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焦点关注:说说常识:经济发展的两个根本条件在于生产力与市场
2023-03-07 05:26:08 来源: 吕建凤

几乎所有从事经济理论研究的人,在讨论经济问题的时候,都无视生产力与市场这两个经济发展的根本性条件,而只在经济关系里面转圈,说政府应该如何如何或者不应该如何如何。

尤其一些人在讨论中国经济问题的时候,都闭眼不看生产力进步的情况,与国际市场开拓情况,只追究为什么经济体制与西方国家不一样。这些人还都自诩为“市场派”论者。

其实人类社会进步真正需要的不是经济,而是社会再生产的发展。


(资料图片)

人类的不自由,在于资源的不充沛;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在于资源短缺环境下,资源的分配无法公平——要么让懒惰者与勤奋者获得同样多的资源;要么让有能力的人垄断社会资源控制权。很显然,前者对勤奋者不公平;后者对弱势群体不公平。

经济是人类社会在资源不充沛环境下,通过财富激励机制将人类从动物界带来的贪欲本能,转化为资源创造积极性所必需的一种社会再生产形式。

它可以让人们为了获得财富而积极进行资源创造,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快速进步,让人类需要的资源尽快的充沛起来。但它同时也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控制权被少数人垄断,造成资源分配的不公平。

如果经济环境下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结果不会导致社会再生产的中断,这个不公平也就没有什么不公平。问题在于,经济规律的要求是,资本家需要集中资源控制权,同时需要失去资源控制权的民众用资源控制权购买商品。

资源控制权被集中的结果,是多数人越来越贫穷;贫穷的人当然会越来越没有能力购买资本家们要销售的商品。于是市场上有购买能力的消费需求不足,导致经济——记住,不是社会再生产——意义上的生产过剩危机、导致经济崩溃,从而导致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中断。

所以,这个不公平是应该受到遏制的。也就是说,经济是人类通过促进生产力进步,实现社会文明进步的必要手段。但它也只能作为手段,不能当做人类社会的目的。该如何对待经济形式的要求,应该以对于生产力进步的作用如何来决定,不能本末倒置,为了某种经济形式的要求而牺牲生产力进步的要求。

经济是人类在资源不充沛环境下,实现与促进社会再生产进程的必要形式。而社会再生产的根本要求是通过生产力的进步,实现资源的充沛。于是经济的一个根本基础就必须是生产力的进步。我们看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实行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形式,却没有能够在生产力进步上取得必要的成就,结果是长期处于落后阶段,国家贫穷羸弱依旧。

但是经济的根本内容是市场交易。是人们通过以价格为指向,从财富目的出发进行资源配置与交易的行为。

只有把高效率创造出来的资源在市场上高价交易出去,才能够实现财富目的。这就需要外部市场的扩大。因为只有外部市场扩大,市场有效需求增加,出售资源的相对稀缺性增加,交易价格才会高。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前,努力建设了一定水平与规模的工业生产能力。可是因为当时中国在国际上被孤立,受到外部世界的经济封锁。在相对低成本与高效率条件下生产的产品无法到国际上获得理想的销售价格,只能在国内平价交换,创造出来的资源无法实现合理的价值补偿,于是经济没办法发展。

而更多的发展中国家实行了西方经济形式,不存在市场不足的困难。却因为没有建立起必要的生产力基础,在有市场的环境下,却无法通过高效率创造市场需要的资源,去争取更多的财富流入。这证明,低水平生产力基础上的市场交易,只能收获贫困依旧。

所以,我们讨论经济问题的时候,首先要看的,是生产力进步状况如何;其次要看的是,对外市场开拓情况如何。制定经济政策,提出经济政策建议,也应该从生产力进步与市场,尤其是外部市场开拓,这两个方面的要求出发,而不应该以特定的经济形式、经济关系作为出发点。

可是今天的几乎绝大多数经济理论界人士,都刚好不顾生产力进步与外部市场开拓这两个方面的情况与要求,只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与供给结构等方面作分析,背离了经济发展的根本规律要求,得出的结论与制定的政策就难免错误了。

比如本来应该是让市场淘汰无效资产,却变成了人为地“去产能”。结果一些生产效率不错的有效资产被当做“过剩产能”去除掉了,如今眼看着资源价格暴涨,损失的只能是资产质量也许并不低的国有企业;而一些本来应该被市场淘汰掉的私人低效资产却得以苟延残喘,到今天重获生机。要命的是,今天一些人还在要人为处理国有企业的“过剩产能”。
责任编辑:zN_0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