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仇孩的吗
2023-07-10 08:50:23 来源: 晨枫

现在社会上似乎戾气似乎有点大。仇老、仇女过了,轮到仇孩了。但真有人仇老、仇女、仇孩吗?


(资料图片)

尊老爱幼,保护妇女,这是人类美德,其实也是本能。仇老是因为有的老人为老不尊、倚老欺人,这是可恨的。仇女是因为有的女子滥用女权,搞性别歧视。仇孩呢?那不是因为孩子有多顽劣,主要是因为有熊孩子必有熊父母。

子不教,父之过,这是中国人懂了至少两千年的道理。按说,在教育军备竞赛的今天,似乎应该不存在“子不教”的问题。但很遗憾的是,对于教育到底是什么,存在很多误解。

教育不只是数理化天地生,不只是语外史地音美,考了一大堆证书、能弹会画,这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最重要的是教导做人。

数理化天地生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事,语外史地音美是人与社会的事,但做人是人与身边的人的事,包括亲人、友人、邻人、路人。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但每个人也是有边界的。边界感通过尊重反映出来。这包括对他人的尊重,对秩序的尊重,对自然的尊重,对知识的尊重。熊孩子之所以熊,是因为缺乏这些尊重。他们缺乏尊重,或者来自于做人教育的缺失,或者熊父母本来也缺乏必要的尊重。

在高铁上或饭店里任由孩子哭闹、奔跑,这是对邻人边界的不尊重;在家不顾警告让亲友的熊孩子随意玩弄家人珍爱的玩物,这是对家人边界的不尊重;在公交上任由孩子趴着、骑着在自己身上睡觉和各种“不成体统”,这是对自己和邻人的不尊重;在医院乱按消毒液,这是对安全的不尊重。

熊父母未必不懂得这些道理,也未必一点不作为,但常常浅尝辄止之后,两手一摊,“孩子嘛,多点宽容吧。”似乎这就把责任推出去了。推到哪里去了?在短时间里,似乎是推给社会了,“你们要对孩子多包容”;但长远来说,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这种推卸责任最终是回旋镖,还是要打到自己的身上,只是时间要长一点,方式未必能预料。

孩子是能够教育到懂得边界的。楼上窗口跳出去会摔死,马路乱穿会撞死,跟着陌生人乱跑会被拐走,东西随便乱吃会生病,玩火会烧手,玩刀会刺伤,这些边界再熊的孩子也都能懂得。更多的边界也是能懂的。关键要有人教,要有人确保孩子懂得和遵守。

懂得边界是做人道理里很基本的部分,但这在中国很缺失。父母催婚,领导在下班后布置工作,老师询问学生家长的工作和收入,这些都是侵犯边界的。这与中国的教育是有关的。

在学校,校长和老师一只眼睛盯着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另一只眼睛盯着“别出事”,但做人的道理是不在教学大纲或者老师的耳提面命里的。

在家里,孩子大多是跨代带大的。祖父母把第二代带大,好像有经验,慢说多年后生疏了,当年也不是这么带孩子的。其次,祖父母有天然的宠孩子天性,这没办法,人之天性。再次,祖父母深感责任重大,第三代不光是“我们家”的,也是“他们家”的。在自己手里,第三代吃好、玩好、功课做好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每天和周末全须全尾地把孩子交还到第二代手里,领回去睡觉。

在父母那里,和孩子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对于孩子的成长是通过祖父母和学校成绩单了解的。父母也努力与孩子建立感情、增加了解,但总是隔了一层。遇到问题,也容易推卸责任:“爸妈(老师),你们帮我管教管教这孩子,该骂骂,该打打,我们支持你。”貌似开了一张空头支票,实际上还真是空头支票。祖父母和老师是不会打骂的,说到底,祖父母的责任是“帮你们把孩子带大,以后就是你们的事了。”学校的责任是“帮你们把孩子送毕业,以后就是你们的事了。”

