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夏历正月初一过的这个年,若以国名,准确说,只能称作中国年!
易宏
【资料图】
咱们在几天前的正月初一过的这个年,是啥年?
这,在吾族古人那里,根本不成其为问题。
吾族古人自己过自己的年,周边邻人也跟着咱过年,大家一起,敬天道,顺天时,法自然,完全不必在意那是啥年。
可是,近日(或当说近年每到这个时节),咱们这个过了几千年的年,在国内外被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参见附录一)
实际上,这些议论,只是在时至近代,西方列强到来,用坚船利炮带来他们宗教及其思想体现的历法之后,才出现的。
原本自有的上帝、圣诞……等等,因自家不重视而被人借壳上市了。
原本自有的天道观、天时观……动摇不稳了。
原本内阳外阴、阴阳和合的无所谓名称的自有传统历法,竟然被本属民国自贬之词的所谓“农历”套牢了,且在许多人那里甚至损阳纯阴而不中了。
祖传年首元旦特称被拱手出让,冠于外来洋历年首,而自家传统新年日却被另造了一个实可泛指春天节日的新词重新命名了……
此类现象的出现,固然有外来影响,但恐怕更多是由于太多族人不理解根植于华夏天道信仰、蕴含讲究阴阳中和的自有传统历法的意义了吧。
历法中的年和日,来源于日地关系,只能是阳历概念。
历月,其本源的朔望月,由来于月地关系,其本身无所谓年,这是纯粹阴历固有的局限。
如果存在仅由月地关系形成的历法的话,那是根本没有年的概念的。
因此,坦率讲,我未曾见闻过纯粹阴历,自然也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是否存在没有年的概念的纯粹阴历。
或许有人说伊斯兰历就是纯粹阴历,但它那12个朔望月的年是从哪里来的呢?难道那不就是约等于12个朔望月长的太阳年的近似值吗?实际上,伊斯兰历虽然没闰月调节,以致其“新年”在整个太阳回归年中漂移不定,但也不是和阳历完全无关,特别是其年长和太阳年的长度是近似而稳定的。
准确说,此类近似阴历年,实际上也只不过是在用朔望月纪月的同时把月相当作历日计数器纪日的近似阳历年。
因此,说伊斯兰历是阴历,也只不过是并不精准的方便之说。
不断改进并行用至今的中国传统历法夏历(虽曾借助西方传教士的算力,但并不影响其作为华夏传统历法的基本属性),是以中国独有的纯粹阳历二十四节气为骨架定岁序月,辅以朔望月阴历纪月和月相纪日,体现阴阳合和思想的阴阳复合历。
夏历之阳历岁首为冬至,并以冬至所在朔望月为子月(子为十二地支之首),并对应其阴历十一月,阴历正月也自然就是寅月,即所谓“建寅”。如此,夏历由阳历冬至确定阴历月序,也就是由阳历确定“阴历”新年。
也由此可知,夏历年长,不是固定为12或13个朔望月而放任新年日在阳历回归年全年之中漂移不定,而是通过同阳历二十四节气高度绑定的闰月规则,保障新年正月初一元旦大致在以阳历立春为中心的前大寒和后雨水两个节气之间,其漂移幅度被限定在大致在一个月之内。这样以朔望月纪的正月初一,便于记忆,实为吾族民历新年。
若非同样的历月起止设定和闰月安置规则,即便同为阴阳合历,恐怕也未必能够保证新年同月。
再者,中国古代皇帝在冬至日到天坛祭祀昊天上帝,道教以冬至日为其最高神三清之首元始天尊圣诞日。冬至,实为中国传统天文历和教历新年,故有冬至大如年或大过年之说。
