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简讯:北斗导航历经磨难走向辉煌
2023-07-07 10:50:10 来源: 陶永谊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中国的北斗导航系统,作为联合国认可的四大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之一,已服务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在民航、海事、搜救等领域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其中北斗三号系统作为面向全球提供公共服务的重大时空基础设施,成体系突破卫星导航领域百余项关键技术,新研百余种宇航级器部件,核心器部件100%自主可控,带动我国航天、电子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但北斗导航系统的发展历程可谓一波三折,惊险万分。有好几次,差点夭折。最初的时候,我们试图通过参与国际合作的方式得到导航服务。 2004年,中国与欧洲签订了技术合作协议,中国承诺投入2.3亿欧元的巨额资金加入伽利略项目。结果钱投进去了,伽利略项目也走入正轨,于2005年发射了首颗“中轨道”实验卫星发射。但中国却遭遇了不公平地对待,不但进不到“伽利略”计划的决策机构,甚至在技术合作开发上也被欧洲航天局故意设置的障碍所阻挡。待遇还不如没有投入一分一厘的印度等国。除了挂了个参与人的名头之外,其他一无所得,因此中国被迫退出了该项目,但缴纳的2.3亿欧元却打了水漂。

痛定思痛,中国决定自己独立研发卫星导航系统。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卫星导航频率的申请。早在2000年的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上,美国就提出了一个“删除某些频率”的议题,针对目标就是中国。幸好,在俄罗斯的配合之下,美国的阴谋并没有得逞。在大会之后,我国立刻申报频率,新的频率资源虽然申请到了,但按照国际电联规则,中国必须在7年有效期内成功发射导航卫星才能拥有该频道,否则将直接作废。

中国发射自己的导航卫星,首先要解决原子钟的技术难题,因为原子钟是导航卫星不可或缺的装备,授时、定位、测速等功能都需要原子钟来完成。中国原本计划向欧洲购买,可是在北斗卫星发射的关键时刻,欧洲却一再拖延原子钟交付时间。如果北斗卫星未能如期成功发射,中国将失去申请卫星频率的最后期限。

中国北斗导航面临着生死抉择,经过中国研究人员的艰苦奋斗,终于成功打破封锁,自研了原子钟。2006年,我国第一台星载铷钟产品搭载验证取得成功,为“北斗二号”的发射创造了条件。2007年4月14日4时11分,“北斗二号”首星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成功进入预定轨道。两天后的16日20时许,北京清晰接收到来自这颗卫星的信号。这一刻,距离国际电联规定的频率申请失效最后期限还不到4个小时。

“北斗二号”首星刚进入轨道不久,就受到美国大功率复杂电磁干扰,信号接收成功率不足50%。关键时刻,航天专家王飞雪立了军令状,在3个月内,拿出了具有超强抗干扰能力的卫星载荷,将我国北斗卫星抗干扰能力整整提高了1000倍!

中国自己的导航系统,一步步走到今天,真心不容易。事实说明,关键核心技术,花钱买不来,合作也分享不到,只有自主研发这一条路可走。人生没有捷径,科学技术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关键词:
责任编辑:zN_07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