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热度与争议,《底线》昨晚正式迎来收官日。
这是一部在各种意义上都较为“特殊”的剧集,题材上它是不折不扣的“主旋律”,聚焦的是在影视作品中并不常见的法官群体;内容上它又相当广泛,涉及了性骚扰、婚姻关系、家庭教育等热门社会话题。
(资料图)
在与毒眸(ID:DomoreDumou)对谈时,编剧费慧君毫不避讳地提到,《底线》从最初启动时,就是一个“自上而下的命题作文”。是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导下,在审美价值和娱乐价值之外,承担着一定社会责任和“普法功能”的剧集。
这种特殊性,既决定了《底线》在创作思路和流程上的不同,也对创作者提出了不一样的挑战:需要在保证完成“任务”的基础上,遵循基本的剧作规律,让整个故事更完整、更好看。
从播出情况来看,建立在足够好看的基础上,观众并不十分反感这样的“命题作文”。虽然从人物设置到具体案件,都在舆论场上引发了一些讨论,甚至争辩,但几位主创都认为,如果能够借此让某些话题拥有更广阔的讨论空间,也不是一件坏事。
了解一种职业生态
《底线》对于主创团队来说,是个挑战与兴趣并存的项目。
最大的挑战在于“不了解”。费慧君用“茫然”来形容自己接到这个项目的第一反应,“好像每个人都知道法院,但法官们是怎么工作的,职能部门怎么划分,如何运转,这些我们都不太清楚。”
导演刘国彤是在剧本开始创作后加入的。在看完前五集剧本后,因为当时还不是定稿,他隐隐感觉“还可以再好一点”,但再多的意见也提不出来了,因为对法院不够了解,欠缺很多专业上的知识,实在“不知道怎么提”。
法院的生活最初对他们而言像一个黑洞,里面充满了未知。而最终促使他们做出决定的,则是想要探索未知的好奇心。
在现有的国产剧中,涉及法官职业的内容屈指可数,题材的稀缺性吸引了刘国彤。除了对法官的职业产生兴趣之外,《底线》还有着比较广阔的创作空间。编剧李晓亮提到,《底线》可以容纳很多自我的表达,每个案件都是社会的缩影,有宽广的外延。
因为不够了解,大量而翔实采风自然就成了《底线》团队绝对不可缺少的第一步。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从湖南基层的乡村法庭,到外派法庭,再到北京、上海、杭州、长沙等城市的三级法院,最后是最高人民法院,都留下了编剧团队的足迹。
和大部分人想象的不同,这次采风的目的,并不明确与剧本对应,更多地指向了一种“感觉”——比起谈论可能会用到剧中的、具体的案件或者情节,更重要的是了解一种职场生态。李晓亮提到,他们跟各地、各层级的法官聊天的主要话题都集中在个人生活上。“在采风的过程中,我们基本上把各种各样的法官都见过了,当然不是每一个都会写进剧本里。”
每种职业都对应一些标签,比如程序员一定喜欢穿格子衫,最有名的医生都是白胡子的老头。而法官一定是严肃刻板的,受TVB剧的影响,他们在很多人脑海中都戴着白色的假发套。只有在深入职场,接触到真实存在的、形形色色的人之后,才会打破某些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
在采风过程中,费慧君认识了“看法律条文像看情书一样”的北京西城区法官舒锐,提到感人的故事时会哭到停不下来的中年男法官孙磊,精通竖琴和拉丁舞、非常热爱生活的民事法官赵霏……这些人完全颠覆了她对法官的想象,在她脑海中组成了一幅鲜活的人物图谱。
采风贯穿了剧本的整个创作过程。开始创作后,编剧团队仍然和法官保持着频繁的沟通。主要是为了听取他们对情节的看法,以及专业上的意见。
“作为编剧,我们在创作的时候要考虑如何达成戏剧目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求自己不能‘失真’,所以会经常性地去跟每一级法院的、不同工作的法官聊,”李晓亮说,“比如逻辑有没有问题?在真实的法院系统里,这件事有没有可能存在?如果他回答‘绝对不可能’,我们也会商量着调整。”