另一方面,就朔望月来说,虽然在世界各地都被采用过,但各自的月历起止计算点或其他标定点不尽相同。两河流域多以新月初现为月首。而吾族主要传统历法虽然可能也曾以新月初现为月首,但逐渐稳定到以朔日为月首,特别是在唐初采用定朔法之后就很稳定了。朔日虽不见月,但可据只发生在朔日的日食校验并推算,这是吾族古代天文历法发达的重要例证。这两种不同的月首定义的历日(序数)会存在一两日的差异。还有,我国曾经采用的和伊斯兰历依然采用的平朔法,以及我国藏历朔望月历月采用的将十五日固定在望日(月圆日)的定望法,也不能保证初一为真正朔日(与之相对,定朔法不保证十五为月圆望日)。
也就是说,即便同为以朔望月纪月并以月相纪日的历法,也不能保证只有一个月相的实际日子会在不同历法中有相同历日序数。
这样的朔望月历日,虽然被同阳历二十四节气和关联置闰规则绑定,而限定了其在阳历中的漂移幅度,不致影响日常生活,但也因其相对阳历节气的摆幅过大而没有指导农业生产的价值。实际上,把夏历整体或其中阴历称作农历,都不过是民国时期出现的自贬之词,恐系文化垃圾遗存,似可休矣。(参见附录二)
夏历岁首冬至、月首朔日、日首子时,皆为至暗日时,虽说有天象依据,但重在人为选定,当为中国传统天道信仰和哲学思想的一种体现。
因此,在夏历正月初一过的这个年,若以国名,准确说,只能称作中国年,不容置疑!
人类文明萌芽于远古祖先时空意识之鸿蒙初开。一个民族原生历法的有无,是该民族是否自识天时、自开文明的重要标志。
吾华历法萌芽于远古观象授时,不断进化,行用至今,为人类所罕见。
夏历外传,是借用者的幸运,也是吾华之荣耀。
借用者不愿称之以原创国名或族名,有其自尊之虑,可以理解。但若他们不知或故意遮掩其后的科学与文化背景,大概也就是自惑惑人乃至自欺欺人。
称夏历新年为阴历新年,是知识性或科学性错误。称夏历为农历,是文化自卑,也是知识或科学性错误(参见《辞海》相关词条和本文附录二)。农(历)和lunar之类对译,更是此类错误的跨国界、跨文化蔓延。
这些议论,不论人家是自惑惑人还是自欺欺人,咱们华夏子孙,要能说得清,道得明,这才是最最重要的。
既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当乐见吾族历法和天时节令文化被借鉴、被拓展,当为之庆欢。
不论无形的文化还是有形的器物,若只是自用,有名无名或一律冠以本国本族之名,皆无碍。但若考虑他用,或当有一个不致他者感到失尊或不快的名称。
就为周边长期借用的中国传统历法来说,特别是在与之共生的中国传统节日及相关文化走向更广阔天地的当今世界,似当有与全球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相适应的名号。
具体点说,可首选古有并沿用至今而只是有些被淡忘的夏历。但是,夏也有夏朝、华夏、中华之意,能否行得通,不好说。但不论怎样,至少该在国内为夏历正名,去除“农历”及其同类的自贬之称。(参见《辞海》相关词条和本文附录二)
也可称道历。这个道历的道,不论是仅就道教来说,还是就更广泛的人类共有的天道信仰来说,都是文化意义的,都比儒略历和格里历之类名称更具普世意义。
还可称汉历。这个汉,当作汉朝之汉的取意来源天汉银河解,其普世意义,毋庸置疑。(华夏文明史上之所以有汉朝,据《汉书·萧何传》记载,是缘于萧何以“天汉”“其称甚美”为说,成功劝动刘邦就封汉中。于是,可以认为由此而来的汉族、汉语等名称,也都源自天汉星河,实为天道信仰之自然呈现,并无天然排他的宗法血统意味。地殊天同,以汉原本天汉释汉,当更有利于民族团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莫要忘,吾汉本天汉,其称甚美!)
