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暑期档第一,给这国内顶流
2023-07-09 10:56:02 来源: Sir电影

作者 | 毒Sir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


(资料图)

今天一部暑期大片上映了。

真的来头不小。

出场的每一个人物,个个都是国人熟知的“明星”,甚至,随便一个名字,都是最强IP。

而你,虽是初次看这部电影,可就是管不住嘴,背出他们接下来的“台词”。

别不信。

它,是一场独属于中国人极致浪漫的电影。

长安三万里

在这里,参与演出的有——

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岑参,李邕......

还有主角的他们——

李白,高适。

还有,国人心中尽绚烂的长安。

哎哎哎,这可不是老生常谈,又来聊历史了。

而是,一场梦幻穿越。

01

厚重

说到追光。

你肯定想起的是神话——《白蛇》《新神榜:杨戬》。

而这一次,是国产动画电影里少见的真实历史题材,长度更是达到了168分钟。

不会有尿点吗?

Sir在看之前也有担心。

但看完就得承认,这历史厚重感撑得起来。

沉浸式地体验李白、高适所经历的大唐,168分钟还是太短了。

你通过他们的眼睛,看到了大唐从鼎盛繁华,到安史之乱后的凋敝。

你能看到在盛世之下,无数有识之士,才华绽放,理想挫败,纵情诗酒。

不用问,大家最期待看到的,也是那样一个时代最极致的结晶——

李白。

电影以高适的视角,慢慢铺开回忆起他与李白从相识、到成长,最后各自老去的故事。

虽不是历史上全有发生的故事,但,也以这样的方式回顾了彼此人生的大事件。

在那些无法割舍的友情岁月里,高适早已看清二人的生存之道,虽千差万别,却还总是惦记与众不同的李白。

毕竟,一生若只见过一次这般“奇人”,也让人回味无穷。

你是谪仙人

要回天上

我是世间人

我在世间盘桓

他们俩的分隔,不只是性格。

也是历史的驱动。

国家动荡,内忧外患,让这朵如芙蓉一般的大唐,终究被雨打风吹去。

一个人的悲欢离合,与一个国家的兴衰绑定了。

既然是描写大唐,就不得不提到文化上厚重的遗产——

唐诗。

你能听到那些刻进了DNA的诗句。

更重要的是,这部电影让你看到了以前想象不出的动人景象——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不是Sir非要在这里拽唐诗。

而是这些东西在你看电影的时候,时不时就会想起。

比如,这个画面,无需多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或是,江南水乡,明月拱桥,一片“春城何处不飞花”质感。

人们,就是活在了诗里。

甚至,可以看见诗歌背后的掌故。

一日,李白与高适来到了黄鹤楼,喝醉后一定要在黄鹤楼上题诗。

却发现,早有崔颢的《黄鹤楼》在上面了。

这段情节来自一段传说——李白有一日来到黄鹤楼后,正想提笔作诗(也就是现在人想发个朋友圈),发现崔颢这首《黄鹤楼》写得太好了,他就只在一旁写了一句话:“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虽然无证可考,但,后人还是在黄鹤楼的东侧修建一座搁笔亭,纪念此事。