这听起来像是一套繁杂的流程,甚至是对创作的限制,但实际上却是提供了更清晰的边界,和专业内容完全得到保障的安全感。
正如李晓亮说的那样,任何创作都不可能完全自由。几乎所有剧本在创作过程中,都会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建议,这些建议大多时候是主观的,没有对错之分。而在《底线》的创作过程中,很多建议都是“确定的东西”,比如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内容,不合法理的逻辑等等。在费慧君看来,这样反而是效率更高的方式。
除了编剧团队外,“采风”的主体,还包括导演和演员。在刘国彤看来,参与到《底线》里的每个人,都需要深入其中去体验,这是必须经历的过程。“法官每天都干什么,书记员每天都干什么,这些都是很细节的事情,光靠聊是没用的,得像实习生一样跟着他们去做。”
另外,剧中呈现的很多细节,也都是在现场捕捉到的。例如,剧中“方远”吐槽法院夏季制服 “又厚又难看”。这激起了一些从业者的共鸣,微博上就有法官发了自己穿夏季制服的照片,调侃:“你猜《底线》为啥不穿夏季制服拍呢?”
刘国彤提到了这个细节,剧组在法院体验时刚好是夏天,身边的法官们就经常向他们抱怨夏季制服,“面料是毛呢,很厚又很扎人,里面还加了一个内衬。”此外,像第一集所提到的关于电子机器人、电子档案的讨论,也是法官们日常“吐槽”的问题。
“我们在经过亲身体验之后,把很真实的内容呈现到了剧里。”刘国彤说。
找到一种表达方式
虽然收获了大量的素材,但剧本创作的过程仍然很坎坷。最根本的难题在于,法官的职业特点,天然与戏剧规律存在冲突。
在剧本创作中,需要尽可能地把人物拧在一起,碰撞才能带来故事。但法官是个“慎独、慎言、慎行”的职业,同事与同事之间、法官与律师和当事人之间,都不能轻易发生联系。其次,一个故事要求人物有目标和行动线,但法官则是居中裁判,不预设立场。
种种困难之下,《底线》剧本的一稿完成得并不好。最初的想法是“人带案件”,先建立了由“方远”“徐天”等人组成的“四人小团体”,再讲述他们是如何办案的。但后来发现,这样并不符合逻辑,因为“律师和法官不能走这么近”,而且职场先行的逻辑,也会让观众很难入戏。
“所以只能让徐天不停地办星城法院的案子。”李晓亮开玩笑地说,“或者打羽毛球偶遇之类的,才能规避这个规定。”经过讨论之后,他们发现“案件带人”的思路更有效,让所有的人物关系都发生在案件发展的过程中。
思路改变后,案件本身,就成为了《底线》的核心的“轴”。
剧中案件的创作过程遵循两个方向。其一是展现十八大以来司法改革的成果,其二则是呈现新时代的新矛盾。因此,《底线》几乎容纳了近几年来在社会上引发热议的所有话题,包括网红直播、性骚扰、婚姻关系等等。
“其实从情节的烈度来说,性骚扰的案件肯定是比不过性侵的,我们可以选择讲更剧烈的故事,更猎奇,但讨论的广度和深度不够。”费慧君解释道:“其实性骚扰的几个案件,最后希望探讨的是整个社会男女交往的尺度在哪里。”
设置案件“对照组”,也是出于主题先行的目的。剧中,“李芳凝案”和“符祥职场性骚扰”的案件几乎同时发展,后者聚焦的则是并不常见的“男性被性骚扰”的故事。“制造对立很简单,但我们更希望能够探讨更根本的问题,所以我们没有把话题聚焦到男女对立上去,而是想让大家感受到,法律在平等地保护每一个人。
相比于大多数由案件串联的“单元模式”,《底线》里的“多案并行”是一种不太常见的叙事结构。
刘国彤解释道,一方面是考虑到客观的案件审限问题,每个案件的解决时间不会完全相同,所以比较大的案件就会铺得比较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能够多角度地阐释法理,比如前文提到的两个“性骚扰案”,就是从不同性别的视角出发。
因为是“案件带人”,所以在《底线》里,人物的成长线,都是隐藏在案件的发展过程中的。“我们希望每个法官和案件之间都能有互动,他们在处理一个又一个的案件过程中,自身也在成长。所以剧里案子的次序都不能随便动,因为它和人物的成长是咬合在一起的。这也是我们创作时候的目标。”李晓亮说。
