让游客入内吗?今天文史君就带你走进“冷宫”,听那些被打入冷宫后的人们,述说关于冷宫的真相。

一、冷宫是什么宫?


【资料图】

根据记载,其实冷宫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位置,也就是说不像其他宫殿一样挂着一个“匾额”上面写着“冷宫”二字。这个名称只是后人为其所起的,表明已不再作为皇帝的嫔妃而享受任何资源。《东周列国志》里提到了因为着火,为救人性命将申后放出“冷宫”的故事。《三侠五义》也提到一位叫做李妃被贬入冷宫之中,从此不再得到皇帝恩宠的悲凉故事。

爱新觉罗·溥仪是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为世人留下了极为宝贵的清朝末年资料。他曾在书中形容冷宫为“破败”的地方,是一个不被人重视、被人遗忘的地方,当然住在这里面的人自然也会被君主遗忘。

故宫占地面积约有72万平方米,而建筑面积就达到了约15万平方米,花在维修建筑上的费用巨大。可想而知,冷宫也就几乎从来没有出现在维修的名单上,所以形容冷宫“破败”便有理可循。

二、被打入冷宫的女人为何难以存活

历史上被打入冷宫的女子不在少数,但历史上有记载的却寥寥无几。大多数宫女妃子还没来得及享受荣华富贵就被打入冷宫,余生过得很是凄惨。当然也有被打入冷宫后记载下来的,《明史》曾写道:张裕妃被“幽于别宫”,竟无食物来源,出于生存的本能,她在一个大雨天拖着病秧的身子匍匐在房檐旁接水喝,但只喝水,只是迎接死亡的日子能够来得慢一些。“天雨,妃匍匐饮檐溜而死。”那年,她正锦瑟年华,被明熹宗朱由校宠幸。她性格直率,看不惯奸臣小人,经常对他们表示不满,其中就有魏忠贤和朱由校的乳母客氏。由于张裕妃没有到期分娩,被客氏抓住了把柄。客氏在明熹宗朱由校面前告状说张裕妃秽乱后宫,必须要将其废黜,让其幽禁于“别宫”,生死自由天命。而这“别宫”不过是一个宫墙夹道,张裕妃的生命就如同屋檐上掉落的雨滴,一切由她做不了主。

曾经有多受宠,现在就有多凄惨

参观过故宫的人都应该知道有一口著名的井,叫作“珍妃井”。这口井名字的由来令人惋惜,因为它曾经见证过一个女子的死亡。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出逃前给太监崔玉贵发布了一个命令,那便是将珍妃推入井中。她遇害之前住在景祺阁北边北三所,是太监崔玉贵口中的“冷宫”。她的房屋由外倒锁着,窗户倒是能开一扇,不过这窗户的作用却也只是递送饭菜的通道。崔玉贵说珍妃吃的是“普通下人的饭”,还被两个太监轮流监视。这样的日子连他也看不下去。

珍妃井

被打入“冷宫”的女人基本上很难存活下来,这从后人所取之名“冷”字上便可知一二。首先是因为环境恶劣,阴冷潮湿绝不是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在《甄嬛传》中这样形容冷宫,就像一个“黑暗无底的深渊”,甚至阳光都失去了生机,变得“停滞”了。到处都漂浮着“细小的灰尘”,空气里满是“腐臭”和“霉味”。历史上的冷宫大致也是这么个环境。其次是在这样一个衰败的环境里还要遭受精神折磨,被打入冷宫后的失意痛苦无人可述说,也无人可谈心。最后是身边人无可信者,周围的人也尽是功利之人,只为从受难者身上捞油水。比如一些太监会千方百计进入冷宫当中,因为有一些嫔妃为了能够生活得更好会买通太监,甚至寄希望于自己有朝一日还能够走出去,而太监便从这些宫女身上获得巨大利益。

被打入冷宫就永无翻身之日了吗?这就像一个人的命运跌入了低谷,是否能重振生活的希望也只能靠自己了。孝庄钱皇后的翻身史可谓经典,她在正统七年(1442年)被立为皇后,原以为可以享受衣食无忧的日子,结果英宗被瓦剌部所俘,她的哥哥钱钦和弟弟钱钟也不幸在“土木之变”中丧失了生命。生活无依无靠,再加上朝中立了新皇帝之后,已无自己的栖身之地,无可奈何她只能幽居。在这段时间内,她将自己的全部资产输出,每天以泪洗面只求英宗能够平平安安地回到自己身边。生活的困苦再加上日夜的劳累,她不幸落下了残疾。拖着一条残腿和睁着一只完好的眼睛终于等来了英宗的回归,同时也凭借自己的人际关系从冷宫中走了出来。

文史君说

冷宫的设置是封建社会的毒瘤之物,虽然冷宫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场所,却实实在在地立在那里,禁锢着封建社会女性的自由。废妃进入冷宫后,不仅缺衣少食,还要面临着来自宫女、太监等下人的残害。身体和心灵遭受着双重折磨,最后不幸去世,死后能够留下姓名的寥寥无几。

参考文献

溥仪:《我的前半生》,群众出版社,1964年。

王铭珍:《紫禁城内的冷宫和逍遥宫在何处》,《北京档案》2009年第2期。

单庆:《当年井中事,昔时人已没,今时水犹寒,再探珍妃投井之谜》,《中国地名》2013年第8期。

(作者:浩然文史·河南师大春秋学社)

点击「浩然文史」阅读原文

责任编辑:zN_0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