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消息!看图识货,镜面匣子有怎样的不同
2023-01-20 22:39:58 来源: 牛戈

前几天接连发了两篇驳壳枪的小文,讨论了各型大肚匣子和头把、二把、三把盒子,引得很多网友连呼:镜面匣子!镜面匣子!都是镜面匣子。真真让人哭笑不得。

网络上有一个特别普遍又特别顽固的现象,就是相当多数的网民,一看到驳壳枪,甭管啥型号,张口就说是镜面匣子。这当然是错误的。

镜面匣子只是驳壳枪中的一种,而且是比较少见的一种。镜面匣子长这模样:


(资料图片)

这不是毛瑟驳壳枪的最初样式。毛瑟C96手枪——俗称的驳壳枪——于1895年研发成功,1896年定型开始批量生产,最初的批量生产型,是这个模样:

该枪从外观上看,最显著的特色是机锤是海螺型,和后来的不一样,但这不是我想说的重点。本文的重点,是要您注意这机匣的左右两个侧面,注意两个侧面若干几何形状的凹槽。开出这些凹槽有说是为了减重,也有说纯粹就是个装饰,反正甭管什么意图吧,那机匣表面是凹凸不平的。

从1896年到1899年,毛瑟手枪有过多种样式,有各种各样的不同,相同的是机匣两侧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凹凸。

到了1899年,意大利海军向毛瑟厂订购了5000支驳壳枪。这批驳壳枪的样式与前相比,有了较大的不同。

咱还暂且不看机头如何,也不看枪管、节套如何,还重点看机匣的两个侧面。不知是应意大利的要求,还是毛瑟厂出于怎样的想法,这枪的机匣表面,不再有凹槽,也没有铭文,也没有商标,光光的就是一整块平面。

枪的左侧是如此,再看右侧

也是光光的一块平面,凹槽、铭文、商标,也是什么都没有。

不仅什么也没有,机匣两侧还打磨得十分光滑平整,在某种条件下,能发出镜子一般的反光。前边第一图已经表明了这一特征,再看一个近景:

换个角度,看另一面:

就因为机匣两侧光光的平平的啥都没有,这枪在国外,就有了Mauser C96 Flatside或者плоская сторона等形象的雅号。

该枪来到中国后,特别擅长起外号的国人根据这枪光亮平整有如镜子一般的侧面,便取了一个比外国人更加形象的外号——镜面匣子,或大镜面。

这里有个问题,不是给意大利海军定制的吗,怎么会来到中国呢?原来,毛瑟厂在完成了意大利5000支合同的生产后,没有立即下马,而是又继续生产了一批,作为商品销售。这批商业型号出品不多,大约2万支左右,几乎全部卖到了中国。

除了机匣表面与众不同,该镜面驳壳枪和以前各型驳壳枪相比,诸元参数没啥不一样,也是7.63毫米的口径,也是10发装的固定弹仓,也是140毫米的枪管,也是半自动的发射方式。当然了,机锤的样式、表尺分划、板机结构等也还是有些区别,但这跟枪的性能都没多大关系。

​镜面匣子的生产没能持续多久,到了1902年(或1904年,下同)就已经停产,毛瑟手枪又有了新的型号。后来又不断有更多的型号陆续问世,演成毛瑟手枪家族异彩纷呈的景象。重点来了,即毛瑟手枪的所有其他各型,包括1899年之前生产的,也包括1902年以后生产的,机匣两侧都有凹槽,后来又增加了铭文和商标,如图:

上图中的六支驳壳枪是在镜面匣子之前和之后出品的不同型号,可见机匣外都有凹槽,多数还有铭文和商标,都不像1899年式那样光滑平整啥都没有。

这意味着啥呢?这意味着只有1899~1902年生产的那2.5万支的驳壳枪,没有凹槽,没有铭文,没有商标,才可以称作大镜面。毛瑟厂在这之前和在这之后生产的其他型号的驳壳枪,都不是大镜面。

西班牙仿制的毛瑟驳壳枪(或者不能称作仿制,因为其只是外观与毛瑟相似,内部构造并不相同),其型号特别多,比德国造还多,但西班牙驳壳枪的生产简单粗暴,机匣外部往往有暴露的销钉,没有销钉也有凹槽,从没有镜面匣子的生产纪录。

德国以外,倒是中国有过镜面匣子的出品。

旧中国有一个很有成就的名字不叫兵工厂的兵工厂,天津大沽造船所,曾经出品很多的轻武器,其中就包括仿制的镜面匣子。请看图:

这是流失到国外某拍卖公司的天津大沽造镜面匣子。机匣两侧面无凹凸,无铭文,无商标。口径7.63毫米,枪管长140毫米。从图片看,品相还不错。

大沽造船所除了仿制140毫米枪管的十响镜面匣子,还生产99毫米的短枪管镜面匣子。如图:

和1920版警用型驳壳枪一样,大沽仿制的短枪管镜面匣子也采用小握把,麻雀头机锤,枪管前端也有头箍。短枪管的镜面匣子比标准枪管(140毫米)的镜面匣子更少见。

优秀长篇小说《烈火金钢》第九回《用乔装齐英施巧计 陷迷阵老转说真情》中,县委委员齐英使用一支小镜面盒子炮,曾因走火差点把解老转打死。这小镜面,或许就是大沽仿造的短枪管镜面匣子。

这是天津造短枪管镜面匣子的局部,看品相也还不错。

有的网友可能会说了:你凭什么说这是大沽造而不是德国造呢?