电影里,可以细究的彩蛋并非只有诗。

Sir再跟你说几个。

礼。

电影里,随处可见的叉手礼,人物之间打招呼再也不是拱手抱拳了。

在《韩熙载夜宴图》里,你就能看到一模一样的动作。

△ 《韩熙载夜宴图》节选

马。

这里的马与现代国画里的马,有着千差万别,甚至,还有“亿点点”胖。

这一风格从何而来。

昭陵六骏。

唐太宗将六匹爱马刻成石雕,放在山陵前。

到了金代,画家赵霖对这石雕描摹,将六匹骏马皆以粗脖、肥臀的风格留存在纸上。

△昭陵六骏图卷节选

而《长安三万里》里的马,有这样的神韵,也应该是参考了这六匹马的绘画风格。

琵琶。

还没看这部电影的,先给你们看“亿点点”细节。

李白拿着的这把琵琶,也是非常讲究。

它的形制与我们现在看的琵琶不同。

在李白手里的是一把曲项琵琶,琴头呈现直角状。

这种琵琶只在隋唐时期,才从龟兹传入中原,开始盛行,而常常流连于“胡姬酒肆”的李白,自然接触最多。

连一把出现了几秒的琵琶,都做到了如此考究。

可见,《长安三万里》是真的在边边角角里,都打造了沉浸式大唐视觉体验啊。

02

寻李白

《长安三万里》的核心,像是以余光中的《寻李白》中,脱胎而出。

甚至,借了李白之口,将余光中诗里的那句“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改成了——

你心中的一团锦绣

终有脱口而出的一日

在《长安三万里》里,通过高适“三寻”李白,让人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不同的李白——

年轻时,初见李白,是什么样呢?

潇洒。

电影里,李白与高适的第一次见面,宛如《侠客行》所写:“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两个人因为误会不打不相识。之后,一路结伴,成为游侠。

李白,打算以自己的才华,拜于宰相门下。

高适,想以高家仅存的名声,在长安托人引荐入仕。

怀揣着这样梦想的二人,却没想到在现实里,双双碰壁。

李白与高适约定,一年之后,在扬州相见。

分别前,他对高适说,我一定要写出一篇压倒古今诗人的诗来。

他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一年后,高适在扬州见到的李白,意气风发,挥金如土。

李白以自己的才气,在此站稳了脚跟。

他为歌姬可以挥金如土,夜夜笙歌。

却再也不过问仕途之事。

他虽然笑得豪爽。

却,游走在欢场中,不经意间流露出了自己的落寞。

才华,不一定能被天子赏识。

他说,“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高适看不惯这样的生活,与李白一别就是十年。

当他再次见到李白,来到长安时,李白终于成为皇帝的宠儿,全长安城无人不知李白的名字。

这是他正当春风得意之时。

也是长安的极盛之时。

李白与大唐,交相辉映。

可是,权力的恩宠变化莫测,被厌弃的他,逃出了长安这个是非之地。

被彻底打击的李白找到高适,让他陪自己入道,见证他成为一名道士。

他喝下一壶又一壶的酒,化成了一行行壮烈的句子。

他趁醉念出了“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他说喝,再喝点。

喝醉了,便驾着仙鹤飞越到了银河之上,这该是多么富有想象力的浪漫。

将痛苦融化在酒杯里,在这一夜里撞碎满胸惆怅。

再然后呢。

是高适和李白最后一次相见。

历史已经写好了剧本——

李白,入永王麾下,成为叛军幕僚;

