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结婚18年,这对模范夫妻也翻车了
2023-08-30 14:00:27 来源: 她刊

作者 | 西力

来源 | 她刊


【资料图】

“请问结婚有什么好处?”

全网的女性长辈们,最近都被这一灵魂拷问难倒了。

图源:@朱米妮      

她们迟疑着、困惑着、沉默着,也思考着。

或许是问题的答案,或许是问题本身。

她们为何沉默?

在街头采访中,在家庭日常里,面对这个问题,妈妈、奶奶、外婆们最普遍的反应之一,就是沉默。

而在陷入沉默之前,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异常笃定——“结婚肯定有好处啊”。

但要是被问及具体有什么好处,她们大都无言以对。

图源:@福宝      

另一种反应是否认,有阿姨笑着调侃,“没有好处”“好处是可以离婚”。

也有奶奶紧锁着眉头,带着强烈的受伤的情绪,表露出多年来压抑于心的苦楚:

“没有好处真有害处”

“你看为儿为孙为女,为大的为小的,到最后落个老了睡那没人问”

“太难了太苦了还太累了”......

说到最后,这位奶奶终于忍不住,开始抽泣起来。

图源:@南阳网       

有时,两种反应和情绪是相互夹杂的。

网友@差不多姑娘 就这个问题,采访了自己的奶奶。

一开始奶奶的态度轻松又不屑。

结婚的好处?那不多的是啦。”

而当孙女要求她举例的时候,奶奶开始卡壳,说不出话来,只能反复强调“好处多的是”。

于是孙女决定换一种问法,“结婚的坏处呢?”

没想到原本不善言辞的奶奶,突然变得滔滔不绝、慷慨激昂起来,还时不时冒出一两句脏话。

图源:@差不多姑娘       

当然不仅是普通妇女讲不出,就连女明星也不一定能回答上来。

韩国著名女星韩佳人被问到结婚的好处时,也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韩佳人23岁与丈夫结婚,结婚18年来,两人育有一儿一女,是韩国娱乐圈公认的模范夫妻。

对于这段婚姻,韩佳人曾坦言她通过丈夫进入了梦想中的温馨家庭,治愈了原生家庭的创伤。

但即便如此,在被问到来生是否还会选择和丈夫结婚时,她的答案却是——“如果有来生,我选择不结婚。”

图源:《Circle House》       

女性长辈们列举出来的,为数不多的结婚的好处,也大都围绕着“生儿育女,传宗接代”。

这也是男性长辈的基本共识。

不过相比总是陷入沉默的女性,男性在这个话题上显然态度更积极,更有发言的欲望。

对他们来说,谈论结婚的好处用不着绞尽脑汁,完全可以脱口而出。

“结婚回家就有口热饭吃”

“结婚了有个人可以照顾自己,洗衣服做饭、搞卫生......”

图源:@极限街坊       

某博主曾发文称对这种采访中女性的沉默感到厌烦,在他看来完全是“制造各种婚姻焦虑”,为了反驳,他也一口气列举了几大结婚的好处——

“不用烧饭、不用洗碗、吃现成的、喝现成的、洗澡水是有人放好的、夜里面渴了是有人倒水的、躺在床上饿了是有人送饭的......”

图源:@陈超军       

两种截然不同的反应一对比,其实我们就能回答那个问题——

她们为何沉默?

因为男性视角下所谓的“好处”,大都是女性视角下的苦楚。

他们享受着婚姻的好处,她们则扮演着提供好处的人。

如英国作家德博拉·利维所言:

“幸福家宅”的童话故事,往往以男人和孩子的福祉为优先考量,一旦撕破这张童话的墙纸,将露出后面那位不被感谢、不被关爱、无人理睬、精疲力尽的女人。

她们沉默,是因为在父权制的家庭故事里,她们找不到自己的叙事。


这是属于他们的叙事

长久以来,关于婚姻的话语系统,基本都是由男性视角展开的叙事。

我们看过太多男性对于婚姻的想象和书写。

“老婆孩子热炕头”就堪称是最朴素、也最具代表性的男性婚姻理想。

林语堂有个著名玩笑,“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装着美国的水电煤气管子,请个中国厨子,娶个日本太太,再找个法国情人。”

玩笑归玩笑,但我们一点也不怀疑这里面的理想和真心。

老舍曾“本着良心”谈结婚的要义——最要紧的是“吃,喝,性欲,繁殖”。

“听我的话,要娶,就娶个能作贤妻良母的。尽管大家高喊打倒贤妻良母,你的快乐你知道”。

图源:网络       

传统的婚姻观念里,贤妻良母就是女性最高贵的品格。

她们继承了男人的母亲曾扮演的角色,照顾他的吃喝、满足他的生理需求、为他整理家务、生儿育女。

生前备受赞誉,死后也少不了悼念和歌颂。

唯一的缺憾是她们奉献了自己,把快乐和深情都留给了男人。

如今,如果我们拨开那些看似厚重的情感浮萍,仔细瞧瞧被男性“深情”所遮蔽的妻子的面目,恐怕能打捞出来不少,极尽悲哀的女性命运图景。

比如朱自清纪念亡妻武仲谦的名作《给亡妇》。

通过这篇情真意切、凄婉动人的悼文,我们得以拼凑起一个旧式贤妻良母短暂的一生:

十一年间生下六个小孩,每天要照顾全家人的吃喝、洗衣服看孩子、操持家务,变卖首饰资助丈夫的学业,逃难时一个人带着全家东躲西藏,还要忍受婆家的压抑、丈夫的迁怒,生病怕打扰丈夫也不敢开口说话,到最后“一个肺已烂了一个大窟窿了”,也还坚持照顾孩子、做家务、节省开销......

