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天天快播报】斯登冲锋枪都长啥模样,看图说话,一一道来
2023-03-15 08:43:25 来源: 牛戈

到二战爆发时,英国几乎还没有开发冲锋枪。直到敦克尔克大撤退,才突然意识到冲锋枪的急需,不得不在花高价从美国购进汤姆逊冲锋枪的同时,着急忙慌地研发自己的冲锋枪。很快的,以德国MP28冲锋枪为母本,兰彻斯特冲锋枪问世了,就是这个: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兰彻斯特冲锋枪仍然和第一代冲锋枪那样,采用机加工,也仍然用传统的木制枪托,成本高,生产费时。这显然不适合战争状态下的大规模生产。

为了简化兰彻斯特的成本,1941年3月,借鉴德MP38冲锋枪大量使用冲压件的作法,同样大量使用冲压件的斯登冲锋枪诞生了。

最初的斯登冲锋枪被命名为Mk.I型,长这个模样:

该斯登冲锋枪采用金属框架枪托,枪托颈部镶有木质握柄,有可折叠的前握把,弹匣左置,枪口处有一斜向上开口的喇叭状消焰器。

由于大量采用了冲压件,该枪的生产成本大大降低,只相当于兰彻斯特冲锋枪的五分之一,相当于汤姆逊冲锋枪的十五分之一。

Mk.I型问世后不久,便又有微改,先是改成了这副模样:

这次微改的改动不大,从外观上看,只是枪托颈部握柄处没有了那块木头,剩下硬梆梆的铁柄,其他还是原样。这成为Mk.I型冲锋枪的标准样式。

枪的诸元我就不罗列了,因为十分容易就能搜到。

Mk.I型冲锋枪后来又进一步改动,就成了这样:

这次微改后的冲锋枪被命名为Mk.I*。折叠的前握把没有了,机匣下面的护木也取消了,改得枪上没有一块木头,枪口前端那个怪模怪样的消焰喇叭也没有了。

这次微改,也为接下来更大的改进做了铺垫。

到了1941年8月,斯登冲锋枪的新型号Mk.II问世了。因曾大量进入到中国支援蒋介石打内战,又被我人民解放军大量缴获用于打倒蒋介石,因而这种加拿大造的斯登冲锋枪是在影视中见得最多的版本,也是无限穿越穿帮的道具明星。

相比其前身MK.I,MK.II冲锋枪的成本更低廉,加工更容易,特别便于战时快速生产。

该枪有一个影视中没见表现的细节,即在携行时,其弹匣井可以向左旋转90度至枪的正下方,即如下图中这样:

这么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减少了携行中枪的横向尺寸,二是可以起到抛壳窗的防尘盖作用。但这样旋转后,弹匣就不能插入了,缺点是增加了战斗转换的时间。

解放战争初期进入到中国的斯登冲锋枪,绝大多数是上图那样的骨架形枪托,但实际上Mk.II型冲锋枪还有一种“T”形枪托,看图:

这种“T”形枪托的斯登冲锋枪,在国内电影中很是罕见,我只在老电影《勐龙沙》中见到过,那里面的一名战士用的是这种“T”形枪托的斯登式。

斯登Mk.II型还有一种消声版,称作Mk.IIS型:

这没什么好说了,就是在Mk.II型原枪上加装了消声器而已。

斯登Mk.II型之后继续改,这便有了新型号Mk.III型。如图:

根据MK.II在使用中暴露出的问题,Mk.III型冲锋枪加宽了抛壳窗,加强了枪管外壳顶部的焊接。另外枪管外的套筒加长,一直延伸至枪口处,与机匣浑然一体,看上去更加简约明快。

我挺待见这枪的模样的,再换个角度看:

斯登Mk.III型也有“T”形枪托的款式。

这种"T "形枪托的Mk.III冲锋枪在外国电影《伦敦上空的鹰》中出场特别多,几乎清一色。有兴趣的不妨搜来看一看。

Mk.III之后,斯登仍然在改,接下来的就是MK.IV型。

该枪采用手枪那样的握把,可折叠枪托,枪托折叠后全枪长仅444毫米。因为枪管短,会造成枪口焰大,因而在枪口前方加装了喇叭形消焰器。

MK.IV型又分作两款,上图是其中的MK.IVA型。

这是MK.IVB型,与A型的区别是握把前移,使得全枪的长度近一步缩短。

MK.IV型的设计初衷是给伞兵提供一种短小便捷的近战自动火器,但不知为什么,军方好像没看上,最终没能批量生产装备部队。

战时的斯登最后一款是Mk.V型。

Mk.V型冲锋枪又改回到木质枪托,手枪型握把,木质前把手,和Mk.II、Mk.III型的简约相比,又复杂了许多。

这枪还可以上刺刀。

以上五个型号是斯登冲锋枪的正规型号,还有一些另类的,还有一些英国以外的国家仿制的,就不一一罗列了。

除了加拿大造的MK.II型以外,其他型号都少有来到过中国,电影中亦从来不予表现,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可能会显得陌生。

斯登冲锋枪是一支典型的战时冲锋枪,图得就是简单、便宜、实用,至于精致不精致,好看不好看,就不敢恭维了。

关键词:
责任编辑:zN_15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