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说一下“假通缩”和“真通胀”
2023-04-16 13:32:48 来源: 深思的蓝

3月份经济数据出来后,看到不少财经人士在讨论“通缩”问题。有的建议继续发钱,尤其给老百姓发钱,刺激市场回温。有的建议“国退民进”,要政府给私企让利,并继续减少政府雇员,减少财政支出,给社会减负。


(资料图片)

经济数据我就不解读了,给大家说一种经济运行的逻辑吧。本文与经济数据无关,是我对经济原理的一点思考。

财富是靠科技创新实现的,并不是投入与收获成正比。一旦创新进入停滞时期,经济上的很多投入会打水漂,特别是创新的“试错成本”很高。所以,创新停滞得越厉害,突破越少,经济就愈发走向“存量阶段”,即“无利润阶段”。

“无利润”对市场经济中的企业来说是致命打击。在竞争的压迫下,企业必须击垮竞争对手才能生存获利。然而科技创新失活,竞争手段就主要转向两种方法:

方法一:管理创新。

其实主要就是“加班”。当利润不能来自科技创新时,通过洗脑或威胁让劳动者加班,向他们的体力和休息时间要利润就会普遍发生。

这就是竭泽而渔,把劳动力再生产所需的财富,包括人口生育和养育的投入,截留成为企业(资方)利润。

方法二:资源竞争。

这里的资源分“有形”和“无形”两种。有形的比如各种贷款。无形的主要是人脉关系。无论有形还是无形,最后主要是表现为“资本”。即通过人脉关系优先获得资本,获得更多资本,获得低息资本……形成资本优势,然后去搞收购大战、补贴大战……用金融武器把对手挤垮。

这两种方法造成存量阶段里普遍出现加班、减薪、失业扩大等社会问题,以及货币供给异常增加的现象。

加班问题我在2023年4月11日的文章《加班是怎么从“美德”变为“恶行”的》里面已经分析过了,此处不再赘述。这里主要讲一讲货币问题。

由于经济处于存量阶段,所以企业一般是不敢贷款的,因为没有新增财富,没有利润,贷款是还不起的。企业会倾向于减薪裁员来获利,维持经营。但是,减薪裁员导致劳动者群体财富下降,消费下滑,使得市场缩小,产能过剩,这样企业的经营环境更差。因此,企业被迫冒险贷款,而结果必然是输掉底裤。因为存量阶段没有利润是没法改变的,除非科技创新有突破。

于是,企业要么坑蒙拐骗,勾连权贵,操弄舆论,在金融市场刮起妖风,以便扩大资本;要么就是抱团取暖,变身资本大鳄,大杀四方。这就让实体经济凋敝,而虚拟经济繁荣。

但是,不管走那一条路,最后都是为了“利润”。然而,存量阶段里就是没有利润,所以“企业利润”只能来自别人的损失。这个“别人”既包括资本竞争中的“对手”,也包括“劳动者”。

由于市场经济的底层分配规则是“资方优先获利”的,所以在资方的竞争中,首先受害的是劳动者。因为受损失的资方会采取加班、减薪、裁员,或者要求员工认购企业股份、债券否则就开除等方法,把损失转嫁给劳动者。

劳动者财富的减少,休息时间和养育家庭投入的减少,又会导致前述消费下滑,市场缩小,产能过剩,继续减薪裁员,使消费继续下滑的恶性循环。

由此,企业贷款、资本合并等金融戏码无法继续,经济岌岌可危,压力被甩给了政府。政府也没办法凭空变出利润,于是为了避免企业大量关停,挽留不断外逃的资方,开始一面减少政府雇员,降低财政支出,持续减税,一面发行国债,筹集资金,拯救经济。

国债信用度高,风险小,所以比企业债,比股票吸引力大。购买国债的资金一开始主要来自人们的储蓄财富。它经国债渠道变为“政府投资”进入市场中形成了企业利润。这些企业利润在进行分配时,受底层分配规则的决定,仍是资方优先获利,财富增加,而劳动者的分配靠后。 

由于发行国债并不是财富总量增加,而是财富转移,同时经济又在存量阶段里没有新增财富,没有利润,所以国债筹集的财富一方面主要被资方拿走,另一方面又没有带来整体财富的增加。这就等于国家欠债还不上,而全体社会财富以企业利润的形式向资方转移了。

为了避免国债违约,政府首先想到的是通过各种税收手段来筹集资金还债。但是,大量企业都是利润微薄,勉强经营,哪里经得住税收的索取。所以,扩大税收常常是“山雨欲来风满楼”,结果却又总是“雷声大雨点小”。 

偿还国债最后不得不靠“货币增发”来解决。这就是通货膨胀的重要来源。通过不断增加货币供给的办法来使储蓄财富贬值。贬值的部分被强行提取出来注入新增货币中,用于偿还国债的利息,并购买新发行的国债,继续投入市场构成企业利润的来源,维持住市场经济的运行。

说白了,就是通过印钱把劳动者的储蓄财富强行拿走,作为资方的利润使其维持经营。

印钱当然也拿走资方的储蓄财富,但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分配规则是围绕资本建立的,是资方优先获利的,是必须让资方财富增加才能使其愿意继续经营企业的,所以资方在通货膨胀中虽然被拿走财富,但是在分配通货膨胀提取的储蓄财富时,资方会依据市场经济规则再把它拿回来,比如通过商品涨价,加班不加薪,金融市场割韭菜等手段。资方不但要拿回自己财富因通货膨胀贬值缩水的部分,还要多拿财富才有“利润”。这部分利润必然包括劳动者储蓄财富被通货膨胀强行提取的那部分。