高适,入唐肃宗麾下,任命淮南节度使,平天下战乱,讨伐永王。

曾经的挚友,变成了不同阵营的人。

永王战败后,李白被贬夜郎。

之后,他们就再也没有见过。

如何评定李白这个人,似乎用简单的三言两语无法完全说明。

《长安三万里》,终于让这位“谪仙”下凡。

你可以看到他的不甘、痛苦、迷茫。

他出身商贾之家,无法以科举考试入仕,在毛遂自荐未果,被门童撞出门外,他扬天大笑,转身离去。

看似无所谓。

却知这世道并非惜才。

他考虑入赘,进入官宦门第,便能改变身份,阶级。

看似占了天大便宜。

可,却又在大婚之前,逃跑找高适喝酒,甚至,追着孟浩然问这入赘之事“可否”。

他在长安成为当红的诗人。

可他懂人间的浮华,终究不是“大鹏展翅九万里”要上的那片天。

李白的“仙”,被拽了下来,与我们芸芸众生一样,在郁郁不得志时,也有无奈。

李白在洒脱之间,用酒掩盖他对人世间的不解与失望,他将自己一生的不甘、不满、不爽,都塞进诗里,化作壮志豪情。

放在现在来看,你甚至会觉得他有些“中二”,当你读懂他时,却发现,他与你,也曾度过同样蹉跎、暗淡的时光。

他悟出了——天地万物,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还不是最后,罚酒三杯。

03

长安

长安,是这部电影无法逃开的地方。

电影的片尾(一定要留着看完)是展开的一幅长卷,里面写下了许多诗人描写长安的句子,并用不同的语言诵读这些诗文。

Sir看到这,差点落下泪来。

不知为何,那一声声“长安”,又唤起了藏在心底的一腔悲伤。

悲从何来。

我们曾经有过如此繁盛之时。

而这样景色,只能通过历史碎片的拼凑、重组,才能见窥其一角。

长安,它一直是文人骚客魂牵梦萦的地方。时至今日,我们还对这场绚烂、旖旎的大唐梦感到震撼。

如今,许多影视剧中都在努力地将其还原,但,依旧是画虎画皮难画骨。

△ 《长安十二时辰》上;《妖猫传》下

长安,历经十三朝古都,历经周、秦、汉、隋。

直到,大唐。

唐长安,是在中国文化里,最让人无法割舍之地方。

它大开国门,允许万国来朝,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种族、语言,都能在这里获得融合与包容,并且拥有当时最为先进的社会制度——

科举制度,在唐朝发展成型;

四大发明其中的两项技术,火药、雕版印刷,都在此时诞生;

宗教,除了佛道二教,就连伊斯兰教、景教、拜火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都允许来国内传授教法。

它还有文化、艺术的高度发展。

那时,文有李白,画有吴道子,书法有张旭,音乐有李龟年。

就连一向对女性非常吝惜笔墨的历史,却在此时有着饱蘸浓墨的一笔。

就不提,千古女帝武则天。

才女鱼玄机,聪慧,善诗文,死前留下了“易求无价宝,难得有情郎”的名句;

贵妃杨玉环,独创霓裳羽衣曲,白居易的《霓裳羽衣舞歌》里描写为“当时乍见惊心目,凝视谛听殊未足”。

△ 92年版的《杨贵妃》里,舞蹈家周洁着力在电影里还原霓裳羽衣舞

擅舞剑的公孙大娘,是开元盛世里的唐宫第一舞人。杜甫见过她舞剑后,专门写了一篇《观公孙大量弟子舞剑行》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在《长安三万里》里,张旭是看吴道子的画,而体会出用笔之道,但在杜甫的记载里,实则是张旭从公孙大娘的剑舞中领略出来的。)

它不仅仅是一个拥有着极高创作力的朝代,也是一个拥有极大高光的朝代,在它身上,展现了有太多可能性,太多机遇。

但那样一个光辉万丈的长安。

破碎了。

李白的诗词里,一次又一次的提到了这个让人伤心地。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他才在长安呆了两年左右。

长安宛如他的第二个家乡,它的多元、包容,让一个出生地不明、家境不明的人,在这里生出了无限眷恋。

这就是它的魅力。

当我们一次次谈论长安或是李白时。

也许,就是这样的感受。

我们在文献、诗歌里窥视到了长安那场真实、繁华的梦后,就再也放不下对那个时代的怀念。

很多人看完《长安三万里》,可能不理解主角为什么不是李白,而要选高适。

高适的名气小得多,很多人能背上来的诗也就那么几首。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高适的才情、个性都不突出。

别说和李白相比,和片中的“长安文人联盟”比,都像一个平平无奇的老实人。‍‍

别人到贵族宴会上秀才华,博赏识,谋出路,不是弹琴跳舞,就是吟诗作画。‍‍‍‍‍‍

但高适这个憨憨,舞了一套祖传枪法。

玉真公主:舞得很好,下次别舞了。

别人出口成诗,他阅读都有障碍,要小学生来把书念给他听。‍‍‍‍‍

大家都流连酒肆,一掷千金,但他不喜欢搞吃喝应酬,事业一遇到挫折他就回老家种田。

你发现了没有,这部片的主角高适其实很不“长安”。

甚至,高适就是长安相反的一面——

不奢华,不浪漫,不洒脱。

那为什么《长安三万里》还要从高适的视角展开呢?

