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学历越来越贬值,家长还在鸡娃,有意义吗?_全球速递
2023-06-14 11:35:22 来源: 九边Pro

我以前跟大家说过我们老家那边的一个常见操作:学习好的,一般去了北上等大城市,等到三十来岁搞不定户口,孩子要上学,就转向二线。比如上海的一般往成都和杭州跑,深圳的去惠州,北京的就往天津跑。而那些在老家有背景有关系的人,倾向于回到老家考公务员或者其他编制什么的。

不仅我们老家有这个特点,整个北方都呈现出这个态势。一般“撤退城市”不止天津,还包括济南、青岛、西安等等,但是都不如天津。天津的优势很明显,现在的高考模式,大家都知道北京占便宜,但是可能不知道天津也非常占便宜。

大家知道,每个省自己的大学都会优先照顾自己的考生。倒也无可厚非,本地大学是本地人花钱了,所以优先照顾本地人。这也是为啥河南山西考生非常难,因为这俩地方没啥大学,就得靠别的省赏饭吃。河南最难,不仅需要靠别人赏饭,考生还多得离谱。


(资料图片)

天津考生少,今年只有7万人,而河南却有130万。可是天津大学却不少,竟然有两个985,两个211,还有26个本科。搞笑的是,其中有一个211叫河北工业,竟然在天津而不是河北。对应河南,那么多考生,却没有985,只有一个重点大学,你们想想河南有多难。

整体而言,天津这座在互联网上几乎没啥存在感的北方城市,在教育领域却地位非常强。

反过来讲,青岛济南就没法跟天津比,因为河南、山东、江苏的高考,几乎是孩子们一生的噩梦,有高考移民去西藏的,你们听说谁高考移民去河南山东了吗?那得多想不开?

此外天津还有个优势,很多高薪岗位只在北京和上海有,离了这些城市,收入直接来个“膝盖斩”,所以不能随便离开。

很多人的策略就是,把家安到天津去,老婆孩子去天津读书,自己在北京上班,在两城之间来回跑。这种人实在是太多,津京高铁竟然有个专门的“通勤票”,也就是有人坐高铁在两城之间通勤。

可能有小伙伴觉得,那些一定是混得很差的,在北京混不下去才会去天津。其实不是,我见过太多一年一两百万的,照样灰溜溜去天津。因为北京户口真的是,就跟高考最后一道数学大题似的,搞不定就是搞不定。

每年发出来那些户口指标,主要是针对国企和科研单位的,并不是有钱就行。除非巨富,否则能搞定户口的往往没啥钱,有钱的却没户口。北京一堆巨贵的国际学校,里边塞满了没有户口的有钱人孩子。这个意义上说,你会觉得这个政策还挺公平。

说了这么多,可能有小伙伴要说了,知道了,九哥,你最近改行去天津做房产中介了,那么你推荐哪个楼盘呢?

没做中介,不推荐。那我为啥突然聊这个呢?周末我去了趟天津看我大学同学,他毕业后回天津海关做公务员,结婚早生孩子早,他孩子今年中考,考上了一个很好的中学,心情很好,吃饭的时候仔细聊了下。听他说完,我更加理解为啥大家不生孩子了,以及国家为啥要强推“双减”和“素质教育”,以及为啥“一锅端”干掉教培,于是继续跟大家聊聊。

首先要说,全国大同小异,只是天津只是一个缩影。

家长们普遍认为,孩子想考大学,最关键的是高中,高中好,才能考上好大学,所以就得上好高中,这个大家都懂。北京和天津的高考本科率高达80%以上,基本意味着考上高中就考上大学了。而山东河南都是40%左右。

可是高中是中考考上去的,那就得先找个好初中,占据先机。

天津的初中以前也是需要考试的,于是就卷呗,往死里卷,你们能想象吗?小学就开始卷,周末甚至都没时间玩,无论是家长和孩子,只要有时间,那就使劲学。但这不是关键,关键是那几所最卷的学校学区房房价上了天。普通人想卷,你都没条件。

甚至从三岁就开始卷,为了小学能领先一步,大人给三岁小孩把日程安排得满满的。这不是精神病是啥?谁都知道这样折腾孩子,对孩子的伤害可能大于好处。

所以这些年看着大学学历越来越贬值,我甚至觉得不是坏事,正好让家长们都思考一个问题:你们那样往死里折腾自己和小孩,最后换这么一个越来越不值钱的学历,有意义吗?