总之,处在全球化时代,几乎任何产出都不能仅仅为自用,历法和节日文化也不例外。传统的,亦当顺天时做与时俱进的发展。
抛砖引玉,仅供参考。
如此等等,欢迎共论。直面问题,利己和人。
夏历癸卯年正月初六日/西历2023年1月27日
【附录一】
夏历癸卯新年前后所见有关中国新年的议论文链接选录
1) 下午察:Chinese还是Lunar?农历新年英译掀口水战 | 联合早报网 (zaobao.com)
2) 说Chinese或Lunar都被骂 明星们陷“新年贺词”之争 | 联合早报网 (zaobao.com)
3) 上观:“中国新年”还是“农历新年”?春节到底该怎么翻译? (shobserver.com)
4) 天眼新闻:中国春节何以走向世界 (baidu.com)
5) 国际在线:“中国年”的世界印象 (baidu.com)
6) 英语主播皮卡丘:春节究竟是Chinese New Year还是Lunar New Year? - 知乎 (zhihu.com)
7) 每日经济新闻:″庆祝韩国新年″?大英博物馆删帖!C罗庆祝“中国新年”,有人不满意了 (qq.com)
8) 环球时报:C罗准点喜贺“中国新年”,韩媒急了 (qq.com)
9) 环球时报:除了找茬C罗庆祝中国新年,他们还...... (qq.com)
10) 北美留学生观察:过个中国年,韩国人不爽,越南人也翻脸了? (qq.com)
11) 美第奇效应:阴谋与矮化:中国新年还是阴历新年?Chinese new year or lunar new year? (qq.com)
12) 北京晚报:@外国朋友:称春节“Lunar New Year”不确切!正确英文译法—— (qq.com)
13) 西藏共青团:中国春节!HAPPY CHINESE NEW YEAR! (qq.com)
14) 韩女团成员因说“中国新年”被韩网民骂到道歉,各国网友:没错为什么道歉 (guancha.cn)
15) 大英博物馆发“庆祝韩国新年”,被痛批“不懂历史”后删帖 (guancha.cn)
16) 薛凯桓:在白俄罗斯过“越南春节”,被俄罗斯朋友说哭了…… (guancha.cn)
17) "中国新年",简单的词汇却让越南人愤怒_风闻 (guancha.cn)
18) 外网讨论:春节被称为中国新年,越南人会觉得被冒犯吗?_风闻 (guancha.cn)
19) 为什么在越南人面前提“中国新年”,他们会非常生气?_风闻 (guancha.cn)
20) 英国朋友谈“韩国新年”_风闻 (guancha.cn)
21) 大英博物馆“庆祝韩国新年”风波最新:已删帖!_风闻 (guancha.cn)
【附录二】
每逢佳节多历论阴阳错乱是常情
“农历”之名恐系自贬或为民国垃圾似可休
易宏
“农历”一词,常被用来指称中国传统的夏历。收词止于鸦片战争(西历1840年)的《辞源》(1998版),有“夏曆”(夏历)词条,但未见“农历”(或農曆)词条。据此,可以大致确定,“农历”之名,或“农历”之说,不是自古就有的。那么,它究竟从哪来?是谁出于何种用意发明了这一说法?
