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完善税收制度 企业宏观税负占GDP比例下降至15.2%
2021-07-20 08:28:56 来源: 华夏时报

减税降费作为积极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发挥了重要作用。

“连续多年的减税降费,效果很明显,企业的负担已经实实在在的减轻了,企业的宏观税负用税收收入占GDP比例这个指标来看,已经降到了15.2%,这个比例和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相比,都是偏低的。”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中国宏观经济论坛热点问题研讨会上,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表示。

当前,财政政策基调仍然积极,继续推行减税降费仍是我国重要举措。

不过,在调研中,部分企业反映减税降费效果不明显。

“企业对减税降费的评价总体是好的,但也有一些行业和企业感觉到获得感不强。因为任何一项政策不可能覆盖所有的企业,而且在市场竞争中,有的企业考虑处于被市场淘汰的边缘,减税降费的获得感就不太强。从减税降费政策产生的效果来看,也有一个临界点效应。”刘尚希表示。

在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中国公共财政研究中心主任林双林看来,减税降费的目标是减轻企业负担,提高企业投资的积极性,促进经济高质量增长。因此, 我国降税政策很多,给不同的企业和不同的时间减免税收。

一个亮点是,新的减税降费政策主要是针对小微企业怎样有更多的获得感,对中小企业进行更多赋能,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

减税力度不断加大

2020年,受疫情冲击,减税降费达到历史高点。

据了解,2016年以来,我国推行了一系列的减税降费政策,营改增、个人所得税改革、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取消或听政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社保费率等措施相继发布。

效果也十分明显。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贾俊雪表示,2015年职工五项社保总费率41%,经过六次下调,2019年底降至33.95%;2016-2020年新增的减税降费累计达到7.6万亿,宏观税负2018年降至28%,2019年降至27.38%,减税降费的幅度很大。

抗疫时期,积极财政政策也出现了一些变化,比如将2020年预算赤字率提高至3.6%以上,增加了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共进行7批28项减税降费,为市场主体减负超过2.6万亿元。

“2021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做了一些改变,总的来说力度有所下降,比如预算赤字率降至3.2%,但依然是继续执行制度性的减税政策,延长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等政府优惠执行期限。”贾俊雪表示。

据了解,抗疫时期的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是提高赤字率,发出积极信号;适度增加政府投资,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对冲企业经营困难,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对冲基层“三保”压力。特别是建立了一个特殊的转移支付机制和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对抗疫起到了积极作用。

在刘尚希看来,市场竞争下总会淘汰一些企业,这些企业对于减税的获得感不强,但任何一种政策都无法获得百分百满意。

“从这一点来讲,减税降费应当要做一个实证性的评判,从宏观面进行评价,而不能针对某些企业的调查认为获得感不强。”刘尚希表示。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杨志勇则认为,减税降费政策如何更加有效,其实还有不少空间。比如,货币政策的配合特别重要。值得注意的是,政策不能取代市场主体,而是提供机制,比如优化营商环境,有助于释放市场的活力,这比针对某一家具体的企业、具体的市场主体效果会更好。

“要关注的是,财政政策、减税降费政策能不能把市场活力充分释放出来,只要充分释放出来就是一个大好事。”杨志勇表示。

不断完善税收制度

“减税降费根本目的是为了增强经济发展的后劲,并考虑财政可持续性。一方面随着经济换挡趋缓;另一方面确实存在着减税降费带来的减速效应,财政紧平衡状态是当前和未来几年都要面临的情况。”中诚信国际研究院副院长袁海霞表示。

因此,减税降费的逻辑起点在于控支。

“有效控支,才能为减税降费政策腾出政策空间,因此要确保财政可持续性。”贾俊雪表示。

对此,他建议,应减少政府干预,推进市场化改革。比如适度放开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卫生等领域,只要进一步理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减少政府的过多干预。同时,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应适度削减,调整投向,压缩行政性支出,补短板,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适当下放财权、上移支出责任,控制转移支付规模。

在林双林看来,企业所得税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最显著的,所以,减税降费的重点还是要降企业所得税。当前一个问题在于,当前企业所得税占比较高,主要原因不仅是税率比较高,更重要的是税基比较大,而且减税降费普惠性还不足够。

“建议向下放开财权、上移支出责任,控制转移支付规模,完善财政管理,提高支出效率,警惕民生‘面子’工程。”贾俊雪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税务总局、人民银行联合发布通知,将由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征收的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矿产资源专项收入、海域使用金、无居民海岛使用金四项政府非税收入,全部划转给税务部门负责征收。四项政府非税收入规模有几万亿元,涉及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受到广泛关注。

在中小企业协会举办的“悟思想、办实事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研讨会”上,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公共收入研究中心副主任梁季指出,非税收入征管职责划转税务部门,是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的一大重要内容,对规范非税收入征缴管理和整合财政资源,具有重大意义。

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表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要实现经济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必须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必须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必须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记者 张智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