一个出生于扬州名医世家的独女,就这样在31岁的年纪因操劳过度而夭亡了。

图源:《给亡妇》       

而这种难以言说的苦与痛,随后也被一个男人的深情迅速覆盖和淹没了。

妻子的牺牲总是如此自然又寻常,哪怕她们本人也是才华横溢的女性。

她们要么为了家庭充分燃烧自己,比如爱因斯坦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虽然她在数学和物理上有非凡天赋,曾是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物理和数学课堂中唯一的女性,但结婚后,为了支持丈夫,她放弃了自己的学业,包揽家务、照顾小孩、挣钱补贴家用......

图源:《清单》爱因斯坦曾对妻子开出的条件       

要么做一根两头燃烧的蜡烛,在照顾好家庭的同时,去追求自己的事业。

比如我们印象中的模范夫妻——杨绛和钱钟书。

两人志同道合,创作上相互支持和鼓励,但生活中却是杨绛包揽了一切琐事,连怀孕生产时杨绛还在安慰打翻墨水瓶、砸坏台灯的钱钟书——“不要紧,我会洗”,“不要紧,我会修”。

图源:《我们仨》       

有人会说,婚姻的意义不就是相互扶持,相互照顾吗?

这话我们都认同。

不过大多数的情况下,显然还是女性在平衡、在妥协。

中国女性家务劳动时间是男性两倍       

《数学史上那些事》一书中,有一章的标题令人印象深刻——“女性在哪里?”

在数学史上,我们很难见到女性的身影,但这不意味着她们不具备研究数学的能力。

只是环境从来不期望她们成为数学家,社会需要她们扮演的角色,是毫无生活常识的数学家的妻子,是数学家13个孩子的妈。

作者威廉·邓纳姆也坦言,假如女性能够得到和这些男人同等的支持,想必她们也能取得相应的成就。

「如果交换一下,情况又如何呢?欧拉夫人、拉玛努金夫人和埃尔德什夫人如果在数学上取得了成功,她们的另一半会满足她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吗?如果这些女性已经成名,那么她们可以投入大块的时间去研究数学吗?没有人知道答案。

但是,如果女性能够得到与这些男人相同的支持,那么她们之中会有更多人出现在数学编年史中。这是毫无疑问的。」


我们能找回女性的叙事吗?

不同性别视角下,婚姻中的两性面对的往往是完全不同的世界。

当然女性在婚姻中找不到自己的叙事,不仅是视角的问题,本质上它也是父权社会中女性所面临的结构性困境。

曾经,女性被困在家中相夫教子。

后来,女性被鼓励走出家门,同时还不能忘记相夫教子。

美国社会学家霍克希尔德将这种情形称之为职场妈妈的“第二轮班”。

陈旧的性别分工和性别期待,让“如何平衡家庭和事业”这个问题,理所应当地变成了女性、也只有女性需要回答和思考的问题。

而对男性来说,婚姻的好处似乎还是一如既往。

劳动经济学对男性工资的研究表明,已婚男性的工资显著高于单身男性,这一现象被称为“男性婚姻溢价”。

国外学者的婚姻溢价研究显示,已婚男性平均享有高达 10%-30%的婚姻溢价。

而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王智波教授等人在论文《好男人都结婚了吗》中用“相夫效应”解释了男性的婚姻溢价——

“在同等条件下,已婚男性收入更高,不是因为好男人都结婚了,而是因为结婚了,有了妻子的‘相夫’,他才成为能够赚取高工资的好男人。”

图源:网络       

英国一项健康调查则表明,英国女性在85岁以后,整体幸福会相对增加,因为那时她们的丈夫大都去世,而85岁以上的男性反而更容易陷入抑郁。

图源:网络       

婚姻中两性的处境差异,也是如今越来越多女性抗拒走入婚姻的原因。

传统世界里,婚姻是女性的全部人生,但如今,婚姻早已不再是女性希望的唯一选项。

如上野千鹤子所言:“婚姻并不是非经历不可的事情,一旦有了这样的观念,人就有余力去思考:什么才是好的婚姻?什么才是好的家庭?我认为,结婚和离婚都能成为一种选项的社会,对女性来说才是更好的社会。”

我们也看到,随着越来越多的女性将结婚视为人生选择之一,越来越多的人也开始思考这些问题:

婚姻对自己意味着什么?

我对理想婚姻的期待又是什么?

有人在大法官金斯伯格的婚姻中找到了答案。

作为“异于传统家庭生活方式的开拓者”,她和马丁的婚姻相处模式始终以平等为基础,“婚姻不应让女性失去独立与个性,相反,夫妻应平等地与对方分享自己的生活和人生目标”,这是一种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婚姻共识。

《女大法官金斯伯格》    

有人说结婚的意义在于让自己获得“信任和安全感”,以及不再感到孤独。

@达达达布溜     

有人说,我们不是不婚主义,也不是结婚主义,是幸福主义。

我想,这些思考和探讨,才是改变的开始,才是重写叙事的开始。

毫无疑问,这个时代的婚姻需要新的叙事。

这一叙事将不再由男性主导。

它需要交由婚姻中,两个平等的个体,去共同讲述,共同书写。

监制 - 她姐

作者 - 西力

微博 - @她刊iiiher

点击「她刊」阅读原文

关键词:
责任编辑:zN_3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