如果说剧本是基石,那么拍摄则是“二次创作”的过程。剧中每个角色,几乎都包含演员的个人设计和再发挥。
靳东饰演的立案庭庭长“方远”,就时不时地会蹦出几句“塑料普通话”。刘国彤回忆道,他们一直在长沙的法院体验生活,有一天靳东跟他说,长沙的塑普因为重音和普通话不同,所以在某些语境下,比普通话的表现力更生动。由于方言的表达更符合剧中的场景,其他演员也想学习,但籍贯云南的王一楠,就有点掌握不好,湖南籍的成毅偶尔也说几句,但有时候又“太多了”。
刘国彤向来鼓励演员能在吃透剧本和角色的前提下,有更多的个人表达。在和演员相处的过程中,他也会观察对方的性格特点,并在适当的时侯提醒对方,将自己的一些性格融入到角色当中。“这样演员演起来会比较自如,人物也更有生命力。”
演员能够对角色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是前期体验所带来的成果。有一次,刘国彤和蔡文静一起旁听一个刑事案件,气氛非常严肃。犯罪嫌疑人戴着手铐,被带上法庭的时候,他看到旁听席坐着他的母亲,就冲着她挥了挥手。刘国彤转头一看,蔡文静已经掉眼泪了。
“当时也没发生什么剧烈的冲突,就是很简单的一个场景,但就是生活中这些最真实的东西,是最打动人的。”而亲历过这些真实场景的演员们,自然也能够在表演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呈现出真实的情感。
严格规则下的创作要求,和相对自由的创作氛围,在《底线》里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
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底线》自播出以来,伴随着不低的热度,也在舆论场上引发了不少讨论。
“叶芯”成为被吐槽最多的角色之一。在剧里,大家调侃她是“法条姐”,作为从最高法调到地方法院的“空降兵”,她身上有着初入职场的年轻人的青涩和莽撞,又有些“法学世家”的清高,和同事交流时太生硬,经常会有摩擦,甚至有网友评价她“情商太低”。
费慧君并不赞同这个评价。事实上,“叶芯”身上的性格,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他们在采风时对法官群体的印象。“很多法官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耿直。”
剧中,叶芯在宋雨霏生日的当天和她battle有争议的“雷星宇弑母案”,这段情节引发了一些观众的不满。费慧君提到,他们在采风时,经常有法官聊着聊着就开始拍桌子。包括剧本里的一些问题,几位顾问之间也很少全部达成共识,每次都要经历一番争执。
“如果说有情商是油滑、世故、装傻、和稀泥的一种表现,那我希望叶芯就是没有情商的人。她愿意探索,哪怕摔跤了迷惘了,还是像愣头青一样往前冲,我们希望有这样的年轻人。”费慧君说。
“叶芯”的确不是足够讨喜的角色类型。在剧本创作阶段,刘国彤也曾与编剧团队讨论,观众在前期是否会不太认可她的行为。但比起“完美女主角”,他们仍然希望能够呈现真实的人物。
正因为不完美,所以才有成长,观众也能从她的成长故事里,窥见自己的影子。“我不希望写完美的人,那个没有意思,我们在创作过程中,也一直强调一点,法官是人,不是神。”
另外,由于剧中的部分案件与现实中的案件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因此引发了一些争论。
对此,费慧君解释道,《底线》的创作过程,并不是先拿到成百上千个现成的案件,再从中挑选一些来修改,加入到剧里,而是分三个阶段来讨论:首先是案件要表达的法律主题,并因此确定案件类型;其次是考虑案件在社会层面的表达;第三步则是考虑艺术加工的部分,如何让观众能够入戏。
因此,剧中的案件都不是“个案”,而是一类案件的缩影。“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费慧君说:“我看到一个报道,说我们其中某个案子80%的细节是不对的,其实我们写的根本就不是他用来对照的那一个。”
