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全球视点!科普的寒冬:回形针、大象公会和科学松鼠会消亡史
2022-11-01 16:38:19 来源: 雨过湘南

1、「科普」越来越难做了


【资料图】

「科普越来越难做了」,在距离东交民巷不到2公里的一家高端咖啡馆里,一位前科普从业者这样告诉记者。他没有透露就职的科普机构,只是含糊地描述道:「某站科普类前5」、「百大认证机构」、「破亿播放量」,说起这些时,他的口吻颇为自信,眼神充满了光芒,仿佛又回到了那个翻云覆雨、指鹿为马的荣光岁月。

只是,那样的美好时代似乎已经过去了。

事实上,所有科普从业者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意。科学松鼠会解散,大象公会删了知乎,回形针备受争议,三橙视频连夜删库跑路,所有这些压力,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所有科普从业者的头上。没有人知道,这把剑何时落下。

面对这种突然而至的压力,有的选择另寻出路,有的转战海外市场,也有的还在隐忍坚持。

「进都进来了,再咬牙坚持坚持吧。」小路对记者这样说道。

小路进入科普行业不到一年,在北京某科普会上班,和那些只是进入科普行业镀个金的人不一样,他说他是真心想做科普。大学时期他就是这家科普会的忠实粉丝,每当视频更新的时候,他都是第一时间观看学习,还做了大量笔记,记录关键要点,并尝试自己运营了一个科普帐号。

正是凭借这样的履历,小路顺利拿到了这家科普会的面试机会。面试时,小路却遇到了大麻烦,主面试官对他不太满意。「你的内容有深度,但调性不够」,「观点输出太直接,比较情绪化」,「我觉得你可能还是要多了解我们的内容方向和调性」。

一周后,就当小路觉得没希望的时候,他接到了这家科普会打来的电话,询问他何时能入职。原来,他们在大洋对岸找到了新的投资人,那边对中国的科普行业相当看好,准备加大投入。

他还记得入职第一天,负责人在会上意气风发地宣布:「三年内,我们要做到行业第一。」这个口号与他们团队向来强调的「客观知性」调性格格不入,但并没有员工觉得出格。

「我们已经是行业前五了,又拿到了国际知名团队的投资,做到行业第一只是时间问题」,很多人都抱着这样的看法。

然而,所有人都没有预料到,「科普」的寒冬,竟然来得这么快。

2、每天都有新的选题进来

那曾是一个美好的时代。梅芬(Merri)对此记忆犹新。她所在的某公会就坐落在浦东最高档的写字楼,是国内最早拿到国际投资机构融资的科普团队。

公会过往亮眼的数据和业绩,和国际化的创始团队正是投资人看中的地方。

团队所有人都有英文名,平时业务交流他们就以英文名互称。上下班也从来不打卡,公会还专门设立了一个大的咖啡区,免费供应咖啡和下午茶。「这种平等、自由的工作氛围正是我理想中的样子。」梅芬告诉记者。

去年年初,是他们最忙的时候。「每天都在拍片。选题会也不开了,因为每天都有新的选题进来,也来不及考虑那么多,反正先把内容做出来再考虑。」

整个团队像打了鸡血一样,保持每天一更新的频率出片,公会并没有加班费,但许多人都自愿留下来加班,出稿,观众的反响也相当热烈。

「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到来。」梅芬回忆起那时的情形,依然激动得热泪盈眶,情绪激动。

但很快,一盘冷水就浇在了他们头上。国际投资机构承诺的资金迟迟不能到位。发不出工资的阴影笼罩着所有人,团队的士气一下子跌入低谷,免费的咖啡供应没了,领导开始抓上下班时间。部分耐不住的年轻员工选择离职。

3、要找最高档的地方,方便跟国际投资人对接

景驲是一个科普团队负责人,也是投资人。他告诉记者,国内的科普行业近几年发展很快,但是水平良莠不齐,很多团队只会追热点,缺乏原创能力,更缺乏引领行业浪潮的势头。

「所谓引领就是要紧跟国际前沿研究趋势,国际投资机构很看中这一点,像环保、健康、女权、LGBT等等,国内对这方面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也有国外团队尝试直接进入国内市场,但效果都很差。业内分析人士指出:「主要是水土不服,既不了解国内文化,也不愿意深入研究国内观众的认知和心态,把国外那一套打法直接搬到国内来,结果就是观众很反感,连自己内部的中方员工都颇有怨言。」

尽管尝试失败,但是也为国内科普行业留下了一批宝贵的人才。他们熟稔国外团队的运作模式,又对国内市场相当了解,所以比较容易拿到国际机构的融资,景驲就是其中的幸运儿。

「国外团队比较擅长引领,但不太会造势,本土团队擅长造势,但大多缺乏引领能力。我们两方面都会一点。」

其实景驲的团队成立已有七八年的时间,进入科普行业也比较早,但一直不温不火。景驲说过去四年尤其艰难,拿不到新的国际投资,方向也很迷茫,每天都很焦虑。「很多方向做不了,就算能做,要么观众不感兴趣,要么投资人不买账。」

去年年中,他一度考虑要不要放弃。但有人劝他再坚持坚持,说会有投资进来的。最困难的时候,友人送给他一本乔治·奥威尔的小说《1984》,他就每天看一点点,花了半个月看完小说,他大受震撼,决心要坚持下去。

「相信科普的力量。做点什么,总比什么也不做好。」景驲曾这样对友人说道。

去年11月,景驲的团队收到了一笔大的国际投资。「(公司)人不够用了,办公场地也显得过于狭小简陋,要找最高档的地方,方便跟国际投资人对接。」

但之后国内科普行业的形势直转之下,公司扩张的计划也随之搁浅。景驲承认没想到市场变得那么快,但他坚信科普行业是未来的朝阳产业,目前只是犯了点错,走了些弯路。

在被问及团队经营状况时,景驲只是苦涩地表示,活下去不是问题。投资方对他们很有耐心,短期内不做业绩要求。未来他们将持续专注于小型科普团队的孵化,挖掘有潜力的团队。

4、消亡的尾声

「老实说,做了一年,其实挺迷茫的。不知道坚持下去的动力是什么。这个行业跟我想象得不太一样。」采访接近尾声,小路这样说道。

当记者问他是否继续做「科普」时,小路没有采访开始时那么坚定了。

「不甘心啊」,这是他最大的感慨。

六月的日影很长,咖啡馆的空调开得跟「科普」一样冷,离开咖啡馆的时候,小路长长的影子拖着地上,以近乎悲哀的姿态向前蠕动。不知怎的,那使我想起了扇动的蝴蝶翅膀和一片片倒下的巴西雨林。

责任编辑:zN_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