看完以后你就会明白了,片名是“长安三万里”,而不是“长安”

后者是一个座梦想之城。

而前者是以长安为圆心,无数人围绕它画出的人生轨迹,是向四面八方无限延伸的文化版图。

长安是由什么构成的?

只是城里的宫阙楼宇、车马歌舞吗?

不。

长安的繁华,也是由远在数千里外边关将士的青春乃至白骨换来的。

“去时三十万,独自还长安。”

是一辈子也没进过长安城,不息耕作的平民百姓换来的。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Sir一度很担心,一拍长安,就又是“美”、“浪漫”。

《长安三万里》让Sir最有感触的地方就在于,它更想拍是谁在维系这份浪漫。

高适,不就是这样的人。

他以边塞诗闻名,不写温柔乡,多写雄健、艰苦的从军生活。

他和李白是两种性格的人,李白可以上天入地、寻仙问道,他却不可能将实务那么轻松抛下,只愿意低调地建立起自己的功名。

李白是大唐的锦绣。

高适这样的人就是大唐的基石。

电影中的剧情,高适率部伏击的吐蕃士兵。

那一带过去每年麦熟,吐蕃都会前来掳掠,经此一役,吐蕃再也没有来犯。

杜甫在给高适的《送高三十五书记》也写道,“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当时高适已经55岁,在陇右节度使哥舒翰的幕府中任书记,正接到新的命令,向武威进发。

他不留恋长安。

但他一生的使命何曾离开了长安。

Sir相信,在许多人看到了这部电影时,望着长安一众文人把酒正欢时,总会想起自己年少时的中二时刻,将“长风破浪会有时”,“大鹏一日同风起”抄在课桌上。

但长大以后,发现课本里读到的东西,离我们好远。

要做到像那些诗人一样豪迈,好难。

大家伏案于工作,忙碌于生活,在没有创意的建筑里,度过一天,一周,或是一生。

所以说,《长安三万里》不应该只展现给我们一个不切实际的梦幻。

从高适的视角去看长安。

有对浪漫的向往,有报国无门的愤懑,也有经历了世事枯荣后的沧桑。

这不也是我们今天在长安的繁华之外更该看到的——

你要如何面对苦难。

你要如何在平凡中坚守。

片中有一个不起眼的细节,Sir的印象却很深刻。

老年的高适问稚年的书童,最喜欢哪句关于长安的诗。

书童背了很多,王维、杜甫、贺知章……当然还有高适的。

其中他带着向往的神情说了李白的一句“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高适眉头一皱,但随后又恢复了慈爱宽厚的目光,没说什么。

书童只知道李白的诗好。

感觉到“长安一片月”多么温柔恬谧。

他哪里理解得到,李白后面一句诗是“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温柔的月光下,是盼不回丈夫的妇女们,是战争给普通人无法言说的伤痛。

其实每个人都曾经是书童。

但总有一天,会理解高适,会被当年囫囵吞枣背下的唐诗,穿过时空突然袭击。

你懂了。

原来诗里写的是这个意思。

原来生活就是这样,他们的生活,我们的生活,都一样。

去看看《长安三万里》。

去看看年少本该有的轻狂,想起自己曾经,曾经追求的一场梦。

就像是长安。

或许无法身在其中。

被放逐,被迫离开,相隔万里。

但只要心里的长安还在,它就永不会陷落,我们所处的地方也就不会是一片荒原。

请问。

这么来说。

世界上还有比梦更真实,更坚不可摧的东西吗?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由公众号「Sir电影」(ID:dushetv)原创,点击阅读往期精品

关键词:
责任编辑:zN_0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