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世界今亮点!中国古代的忠义是不分对象的,无论这个王朝是不是正统
2022-12-04 05:41:11 来源: shoooo


(相关资料图)

【本文来自《是否认同《出师表》的忠义,其实就代表了这个人是否认为季汉是正朔》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义”与对象无关。无论对方是不是正统,该忠义的还是得忠义。否则,就是贰臣。

比如,伯夷、叔齐两兄弟不食周粟的故事:殷商灭亡,二人不服从周朝统治,仍忠于殷朝,发誓不吃周朝的一口饭,活活饿死在首阳山。

在儒家话语中,周朝绝对是伟光正的形象,伯夷、叔齐不投降周朝理应是反动势力的残余,可是《论语》《孟子》等书却对二人的评价极高。——孔子评价二人“求仁得仁”(孔子极少评价一个人“仁”),孟子评价二人“廉顽立懦”“天下之大老”。

二人没做任何事就受到如此抬举,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管仲——管仲背叛公子纠辅佐齐桓公成就霸业,却也被孔子称为“仁”,为什么呢?

这是有前提条件的。孔子说,没有管仲辅佐齐桓公尊王攘夷,中国早就被蛮夷侵占了,我们中原人也早就变成“被发左衽”的蛮夷了。要是没有孔子这句话的保护,管仲在历史上恐怕早就被踏上一万只脚永世不得翻身了。

因此,中国古代的忠义是不分对象的,如果两个对立的政权互相得到对方的认可,那么各自的臣民就应当忠于自己的政权,否则就是贰臣。清朝为维护自己统治而编写的《贰臣传》也是这一逻辑的体现。

责任编辑:zN_0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