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必然消亡,为啥要保护?
2023-08-20 12:48:33 来源: 左派幼稚病


(资料图)

【本文来自《你的孩子还会说自己家乡的方言吗?》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先回答问题:解决方案,其实很多年之前,上海市就已经在推动保护上海话,甚至还有市民自发做一些保护工作。百度一下就能看到很多的消息。在这里即便能问出什么解决方案,大概率都应该是本地人早就想过了的,收效如何,这些年也有检验了的。所以按百度索解决方案,应该会更有效。

而在这里发问,恐怕得到的反面意见会更多一些:方言必然消亡,为啥要保护?

我说一下我的观点吧。

1.方言的产生,主要来说,是由于古代交往不便,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所造成的。越是闭塞的地区,语言演变越慢,比如南方诸方言保留的入声韵尾,北方在宋元之际或更晚一些的时候,就已经“入派三声”,消失了。而老派的上海话,乃至于各地强势方言,要找比较标准、原始的发音和语词,都不能在城里找,而是得去郊区甚至农村,因为那里的外来人少,人员流动少,这样才能“保鲜”。

2.那么随着现代生活的普及,人员流动大,尤其是网络的普及,再原生态的乡村都可以出网红,这样频繁密集的交流,就连最闭塞的边远山村,方言也很难在未来几十年保持原样了,更别提上海这样的有着大量移民和大量商业活动的城市。

3.其实一说“保护”,其实可以看看,自然保护区,那就是划定了一片区域,人迹罕至,尽量不去打扰野生动植物。文化说“保护”,其实也是圈起了这么一片地方,在大众日常视野之外,默默坚守,偶尔出来整个新闻,搞些大众体验活动,以此证明这项文化还活着。那么上海话的窘境其实也是如此,只要一说到“保护”,就说明赖以生存的土壤已经开始贫瘠。土壤的贫瘠是大势,最后肥力耗尽就是必然。那么要保护,就等于人要去施肥,这首先就得有财力去购买化肥。事实上也就上海公私有这样的财力干这样的事情,换了哪个小地方,说要保护当地方言,谁在乎?但是财力不是无限的,所以最终恐怕还是只能保住一个保护区,比如给地方剧团多些投入,把方言保留在剧里。

4.地方剧团对方言消亡的体会是最深的,也是呼吁保护方言的重要力量,把保护方言提升到文化的高度。但是其实,京剧里的尖团音,北京早就没了。

5.上海话是吴语的分支,而上海话本身也是有分支的,就像一个中学可以分几个年级,一个年级有几个班,一个班里还能细分几个小组。民进上海市委今年有个两回提案《关于设立沪语传承保护基地 抢救上海方言的建议》建议在黄浦区建立上海方言保护传承基地,因为【黄浦区作为上海的中心城区,是上海的精神原乡和文化原点,这里的原住民是最“正宗”的上海人,他们所持的上海方言是最纯正的上海话】,我想恐怕这话应该不少操着不那么“纯正”上海话的上海人是不服的吧。

6.上海人要保护自己的上海方言,那当然无可厚非,这就是乡土情结,是中国人最看重的。但是抛开感情讲事实,很多理由过于牵强。比如第三代听不懂老人的话,有隔阂,那么到第一代只会讲上海话的老人都去世了,到了第四代,这个理由就自动不存在了。至于刚才说的那个提案里还说【长此以往,纯正的上海方言必将走向消亡的尴尬境地。而一种语言的衰微和消亡,意味着一种文化的丢失,会给人类发展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呵呵,哪怕是一个昆虫物种的消亡,都可以说给地球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可是那有怎样?消亡在历史长河里的语言如恒河沙数,那又怎样?长河依然滚滚向前奔腾。可不可惜?无不无奈?但是这就是历史的大势。

关键词:
责任编辑:zN_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