也就是说,印钱没有带来真实财富的增加,却经由“通货膨胀”的强行提取和市场经济的分配规则,把财富转移给了资方形成利润,把损失留给了劳动者。

劳动者的财富在货币的不断增发中持续减少,消费能力越来越弱。这使得通货膨胀的“压迫式消费”作用逐渐减退。人们越来越清晰地觉察到,货币增发,流动性扩大,使经济循环加快,而经济循环加快在存量阶段并没有给经济带来更多的新增财富,而是把存量财富更快地转移给资方,使劳动者的生活越来越困难。跷跷板不再平衡,贫富差距开始加速扩大。

劳动者财富减少后,储蓄增加,消费减少,让产能过剩,形成“通货紧缩”局面。但是,这个通缩是“假的”。并不是因为钱太少了,导致产能过剩,而是恰恰相反,是钱太多了引起产能过剩。通货膨胀加上有利于资方的分配规则,使得社会财富向资方转移。劳动者的财富减少,不足以消费其劳动产出,造成产销失衡,这才导致了“假通缩”现象。假通缩又恶化了预期,使经济形势雪上加霜。

“假通缩”发生时,劳动者不是在需求已经满足的基础上出现财富不足,没有余钱去消费过剩产品,而是在减薪裁员,储蓄财富又被剥夺的基础上,在财富真的减少,生活水平真的下降的基础上,无力购买其劳动产出,导致产能过剩的。这种产能过剩也是“假过剩”。

因此,“假通缩”现象的标志就是,一面大量失业,有消费需求,一面却产能过剩,缺少有效需求,即“没有市场”。

过剩产能无论如何没法与失业人群进行对接,无法解决失业和产能过剩的问题。而实际情况是,生产技术、生产资料、劳动力和消费意愿全部齐备,但就是不能捏合起来进行生产。

这中间的“断裂”现象,关键就在财富分配不公平,分配错误上。只要财富分配公平,劳动与回报对等,消费和产能就可以平衡,经济循环就可以恢复,产能也不再过剩。但问题是,这样一来资本就没有“利润”了。这就是存量阶段因为没有利润而导致的两难局面。

非要在没有利润的时期进行有利润的分配,那么经济循环就会在贫富分化中断裂。如果进行没有利润的分配,资方又没有动力继续经营企业,宁肯逃离。经济还是会垮掉。

对市场经济,对私有加竞争的模式来说,在“谋取利润”与“防止经济循环断裂”的矛盾中,它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而不会管经济循环的死活。这是私有制社会的本质造成的。当“人人为自己负责,在你死我活的竞争中追求财富,社会才会更好”的观念被普遍信仰时,要“没有利润才能保护经济循环”的社会责任感就不可能成为主流,就不可能逃脱被“利润”压倒,被“资本”狠狠践踏的局面。

所以,经济循环越困难,断口越大,货币放水越是着了魔似地增加。“通缩”已经假的不能再假了,但货币供给依旧不能停,“通缩”被喊得震天响。一旦停止放水,不但资方的利润没了,债务危机、金融危机乃至经济危机就会立刻爆发。它们全靠货币放水,靠通货膨胀,靠强行提取劳动者的储蓄财富吊着一口气。

“假通缩”是“滞涨”的前奏。“假通缩”之后继续货币放水就是“滞涨”。恶性通货膨胀会和失业潮同时高涨。再继续印钱,到了“金圆券”那种阶段,通缩就彻底没有了。人们会恐慌性地抛弃货币,疯狂消费,购买各种物资。市场回到物物交换形式,效率极低,经济就崩溃了,社会也动乱了。

综上所述,市场经济在存量阶段里出现的“假通缩”和“真通胀”现象,本质就是通过货币手段,借“真通胀”,把财富转移给资方,形成资方利润,维持经济运行。而结果是劳动者财富减少,消费下滑,形成“假通缩”现象。这破坏了消费,破坏了交易,破坏了产销平衡,使大量中小企业因产能过剩而被迫关停,造成生产萎缩,财富总量减少,经济滑向危机。

这就是“存量阶段”保不住“存量财富”的原因。在财富不断向资方集中的过程中,总量却不断减少。最后,中小资本家、中产阶级、劳动者全部受害,只有寡头得利。而巨大的社会不满催生了严重的社会危机,寡头成为众矢之的,仿佛坐在火山口上,眼看着历史车轮向他碾来。 

它们不断地想通过“洗脑”来驯服百姓,为市场经济唱赞歌,更有甚者想通过对外战争来转移矛盾。但实际上这些都是没用的。只有两招可以拯救它们。一是,科技创新再次出现重要突破,经济回到增量阶段。二是,重新进行财富分配,恢复产销平衡。 

市场经济到了“假通缩”和“真通胀”的阶段,就像身处活塞之中,两边都向你挤压过来。对立的方法会全部失效。加息和降息,加税和减税,释放货币和回收货币……所有措施,只要是在市场经济规则下的,以不改变市场经济分配规则为前提的,都会失效。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参考文章:

《资本主义是怎么毁掉经济的——兼论市场经济的局限性》

《“公私之争”是人类历史的最大悲剧》

2023.04.13

关键词:
责任编辑:zN_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