这个意义上说,学历贬值反而让教育越来越贴近本意,教育就是教育本身,提升人的素质,具备思考能力,并不是什么敲门砖。以前之所以能做敲门砖改变阶级什么的,是因为它稀缺,今后只有名校稀缺,名校生不是逼出来的。

并且我在几年前就有个观点,现在鸡娃的这群人,是正好赶上了中国超大规模城市化和互联网红利的一拨人,叠加那时候大学生还稀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命运,所以有了路径依赖,准备在娃身上重新赢一次。

但随着985毕业的大部分大学生都找不到啥正经工作,后续会严重影响今后大家对鸡娃的态度。不是说不努力了,而是慢慢会从使劲逼着孩子学习,转向让他做个开朗健康的人。或者说接下来会有一波“文艺复兴”,恢复到我小时候的状态,家长们也在乎教育,但是没到发疯的状态。

回到卷孩子这个话题,这种卷有强烈的号召作用,一些人忍不住跟着闹腾,与此同时吓得一群人觉得没法比,干脆不生了。

前年有篇微博博文,有个女孩了解了买巨贵的学区房、全家住进猪窝一样的小房子,一起节衣缩食供孩子上学这可怕的一幕后,说她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孩子就算考上大学,将来也不一定能找得到工作,考不上大学,只能去打螺丝。

可是她和她老公实在是太普通,买不起学区房,工作也榨干了精力,实在是卷不动,而且也心疼孩子,觉得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就是天然做牛马,从小做牛马做到老。评论区一堆人在那里感慨,幸亏不生了,不然真是牛马了,这谁能卷的动?

说到这里,就理解了为啥国家顶着巨大的压力,取消了小升初的考试,率先在一线大城市搞素质教育,学校不排名,考试也非常简单。然后小升初开始摇号,摇到哪算哪。

众所周知,“素质教育”这事在中国是一种“反政治正确”,给人感觉就是,一旦学校教育不以学习为准,好像那社会就成了有钱人的天下。但现实是,天津那边开始素质教育,不考试靠摇号后,很多比较便宜的小区孩子,也能和巨贵的小区孩子摇到一个学校去,而且概率均等,这在以前是很难的。

当然了,但凡选择,都有代价,很多学习本来很好的孩子,可能因为运气不好,就上不了好中学了。这多少有点让人觉得可惜,不过社会呼唤公平,想公平,就没法回避公平的代价。

这种公平最大的优点还不是公平本身,事实上这些年小学的家长压力确实下来了,因为不排名之后,没必要了。

也有家长说以前孩子二年级就会得东西,如今三年级都不会。可是他们可能没意识到,小学那点东西真没啥用,基础打好就行了,再使劲就属于用力过猛了。

很早就有教育专家批评国内小学教育是严重过剩的,也就是压制了孩子天性,换取了一堆没啥用的知识。

现在这种摇号模式,某种意义上讲是把K12教育的12年痛苦时间变成了初高中的六年。

很多人不愿意看到的一个现象正在全国铺开,一些家长说是“躺平”,或者说是“放羊”,也有说是“快乐教育”,都是一码事,学校教的少了,不排名,全国的小学慢慢都越来越轻松。

一开始可能大家不适应,过几年就理所当然了,觉得小学就该这样,之前那种小学打鸡血才是精神病。就算轻松点也没事,不会像很多人想的那样耽误了,我大学很多学霸同学,不少都是高中才开始认真学的,一点都不晚。高中老师里也有个说法,说小学初中这种前期积累的所有优势,在高一全部得清零。能有个好习惯就行了,学习别太差,都没事。

到这里,就得再聊下为啥国家砸了校外教培。

首先大家一起补这事没意义,内卷的极致,就是孩子们的学习量加倍,家长们开支翻倍,家庭生活质量普遍下跌一大截,吓得年轻人出生率掉了一大截,但是产出却没变化。因为高考是个选拔性考试,并不会因为大家一起更努力,结果会有丝毫改变。

也就是说,这玩意是个少有的“负向产业”,唯一能跟这玩意比的,就是烟草行业,就冲这一点,砸了就不冤。多说一句烟草,很多人说,烟草怎么没好处了,烟民抽烟说不定英年早逝,不是能省养老金吗?真不是,严肃的研究已经证实,哪有那么好的事,抽烟往往会导致一堆慢性病,想快点死?想得美。

而且总有人拿寒门阶级跃迁说事,说得就好像不让补课了寒门就没救了似的。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以前教培没被禁的时候,补课也分了三六九等,你寒门为啥认为能跟有钱的补一个级别的课呢?劣质补课补那玩意干啥?为了仪式感?

