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高考的三门主课语数外是三门语言
2023-05-06 05:32:15 来源: T生

高考的三门主课语数外是三门语言。

语文是中国人交流使用的语言;数学是科学交流的通用语言;英语是外国人交流使用最广泛的语言。

公共教育制度,又称为通识教育,是一种打基础的知识教育。12年义务教育是迟早的事,只是现在教育资源短缺,国家目前只能保障9年而已。


(资料图)

在基础教育阶段,便考虑功利目的指向,或者大谈因材施教,很容易“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偏废任何一个方向,都是在主观束缚孩子的后天成长。

作为一个人,无论日常交流,还是科技交流,还是与外国环境交流,在可预见的未来,都需要一定的基础能力,然后才可能在成年后自我选择。比如,大学开始细分专业了。

在通识教育阶段,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不同语言工具,已经用有用或没用的功利目的区分,最后只能是一地鸡毛。

举个例子,有人说古文没用。问:中华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有用没用?重不重要?没有一定古文基础,成年后如何与中华古人交流?会变成,所谓权威说什么就是什么,缺乏自我分辨能力。很多人自以为在传承中华文化,其实在传鬼话。

具体事例:忠,在中华文化中指尽心竭力,自我诚正、尽力而为的意思,“尽己为忠”嘛,它指向自己的心。现在有多少人认为,忠指对他人效忠?这种广泛流传的谬误出自民国,是那帮留洋的“国学大师”流传下的,他们将西洋骑士精神的忠,直接套用在中华文化上解释甚至批判。西洋骑士精神的忠,便是对国王效忠,As You Wish (如你所愿)嘛。如果大多数人都有一定的基础语言能力,那么这种缪种便难以流传,因为每个人都有独自阅读原典并检验辨别的能力,最少有点基础也可以继续学习提高。

通识教育阶段只是一个人基础知识结构的搭建期,距离孩子真正具有社会能力还早。这如同计算机安装机器语言底层逻辑的阶段,不是安装应用软件,这点最需要辨明。辨明这点,能让我们更清楚的思考与交流,通识教育怎样才是改进,怎样是倒退。

文理之争,已经很多年。其实,这类似于古代的耕读之辨,古人就很清楚地知道“耕读传家”,“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社会生存与自我思考两不误。他们并不把“文”视作技能,而是当作自我提高的方法。因此,辨明你说的“文”指什么,是参与辩论的前提。至于文理分科的事实就是,成绩较弱的群体大概率选择了文科,这也没什么可辩解的,事实而已。根据这个事实,得不到什么必然的歧视结论。相反,我要对文科生说,“知耻近乎勇”,“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这就是“文”的力量,你们应该更易更快理解内因论。

最后,文,与人生阅历高度相关。通识教育阶段就不可能所谓语文好,只可能是语言模仿能力较强,因为孩子们极度缺乏阅历。所以,通识教育阶段,基本还是识字、读书、背诵、记忆、模仿等基本能力训练,各门都是,别想着拔苗助长。

文科中有一门超级学科,历史。历史是什么?广义的历史,指人类世界已经发生的所有经验事实。因此,理论上,一个人熟悉人类所有的经验事实,不需要理论先入为主,他就可以自己总结归纳出前人得到的所有理论思想。所以,我建议基础历史学习应该从编年史开始,而不是从前人已经整理好的历史脉络开始,尤其不赞同从传记类历史学起。

不过,从历史经验中总结有用有效的知识结论,需要科学能力,首先是对事实归纳总结的能力,其次逻辑能力要过关。所以,我又主张,通识教育中要加强对语言逻辑的能力培养。可惜,这在现实中又会遇上师资短缺的问题。现在只是大学文科,有师资教语言逻辑或逻辑学(日常语言逻辑)。

关键词:
责任编辑:zN_06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