大沽仿制的镜面匣子,与德国原版相比,外观略有不同,其主要的区别,在枪机导轨(也许这不叫导轨,姑且这么叫)的长短上。

德国造镜面匣子,枪机导轨略短,其末端和枪尾尚有一指大小的短距离。大沽造镜面匣子的导轨是全长形,末端与枪尾几乎平齐。

因为大镜面独特的外观,也因为它的稀有,这枪来到中国后,很是受到带枪人的青睐。抗联彭施鲁将军在回忆录中记述东北绿林武装时,曾经说到:“盒子枪品种较多,比较稀有的品种‘旁开门’和‘大镜面’,他们常常要花高价收买,并且很愿意在别人面前显示自己的枪。”

上图是杨靖宇将军牺牲后,敌伪展示的将军身上的遗物,其中那把匣子枪,隐约从枪机导轨的形状上看,那就是德国造的大镜面。

据杨靖宇的警卫员黄生发回忆,将军有七支手枪,包括三把匣子,四把撸子。其中四支手枪由警卫员携带,而“金鸡满槽十响大镜面匣子、马牌撸子、小五封子”,自己佩戴,形影不离。这三支枪,都在上图中。将军牺牲前与敌对射,使用的也就是这支大镜面匣子。

抗战时曾任河北广宗县县长兼游击大队大队长的孙云英回忆,1942年5月底,冀南四地委书记郭森同志带领武工队来到广宗,“我见到郭森同志手中拿着三把驳壳枪,他带的两个警卫员,一个拿着大镜面驳壳枪,一个拿着旁开门驳壳枪,我心里说:‘好得劲的家伙!’”和彭施鲁将军说的一样,大镜面在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在驳壳枪大家族中,占有很高的地位。

上图是吕正操将军用过的大镜面匣子。这也是一支原装的德国造。这是吕将军的心爱之物,从任冀中军区司令员时就形影不离,一直到解放后的1959年,才响应号召把它献给了军事博物馆。

欣赏几支另类的镜面匣子:

1.固定后瞄具的镜面匣子

毛瑟早期的驳壳枪中,有这么一款:

该枪大环机锤,塑胶握把,固定后瞄具,短枪管,六发弹仓。不过这都不是重点,重点是该枪的侧面,请注意看,无凹凸,无铭文,这也是一支镜面匣子。

再看左侧面:

同样也是光光的啥都没有。

再看一支:

这支六响驳壳枪,与上一款只是握把的不同,其他都一样,也是镜面匣子的一种。

这几款六响镜面匣子,或许是小说《烈火金钢》中描述的小镜面盒子炮的另一种可能的型号,不过可能性不大。六响驳壳枪产量极微,即使能够进入到中国来,也是凤毛麟角。

固定后瞄具的镜面匣子,也有十响的,这里略去不表。

2.胶把镜面匣子

毛瑟厂在履行完意大利海军那5000支大镜面的合同之后,在接下来的商业生产中,有一胶把的版本,如图:

常见的驳壳枪,握把都用硬木制成,但这款镜面驳壳枪的握把是用聚合物压制的。但也仅此而已,除了握把不一样,其他与原版的镜面匣子也没什么不同。

用今天的眼光看,这聚合物握把,也并不比硬木握把更好,但一百多年前人们的欣赏标准不一样。物以稀为贵,本来镜面匣子就少见,镜面匣子中的胶把匣子就更罕见,所以,那年头谁若有一支胶把的镜面匣子,那是相当的牛逼。

3.二十响固定弹仓的半自动镜面匣子

如图:

这是一支二十响固定弹仓的镜面匣子,也是毛瑟早期的试验型号,未能大批量生产。而且从其海螺型机锤看,该枪应该是比十响大镜面更早的出品。

注意:这枪是半自动的。有些文艺作品中描写的二十响大镜面如何如何连发,是错误的。镜面匣子甭管是十响的,还是二十响的,都是半自动,没有能打连发的。

据蒋介石黄埔军校时的卫队长宓熙回忆,1925年,他使用的就是一支二十响的驳壳枪。1925年的时候,德国最早的快慢机M1932还没有问世,西班牙则还没有启动驳壳枪的生产,宓熙使用的二十响,只能是早期固定弹仓的半自动毛瑟手枪,不知他用的是不是这款二十响的大镜面。4.卡宾型镜面匣子看图:

卡宾型驳壳枪在毛瑟手枪的初期就有,但镜面卡宾型很少见。当然,任何时期的的卡宾型驳壳枪也不多见。

来个近景:

从该枪采用的麻雀头机锤的情况看,这枪让人怀疑是战后那些驳壳枪发烧友魔改的。不对。经查,这枪就是当年生产的,但的确是晚于那2.5万1899年式之后,是1907年少量出品的。

镜面或不镜面的卡宾型驳壳枪传入中国的很少,中国北方流行的卡宾型驳壳枪,冀中称马匣子,冀东称马大肚子,主要是天津大沽的出品。

我是特别关注影视中的驳壳枪的,可几十年来却从没有在电影电视剧中看到过镜面匣子。想想这也正常,总共就只有2.5万支,又早在1902年就已经停产,历经从未间断的半个世纪的战火,到了和平年代,还能有几支可以供你拿来拍戏呀。

关键词: 毛瑟手枪
责任编辑:zN_2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