至于对剧情的一些讨论,比如剧中“方远”和“李小乐”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以及部分案件的判决结果等等,刘国彤认为,这些都是社会发展到现阶段,所出现的新的社会矛盾,而这些矛盾,恰恰是需要大家共同参与讨论的。
“剧中的确呈现了一些现实生活中的确存在的现象,比如男主外女主内的夫妻关系,但并不是颂扬这样的关系,也并不主张女的都应该支持男的干事业。我们只是呈现客观存在的事实,把它的前因后果讲清楚,再把评判交给观众。也希望能够通过呈现一类现象的多个角度,能让大家更理解他人的处境。”刘国彤说。
就像“坏人不会按照《刑法》来犯罪”一样,法官也并不是在已有的法条下去判案。从职业剧的定位来看,《底线》在一定程度上真实地描绘了法官这一群体的工作生态,让这个被很多刻板印象和负面标签所缠绕的职业,的确在剧中呈现了更鲜活的切面。
同时,作为一部肩负社会责任的“普法剧”,《底线》想要传递的,是法律的力量与温度。“现在法院的大门不再是高高的台阶,所有人打官司都变得很容易,”刘国彤说,“我们要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不可否认的是,《底线》存在一些问题,如普法的情节相对比较生硬,部分案件的铺陈太少等等。但作为一部在框架里完成的作品,它既要保证法律内容的专业度,又承担着不同于其他类型的社会功能,同时还需要在艺术性上达到观众的需求。
当现阶段值得被讨论的各种议题,在这部剧的播出过程当中不断出现在舆论场上时,《底线》或许已经完成了它的使命。
-
每日快讯!【环球财经】市场风险情绪脆弱 海指周三继续下跌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周三低开低走,最高报3107 52点,最低报3081 5点,最终收于3083 19点,跌0 7%。
-
环球消息!上交所发布优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基建等13条指数 提升资本市场服务效能日前,上交所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指导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发布、优化了上证信息安全、上证基建...
-
环球最新:贵州茅台:前三季净利同比预增19.1%至约443.99亿元贵州茅台公告,经初步核算,2022年1至9月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总收入897 85亿元左右,同比增长16 5%左右;预计实现归属于上市公...
-
消息!【环球财经】印度Sensex30指数12日上涨0.84%在持续下跌多日后,印度股市12日恢复上涨,Sensex30指数以上涨478点收市,涨幅为0 84%。
-
世界要闻:字节跳动以每股155美元回购员工期权 较上一轮上涨9%字节跳动已开启新一轮员工期权回购,价格为每股155美元。这一价格相比上一轮回购价格上涨约9%,也与该公司最新的员工期权授予...
-
每日快讯!【环球财经】市场风险情绪脆弱 海指周三继续下跌
2022-10-12 20:30:24
-
环球消息!上交所发布优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基建等13条指数 提升资本市场服务效能
2022-10-12 20:23:39
-
环球最新:贵州茅台:前三季净利同比预增19.1%至约443.99亿元
2022-10-12 19:23:47
-
消息!【环球财经】印度Sensex30指数12日上涨0.84%
2022-10-12 19:27:09
-
世界要闻:字节跳动以每股155美元回购员工期权 较上一轮上涨9%
2022-10-12 18: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