不过这不是关键,关键是国家层面斩断了金融资本和教育之间的纽带。

补课这事不是最近几年出现的新东西,我小的时候就有。那为啥这些年突然国家出手了呢?因为他们教育机构玩得不成样了。

他们具体操作流程是这样的,资本家从社会上融资,而社会上融的钱,也是老百姓存到银行的。用这些钱扩张校外教培,用高工资把公立的优秀老师吸收出来,再把广告铺天盖地打到社会每一个角落,争取每家都把孩子送去教培机构,接受加价教育。

你说富人支持这种操作也就得了,普通家庭也支持,这又是啥病?

问题是大家都去了补课,这种补课又有什么意义?

很多人喜欢拿穷人说事,说没了教培穷人怎么办?不补了呗,我们那会儿绝大部分人不补课,家庭好的那些利用假期使劲给孩子补,假期开学之后大家都充满活力,那些上了一个假期课的孩子一个个跟干了一假期苦力似的,接下来的学习也没啥劲。

最后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正常上课没精神,一到周末就补课,有点像有些人,别人晚上睡觉他学习,别人白天上课他睡觉,多少有点病。

我们知道,人是有能量条的,而且能量条是需要恢复的。耗没了不恢复,注意力和精力都不行,啥都干不成。而且意志力和注意力都跟肌肉似的,并不能一直持续输出,到了一定程度就得歇着,不然不但没效果,还会受损。

很多家长迷信补课越多越好,结果孩子在学校都学不好。到最后,家长以为孩子在学习,孩子给家长表演学习,演变成了一种很费钱的行为艺术。

关于国家禁了教培后富人继续补课的事,咱们说句政治不正确的话,富人和其他人之间是没法平等的,各种钻空子,比如跳个健美操都能上清华,或者上国际学校,从小研究怎么上国际名校。

国家打击教培,主要目的在于避免普通人之间的割裂。跟避免跟风式地补课狂潮,金钱、精力、时间大规模砸进去,最后却没啥明确产出。

对于读书这事,我个人的感觉是孩子自己占了70%,家长们的努力,撑死30%。我目睹过太多人根本不是那块料,被父母逼得快要跳楼了,父母才反应过来可能确实不太行。

现在的大环境,那些天赋型选手是很难被埋没的,反正我老家那种极度非主流的地方,学习特别好的,各个高中争着要,而且高中开始就有奖学金。

尾声:

国家接下来肯定是不遗余力地推动“双减”和“素质教育”,这让很多人不爽,不过确实等到大家都不知道自己孩子在学校的排名后,想焦虑都焦虑不起来。如果初中摇号,大家也就没必要使劲折腾了,本来从小学卷,今后就从初中开始卷了。

教培被打掉之后,并不是说这个行业没了,恰好相反,又回到之前乱七八糟的状态去了,尤其“一对一”,永远都消除不了。

不过也没必要消除,绝大部分人慢慢就补不起了,补不起也没事,反正大部分人都不补,能有啥事?绝大部分人还不吃燕窝呢,也没影响啥。

而且咱们都读过书,知道一个常识:焦虑性补课还不如不补。大家都补不起,慢慢不补了之后,还省钱了。少数那些焦虑性补课的,说不定效果还不如不去的。

至于趋势,很明显了,学历正在不断低飞速贬值,除了少数名校和关键专业,剩下的学校竞争优势会越来越小,慢慢大家也就不那么疯了,就好像大家不发疯去考驾照一样。其实驾照现在跟很多不咋行的大学学历重要性差不多了,毕竟那些专业可能根本给你搞不定工作,驾照却能。很多人三十来岁“毕业”后全指着驾照了。

而且我们知道,考名校这事真不是补课补出来的,需要很高的悟性和自制力,有了这两点,补不补课都差不多,在学校跟着老师的节奏就足够了,这一点穷人富人都差不多,花再多的钱,也改善不了这两点。

至于很多人关心的“阶级跃迁”,那玩意是50%的硬资质叠加50%的运气,或者运气爆棚也不是不行。社会进入平稳期之后,如果又虚又智商正常,这逆袭个啥?如果是天才,这个社会是很难被埋没的。艰苦的是那种中间态的,今后确实越来越难。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家境一般,可以换个思路,让孩子多锻炼,多睡觉,补充足够的蛋白质,毕竟真正的竞争是从初中开始的。格局再大点,真正的竞争是在三四十岁,有个好身体才能一直耗下去。如果格局拉到爆,会发现活得久才是终极赢家。

关键词:
责任编辑:zN_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