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为什么有价值
2023-08-13 09:49:32 来源: 乌江自刎

人们很多的犹豫、困惑、痛苦、恐惧,包括无聊、自轻自贱、无耻,都是由于没有看清生命的价值所在。人们都说生命的价值在于人生只有一次,而其实对有些人来说你就是给他九条命,她的人生也是丝毫无价值的,你给他一百次生命,他可能糟蹋一百零一次;而对有些人来说你给他半条命,它不但活出一个完整的人生来,而且活得很有价值、很辉煌,如明末的夏完淳,按虚岁算,人生只有十七年,武能起兵抗清,气冲牛斗,诗文有《夏内史集》和《玉樊堂词》。《别云间》一首抒写被清廷逮后的心情,其“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两句足以震撼千古,比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两句更加悲壮。

其实生命的价值不在于他只有一次,而在于生命的质量。其生命在顺境中少有大志,忠孝仁义,德才兼备,文武双全,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齐全,福、禄、寿兼得,最后成十全老人,这固然能体现生命的价值。但生命的价值主要在于逆境中能孤注一掷拼得一次的生命,无愧于人生。


(相关资料图)

商末孤竹君之二子曰伯夷、叔齐,为义而逃亡西周,后文王死武王立,起兵伐纣,遂有天下,伯夷、叔齐以为武王以臣伐君不义,遂逃归首阳山不食周粟,采野菜为食,有人又告诉他们,这野菜也是周朝的,于是连野菜也不吃了,宁愿饿死。这义字在我们现在看来就是迂腐甚至反动,但他们就愿意为了一个心中的义字而宁愿丢弃生命,他们也就获得了生命的价值。

如果说伯夷、叔齐为义而死还算是比较温和,那明朝方孝孺为义而死得就很惨烈了。当此之时,燕王朱棣起兵夺了侄子朱允炆的帝位,朱棣命方孝孺起草登极诏书,他宁死不从,最后不但他被车裂于市,而且连累十族受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诛杀十族的惨案。按说方孝孺就是老朱家一个大臣,老朱家的叔叔夺了侄子的地位,皇帝还姓朱,与方孝孺没有什么关系,但他就是迈不过心中义字那个坎儿,他也因此而获得了生命的价值。

如果说伯夷、叔齐和方孝孺的死还是心中一个自我的义字,那陈胜、吴广的死就有了诛灭暴君、消灭暴政的大义的意义了。按当时秦始皇和秦二世荼毒天下,并非仅荼毒陈胜、吴广二人,大泽乡失期当斩的戍卒也有九百人,并非仅陈胜、吴广二人,既然天下人都能忍受暴政,九百人都能木然面对死亡威胁,陈胜、吴广二人为什么就不能,这说明陈胜、吴广二人对生命价值的要求和别人不一样,他们不愿受欺压而死,不愿无意义而死,愿意关键时候举大义而死,为国而死,像壮士一样而死,而且敢于挑战命运,不相信王侯将相都是天生贵种,王侯将相也应该轮流做。正因为此陈胜、吴广二人就获得了不一般的生命价值。

如果说以上几位贤人英雄的死都还仅具有落后时代的积极意义,那清末民初辛亥革命时期仁人志士的死就具有了争自由、争民主的近代价值。自诩为革命军中马前卒的邹容,死于监狱方二十岁,但他短暂的一生为争自由、争民主、反专制摇旗呐喊,奔走呼号,他和他的著作《革命军》都足以彪炳史册。当时湖南有几个义士为国人觉醒而甘愿蹈海而死,陈天华为其中之杰出者,死时年仅三十岁。陈天华的一生就是争自由、争民主、反专制、渴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生,他的愿望虽没有直接达到,但他死后国人觉醒了,他的《警世钟》使国人《猛回头》观照自己,观照历史,观照天下大势,前赴后继,慷慨捐躯,终于推翻清廷专制制度,建立了共和国,走向自由、民主的前途。其他如宋教仁、蔡锷、秋瑾、徐锡麟、朱执信等等一大批英烈都用自己短暂的一生获得了万世不朽的价值。

还有如历史学家翦伯赞、翻译家傅雷等等一大批知识分子,在万马齐喑的形势下,有冤无处申,有理无处说,遭受无端的无休止的批斗折磨,威胁无处不在,恐怖无处不存,人格几近不保,在此形势下不死不足以表明态度、立场,不死不足以表达愤怒、尊严,不死不足以保护人格、价值,于是翦伯赞和傅雷他们偕同老妻双双从容饮药体面而死。用自己的死获得了生命的价值。

如有人遭社会所迫,命运使然,困顿潦倒,衣食不保,自食其力已无可能,苟延残喘必致摇尾乞怜,至于投身黑道,为匪为盗,那是奇耻大辱,当此之时唯有一死了之,死是无上选择。他用死保住了尊严和正义,从而获得了价值,如无生命,那尊严和价值必将尽失。

再个人要三省吾身,反省的载体就是生命,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实在有自己解决不了的难题,最后就用生命解决,而不至于一错再错,无可奈何。也就是说生命替我们把了最后一道关,他用死解决了我们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难道还不能证明生命的价值吗?

孟子云:“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舍生不就是不要生命了吗?不要了生命保住了义,恰恰是获得了生命的价值。从这个角度说,没有生命就很难有义,有了生命就可以以命换义。

看来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有,而在于无。这就是生命有价值的原因。

关键词:
责任编辑:zN_1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