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微动态丨只有双方都放下“动画片给小孩子看”的心魔和执念,中国动画才能变好
2023-01-11 15:35:42 来源: 新之AKIRA

今天的风闻置顶《中国奇谭》火爆全网却遭家长炮轰,动画片一定是给孩子看的?


(资料图)

网友们炮轰这个家长的内容可能已经很多了,我来说点不同意见。

我认为这个“家长炮轰《中国奇谭》”的热搜大概率是一条自己射箭自己画靶子的“假新闻”或者是“伪新闻”。

首先,新闻主体就是一张“家长”发言的截图,那么这个家长个人是谁?他/她的这一条言论(如果不被媒体拿出来大肆报道)会产生多大的影响?这样一条言论在所有观众中比例如何,有没有代表性?

再看这个家长的言论,用一个比较“互联网”的形容词来说就是,“颗粒度也太高了”,换句话来说,“炸点”太密集,句句都是冲着年轻人的愤怒点猛攻——开篇就是一句“动画片一般是给小孩子看的吧”,直接把人血压拉高,后面又是什么“孩子看哭了”“想教给孩子什么”“教育意义”

再说得直白一点,这条所谓的新闻,与其说是一个愚昧家长站出来炮轰,更像是一个动漫爱好者(也许同时也是媒体人),或者是动漫从业者“我预判了你的预判”——先自己按照以往的心理阴影和各种被针对的经历,塑造了这样一个“家长”的形象,集各种“罪状”于一身,又借着《中国奇谭》这个目前口碑一致的好的作品,把这个家长形象抛出来给大众猛烈批判一番,借大众舆论之口驳斥“动画片是给小孩子看的”这个观点,顺便给有负责审查的关部门和未来可能举报的家长们打打预防针,防止他们真的跳出来搞事情。

我个人认为,如果站在客观的角度,“动画片是给小孩子看的”这句话,对于双方都是一个害人不浅的“执念”和“心魔”

哪双方呢?

一方是“大人”,具体来说就是一直觉得只有给小孩子看的才是动画片,不了解动漫的大环境、对各种投诉和争议严防死守、并且有独断权力的审查部门;还有就是那些明明是自己教育不好孩子还把责任都推给动漫、游戏、小说以及一切除自己以外的客观原因的家长们。他们的存在成为了几代孩子真正的“童年阴影”,这些“孩子们”如今大部分长大成为了互联网舆论的主要力量,小部分成为了现在这批正当年的动画片作者。

另一方是“孩子”,其实这些孩子并不是真正的孩子,就是我刚才说的那些对“动画片是给小孩子看的”产生心理阴影的“大孩子”——如今的网民群体和动漫制作者。这个“执念”和“心魔”同样在侵蚀着他们,从而从更深的意义上阻碍着中国动画的进步。为什么?因为这些“孩子”一直在用尽所有的力气试图向大人证明“动画片不是给小孩子看的”,这种执念本身成为了一种心魔。

对于网民,他们执着于去解构、恶搞、嘲讽那些真正的给孩子看的动画,比如说《小猪佩奇》《喜羊羊》《熊出没》《天线宝宝》,用这种方式努力把自己和“小孩子”划清界限,证明自己只爱看“给大人看的动画”,只有“给大人看的动画”才是有意义、有水准、有价值的;对于动漫从业者也是一样,他们制作动画的动机、动力和宣传理念也是拼命去显示“我们做的动画片不是给小孩子看的!”

但是这些努力把自己和“给孩子看的动画片”划清界限的人实际上并不算是真正的大人,而更像是介于孩子和大人的“青春期少年”。青春期的少年有什么特点呢?那就是,他们努力去扮演心中的大人,去做出那种他们认为大人才会做的事,并且引以为傲,但其实他们对于成年人的世界认识得是很肤浅、很表面、很想当然的,他们扮演的大人在真正的成年人眼中甚至有点荒唐——比如说女生给字画熊猫一样的眼线,男孩子蹲在街头抽劣质香烟……

所以我们看到中国的青年向动画一直处于一种非常尴尬的局面——做出来的东西大多数不是“成年人”真正爱看的,而更多是青春期中二少年和制作者自己感动的“给大人看的东西”——比如说那种内容撑不起来的宏大世界观、比如说如坠云里高深莫测的古龙风格台词、比如说毫无意义强行露大腿根、抖胸、足控、性爱以及其他“擦边”情节—

这样一来,孩子确实不能看了,或者看不懂了,成年人也觉得这个也没意思,最后观众流失了、关注也流失了、只剩下小圈子的惊艳和自娱自乐,最后一次次“悲情”地质问大众“这部让人惊艳、内涵深刻、堪称国漫希望的作品怎么就票房惨败得不到关注呢”“求求大家都去看XXXX,真的好看呀”。

从这个角度上看《中国奇谭》,反倒是我近几年看来非常少有的摆脱了这种“心魔”和“执念”的动画——你说它不是给小孩子看的吧,其实小孩子虽然品不出里面的深刻含义和细思恐极,但是肯定会喜欢这其中的画风和最浅层的那个故事,即使是《鹅鹅鹅》这样带有恐怖元素的,孩子也会有自己奇特的理解。另一方面,成年人看到了其中真正能够产生共鸣的东西,不是色情擦边球、不是宏达的世界观设定、也不是高深莫测的台词,而是《小妖精的春天里》字字扎心的对于打工人生活的寓言、在平凡中奋斗内心走出“浪浪山”的渴望;是《鹅鹅鹅》里对于欲望和生活的感慨和追忆,是对美术片富有创意表现形式的欣赏。可以说,《中国奇谭》系列的成功,从创作的初心看,就是放下了“大人”“小孩”的争夺和执念,把注意力和追求沉了下去,真正去画想要表达的东西,真正用一个成年人的心态去创作高质量的作品,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在观众群体上做到了最大限度的包容,在舆论口碑上获得了最广泛的成功。

放眼此前无数的成功案例,我想无论是日本的宫崎骏、美国的迪士尼、还是上美影前辈们创作的不朽的《大闹天宫》都是全年龄的伟大作品,是可以让几代人从“孩子”一直看到“大人”的。追逐执念,路越走越窄,放下心魔,路越来越宽。

责任编辑:zN_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