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秦朝为何二世而亡?
2022-12-23 21:36:34 来源: 辰江资讯

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继位,其后奋六世之余烈,兼并山东六国,于公元前221年一统天下,结束了500余年的春秋战国时代,建立了传承2000多年的君主集权的封建帝制,自称始皇帝。书同文、车同轨,为大一统的观念深入人心打下了坚实基础。秦始皇本欲传承万代,却不料二世而亡,秦朝仅仅传承15年,后世之人不免为此唏嘘叹息,对秦朝二世而亡的原因多有评述。


【资料图】

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分析问题的方法,历史问题要用历史的方法,把问题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分析。但是由于时间问题,历史资料缺失,很难掌握当时的历史环境。分析当时政论文章和后续王朝的执政措施可能是最有效、最接近历史环境的分析方法,也最接近历史原貌。

西汉初年,贾谊的《过秦论(上篇)》提到: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其意为:可以马上取天下,但不能马上治天下。从七国分立到天下一统,形势发生了变化,却不能及时调整统治策略,不施行仁义。

《过秦论(中篇)》提到:是以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矣。下虽有逆行之臣,必无响应之助。故曰:安民可与为义,而危民易与为非,此之谓也。其意为: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所谓处于安定状态的人民可以共同行仁义,处于危难之中的人民容易一起做坏事。

《过秦论(下篇)》提到:秦俗多忌讳之禁也,忠言未卒于口而身糜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阖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而忠臣不谏,智士不谋也。其意为: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重叠双脚站立,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而忠臣不敢进谏言,智士不敢出主意。

刘邦是反秦起义的重要参与者,正是他先入关中,灭了秦朝,也是他击败项羽,建立汉朝,自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享国210年。刘邦在反秦过程中出台的执政措施必定是针对秦朝执政之过。

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军进驻灞上,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为迅速安定民心,刘邦颁布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简单明了,其他秦法一律废除,从而反证秦法之弊在于苛、繁、酷。这使他快速得到了关中民心支持。

击败项羽以后,国势逐步稳定,汉袭秦制,但也必定针对秦帝国执政之弊,制定相应措施,主要包括:

1.废除了秦朝在法家思想下制定的“严刑峻罚”、 连坐法及夷三族等酷型,提出了“德主刑辅”的主张。即以教化为主,刑罚为辅,达到宽柔相济,严松相当的统治效果。

2.崇尚黄老,实施“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

经济上为民减负:从战时的高税负政策转为实行战后的“与民休息”政策。

经过秦统一六国之战、秦末的长年战乱,再加上秦国大兴土木:开辟驰道、直道,修筑长城,建设阿房宫、骊山秦始皇陵等浩大工程,沉重的徭役使民众苦不堪言,百姓流离失所,国家贫困不堪。而出身平民阶层的刘邦深知百姓生活的艰难,又有秦王朝因暴政而灭亡的前车之鉴,所以他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主要是减轻田租, 恢复在战争中因为饥饿而卖身为奴婢的人的平民身份;对于复员回家的军人,国家也给予免除徭役的奖励;号召为因战乱而逃亡隐居的人回家,恢复他们在原居住地的爵位和田宅;重农抑商,规定商人不能穿丝衣,不能乘车,需要缴纳更多的赋税。

这让汉初社会经济得以较快恢复和发展。至文景时期,出现“文景之治”国库充裕、粮仓堆积如山,达到了强国富兵的目的。

综合上述两种方法论证,秦朝二世而亡的主要原因是:急功近利,民力使用过度,民怨沸腾。

秦帝国建立后修灵渠、征南越、修长城、修驰道、北击匈奴、修边关重镇、修宫殿、修陵墓,百姓死伤众多,民怨沸腾。

秦朝时期,人员平均寿命60岁,18-50岁为可服兵役、服徭役、可征调的成年男丁。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认为秦朝人口总量在两千万上下,此说多为现当代各种版本的中国通史所沿用。我们暂以两千万人口总量计算,秦朝可征调全部成年男性为383万,按照2丁抽一计算,可征调成年男性约为192万。

秦朝南征百越,用兵50万人;蒙恬长城军团拥兵30万人;全国三十六郡每郡5000驻军计算,总计18万人;关中禁军5万人;骊山修陵刑徒70万人。可知可计算人员已达173万,民力使用已达极限。

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只待星星之火,即成燎原之势。

借用《过秦论》中的一个结论:统治人民的方法,就是要专心致力于使他们安定罢了。这样,天下即使出现叛逆的臣子,也必然没有人响应,得不到帮助力量了。

不扰民、不折腾人民,不滥用民力,不透支民力,就算是有火花,也烧不起冲天大火。

责任编辑:zN_2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