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天天热门:班底就这么个班底
2022-12-14 15:28:30 来源: 找骂的苏师傅

女记者住小汤山的事惹了众怒,这种公平性存疑导致的舆情其实在“第一责任人”的背景下是必然会出现的问题,只是谁也说不好谁当了出头鸟,必然一堆人拿着放大镜找哪里“不公平”。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客观来说,现在还在爬坡期,就已经有朋友托我来要床了,有朋友家老人都ct肺部异常了也是各凭本事要到的床,并不是有个床等着你。客观上反映了医疗资源紧张的事实,并不是什么空位很多,啥都不紧缺,大家要有心理准备,当第一责任人不是句空话。

单论这次舆情,琢磨到最后就是宣传战线班底就这么个班底,能力也就这点能力。一时半会不能指望有什么大的变化。

作为一个没拿自己当媒体人的业余票友,内在逻辑还是看的明白。事能搞成这样是全链条出问题导致的。

其实策划的时候很简单,就是想让一个记者来报道方舱,主旨也明晰,“展现出方舱条件不错,让民众安心。”接下来就是宣传部门联系方舱的主管部门,提出报道需求,主管部门觉得这是个露脸的事绝对不能出问题,结果就是留了间很拿得出手(一般人住不到的)的房间方便报道。

迎检时把办公室收拾的要啥没啥,屉子比脸都干净估计不少人也经历过,也是同一个逻辑。

事到这一步看上去各方都很重视,但已经犯了一个错误了,老百姓要看的是一个根本轮不到自己的病房吗?或者说这种卖家秀和买家秀差距是不是有点大?能不能选个正常水平略高的报道?顶多提前搞搞卫生让现场显得好看点足够了。一个给全体市民看的新闻最后却没把受众放在第一位不出事才怪。

其实不管记者只是参观还是住,只要是拿这么个特殊病房当人均水平做展示就难逃众怒。

再然后一个新闻要播出来也不是拍了就能播。所有人都没看出有问题,既有可能之前说的没把受众放心上,也有可能是人家脑子里在乎的受众和我不同。

对员工的情况也掌握的不清楚,哪些人适合哪些事,私下生活是个什么路子,估计领导也没个数,也不想多过问,这也符合现在绝大部分单位的实际情况,已经不是领导当家长,单位管生活的时代。说句不该说的,如果国豪还在,他去就合适很多,只可惜。。。

回到了记者本人,估计也没想那么多,考虑的更多还是打扮得体,妆容精致,语言流畅这些播音主持的事,没有体现出跟学历专业和岗位相匹配的敏感度。(真有那个敏感度也许就干别的活了)

个人平台发表言论本没有什么,不能因为成了公众人物就抹杀掉私人发声的权力。但在一个塌房塌出节奏感的时代,确实要考虑人设与本心的距离不能过大,不然也很难维持。

很多朋友问我宣传战线这种局面怎么办才能扭转,我也只能两手一摊,我也不知道该咋办。现状的成因是复杂的,我理解是因为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上一个时代好钢会优先在宣传上吗?这个时代会吗?有没有更急需,投入产出比更好的地方?

从个人的角度,为什么建国前与初期干的不错?因为经历了残酷的斗争洗礼,不行的不只是要坐冷板凳那么简单,而是可能被老乡绑了去换金条,筛选机制不同,自然结果不同。

民国能读大学绝大部分都是“我爱好”,不读照样回家当少东家过好日子。今天是“我吃这么多苦拿这个文聘就是要过好日子,当中产(人上人)的”。想法不同无可厚非,但客观的结果也自然天差地别。

现实的说现在的选人入闸是在精英里选愿意端铁饭碗的,十多年的选拔,自己是精英这个暗示已经根深蒂固,自然也不会有从工农群众中走出来的“泥巴味”。但也要客观的说并不是所有条线的部门都能用一套逻辑招人。客观地说,有的行业确实需要精英化才玩得转,但有的并不是。这样的“供需失衡”也不是大手一挥就能解决的,起码我没有这个智慧。

说到底现实情况就这么个情况,能力也只有这个能力,再加上人都愿意选择“志趣相投”的人抱团,所以在未来一段时间我们不可避免的还是会看到类似的舆情。

最后补充一句,再大的荒漠里也有肥马,但靠几匹肥马是不能沙漠变绿洲的。

责任编辑:zN_1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