打骂是不好的,物理伤害更是犯法的。教育孩子肯定是鼓励为主,但必要的斥责不能回避。教人开车不仅要教往哪开,还要告诫哪不能碰。在今天,很少有以打骂为乐的家长,真的到了严厉斥责的那一天,必定是意图用比平日强烈得多的信息,迫使孩子接受管教:“这是绝对不容许的,记住了吗?”少了这一环,有的孩子也记得住,大多数就不一定了。

曾经有一个时候,父母(第二代)是养育孩子的主体,祖父母和学校都只是帮手,前者在生活上帮助,后者在学识上帮助。现在,祖父母和学校成为事实主体,谁来教做人其实是缺失的。

很多祖父母一定对此不认同:“我们一直都教孩子做人的的!”学校也不认同:“一有问题,我们就向家长反映的!”

问题是:教和管必须统一。前者是油门,后者是刹车。只教不管,形同不教。但祖父母可能热衷于教,对于管就不热衷了。首先有违宠孩子的天性,其次不愿做这个恶人,“喏,你儿子(女儿),你管管。”

学校更是对管畏之如虎,在校内摔一跤都是大事故,还敢管?我们只管提供专业建议,管孩子嘛,你请。

第二代在理论上具有管教的权威和权力,实际上因为日常接触少,对于孩子需要管教的地方来自间接信息,既不一定管教得及时、到位,也有“我尽责了,接下来该你”的问题。

谁都知道,一辆车上只能有一个驾车人,如果一人管油门,一人管刹车,再加一人管转舵,这车就乱套了。

在管孩子的问题上,应该是人人有责,但父母才是最终负责的。但现实是,夫妻之间还有“你儿子你不管管?”这问题应该反过来:“你”都管不了,“我”为什么管得了?应该谁见到问题谁管,另一方积极帮助,为什么要等?莫非夫妻对管的目的还有不同看法?

父母之所以是养育的主体,是因为他们才是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最终负责的。但现在,养育孩子的主体不明,甚至可以说缺失。父母在理论上或许依然是主体,但长期缺位带来缺乏权威,使得主体不主;反过来,祖父母和学校长期补位,事实上反辅为主,但他们的目标和眼界注定是短期的,长期补位的现实也使得他们见解与父母不一致的时候,有不成比例的影响,严重影响管教的效果。

管孩子和生活里很多事一样,最优性的重要性不如一致性,次优但长期一致比最优但多变要更有成效。在管孩子的问题上,一致性来自于父母自己带孩子、教孩子、管孩子。

但是现在,祖父母、父母、学校三方或许都各自认为完成任务,做人教育还是在各自的KPI之外,尊重边界对孩子成了陌生的事情。孩子成了接力棒,谁都只想到自己这一棒别掉棒,赶紧传到下一棒去。

熊孩子之所以熊,常常不在于不知道边界,而在于有意践踏边界。这时候,“孩子还小”是非常糟糕的借口。孩子成长是心理和性格成型的阶段,三岁看到老不是说说而已的。任性是一种病,恶意的任性是一种癌,得早治,晚了就毁人一生了。

有边界就会有挑战。挑战不都是坏事,但没有风险控制的挑战是蛮干,明知恶果的挑战则是蓄意践踏。熊孩子不是一天造成的,是在各种“孩子还小”和“我们家种气好,孩子没事”的借口下养成的。人格是最不能野蛮生长的。

任性的反面是责任感和边界感。边界感已经说得够多了。孩子的责任感也是要从小培养的。常常会见到孩子碰上桌椅,自己把自己弄痛了,然后家长假装用力地打桌椅,好像是桌椅的错一样。这培养的是逃避责任的心理,一切过错、苦痛都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他人、他事、他物的问题。

责任感另一个不易被察觉的方面来自很多孩子共有的“窝里横”。在家里,叽叽喳喳话多得拦也拦不住,对家人和家人的劳动也缺乏尊重。但一出门,要么成为唯唯诺诺的小绵羊,要么羞怯得不近情理。这种社恐实际上是缺乏对自己的责任感的间接反映,什么事都有大人顶着,最终变成什么事都自己顶不起来了。

在某种程度上,第二代把孩子的教育(还不是生理上的抚养和学识上的教育)委托给祖父母和学校,也是对自己责任的畏惧和逃避。所谓祖父母一代在带孩子中享受天伦之乐,实际上是借口多于现实。每天战战兢兢唯恐出错,只想着把第三代全须全尾地交还给第二代,能有多少天伦之乐?

中国父母工作忙不是借口,是现实。但是否忙到带不了孩子,是可以讨论的。如何调动全社会(尤其是职场)营造对带孩子友好的环境,更是一个大课题。这不是政府掏钱就能解决的,也不是革除996就能解决的。在某些层面,第二代的心态也是问题:“这是你的孙子(孙女),你不养谁养?”并不是罕见的心态。

最要紧的是,爱护儿童是美德,但别把美德当作别人的责任,尤其是在父母自己没有负起责任的时候。

祖父母带孩子有成功的吗?当然有,但大多是父母一代因故早亡或者因故常年甚至多年不能回家的情况。在父母“永久性”缺失的情况下,祖父母实际上担负起父母的责任,也实现了带、教、管的一致性,而不只是“工作日托儿所”。这既不是现在的现实主流,也不应该是。

肯定会有人质问:你说了这不行那不好,你倒是说个好的?

在这一点上,欧美有值得学习的地方。欧美的学校教育不是这里的重点,各种吐槽都有道理,但在公共场所尊重他人边界(包括家人、熟人、陌生人)方面,欧美父母和孩子经常做的比中国父母和孩子好。这未必是欧美人素质高,而是欧美以个人主义为主导,对个人边界特别敏感,包括自己的边界和别人的边界。

飞机坐多了,总是会碰到孩子哭闹的,没办法,气压变化,湍流颠簸,几个月的婴儿没法适应。家长一路哄,越洋飞行差不多不间断的8-10小时,一路都没怎么休息。这样努力的家长,周围的人都抱以同情。终于到下飞机了,大家轮流向家长致意,还逗逗孩子。

大一点、到懂事年龄的孩子,就没有见过在飞机上横七竖八的。小孩之间打打闹闹有时过火,提醒一句就自觉压低声音了。踢椅子后背不是没有,一般也提醒一句就完了,不会没完没了。家长绝没有在这些“越过边界”的事情上护孩子的。实际上,熊孩子没有熊父母的默许,一般是不至于熊出格的。

倒是中国家长带孩子坐飞机,时常见到横七竖八的。躺在父母身上是常事,父母不仅自己别扭,还努力从邻座那里争取再多一点点的空间。还有孩子自己飞机上自己睡不着,打游戏、看电影,也可能平时家里追着做功课,这样的机会太难得,但着陆了要爸爸背、妈妈抱,爸妈陪着打游戏对爸妈大喊大叫,上餐时的各种“不入调”就不多说了。

饭店里没有孩子乱跑的,实际上家里吃饭也没有。从没有见过欧美人家在孩子吃饭的时候追着孩子喂饭的,相信也没有人在电影、电视剧里看到过,因为生活里不存在。年轻人蜗居不算,家庭吃饭实际上是个挺有仪式感的场合,信教的人家要感谢上帝,不信教的人家也要感谢做饭的人。

据说中国高铁上,孩子哭闹、奔跑现在成了争吵焦点。不能说父母不管,说是“管不了”,很可能这些父母只是把平时爷爷奶奶带着的孩子领到外公外婆那里,自己平时都不怎么管,高铁上自然也管不了。还一心想着赶紧到站,孩子就可以交给外公外婆管了。

好消息是高铁总是要到站的,坏消息是坏脾气是见长的。以后留给社会毒打、成长?没准那就是接纳全职儿女的时候了。

至于因为个人境遇而拿别人孩子撒气的,那是人渣。在任何时候,人渣总是有的,也总是少数。

真有仇孩的吗?哪有!仇的是“子不教父推托”。仇老、仇女也都是某种怨气的夸张表达。

关键词:
责任编辑:zN_1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