对此,我从二十多年前开始注意,但在颇觉费解且尽量不用“农历”一词的同时,除了大致判定该说始于民国时期之外(有《农历通书》始见于民国时期),至今没找到确切答案。
异常平静的这个年节,不免让人多一点思考。时在年关,思历想年,更是自然。
用“农历”指称夏历的著作权人是谁?对这一问题,在没找到确凿证据之前,虽然不好随便猜测臆断,但或可望文生义地猜想一下它的大概意思。
于是,我们可以设想,“农历”的意涵,也许是用于农业生产的历法,或者是农业文明时代的历法?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的夏历,兼顾月相周期和四季变化,是太阴历(简称阴历)和太阳历(简称阳历)复合历(lunisolar calendar),也是族人所重阴阳和合传统在历法上的反映。这一历法,据传始于夏代,故称夏历,经不断改进,沿用至今。虽然历代修订版有其特称,但人们还是愿意以其初称作为通称。在改进过程中,虽然曾借助西方传教士的算力,但并不影响其作为华夏传统历法的基本属性。
夏历中的二十四节部分,是把黄道(太阳在恒星间的周年视运动轨道,实为地绕日公转轨道平面与天球相交之大圆)24等分确定的,初为时间等分(平气),后为角度等分(定气),反映日地关系,是阳历。古人大概先确定春秋二分和冬夏二至,然后逐步细化为二十四节气。中国传统农业耕种收藏时节的确定,主要以此为据。
二十四节气与月相无关,而且没有月份概念,堪称纯粹阳历。
从某个冬至(或立春、春分等其他节气之类),到下一个冬至(或对应的其他起止点)之间,就是一年。这样,依据太阳的视运动,从某节气开始起算,直至太阳再回到该节气(点)为止,如此算出的一年,被称作回归年。(太)阳历年,通常指回归年。
现在通常所称阳历或“公历”,源自古埃及,在西方经罗马皇帝儒略·凯撒和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相继采纳学者的改造成果颁行而来,是一种西式阳历,也可称洋历。它之所以同二十四节气具有很好对应关系,正是由于它们都是阳历。不过,这西式阳历虽和月相无关,但却有月份之名。于是,实为纯粹阳历的西式阳历儒略历或格里历,它作为阳历的纯粹度,因其月份之名而略逊于二十四节气。
夏历的月历,是以从朔日(日月同经度,不见月。如果此时日月同纬度便发生日食)开始,经历望日(日月经度差180°,月圆。如果此时日月同纬度便发生月食),再到下一个朔日前日,这样一个月相周期为一个朔望月(实为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周),约29.53日(取整小月29日,大月30日),反映月(太阴)地关系,是阴历。由于月相每天变化,阴历纪日便于大众记忆,不需特别注意冷暖寒暑的民俗活动多按阴历安排。(夏历纪月初用平朔法,不能保证初一在朔日。初唐改用定朔法,初一固定在朔日)
再者,年或岁,是由日地关系确定的,是一个阳历概念。由地球绕太阳公转而形成的回归年约365.24天(取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其间大约包含12.4个朔望月。为了不把一个完整的朔望月周期分成两个片段,历月只能是整数。于是,以朔望月纪的阴历年,为了和回归年大致同步,只能用平年12个月和闰年13个月的方式调节。也就是说,夏历中的阴历也并非纯粹阴历。比如夏历之阴历月的月序,首先是以阳历冬至所在月为十一月(子月,实为天文历岁首),然后再确定其他月的月序。如果某年冬至到次年冬至之间,除去各自冬至所在的月以外有12个整朔望月,那么就以这12个整月中第一个没有中气的月,作为上一个月的闰月,称作“闰某月”。如此确定的朔望月一月一日,才是夏历新年阴历正月初一春节(朔日,世上阴历多种,不同阴历的月首日不一定都在朔日,故此处限定夏历之阴历)。这一定义,看似复杂,但比之基督教复活节的定义,不算啥。
而且,不仅正月,夏历之阴历的每个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包含着阳历二十四节气的一个特定中气(以中气定月,大概也是族人尚中传统文化的体现),亦即夏历之阴历月和阳历气的对应关系是基本固定的,比如夏历之阴历正月,大多数情况下会包含阳历二十四节气的雨水(中气)。也就是说,夏之阴历月,是被阳历二十四节气绑定的,而不是独立的纯粹阴历。因此,把中国夏历正月初一新年笼统称作阴历新年,是不恰当的。可以说,这一节日,的确应该称作中国新年,外国如果忌讳国名,也可称作夏历新年。再者,关于春节,考虑到把春季任何一天定义为春节皆有其合理性,不排除存在以其他日子为春节的可能,因此,在对外称夏历新年为春节时,为避免误解,可加限定称作夏历春节或中国春节。
实际上,任何一个有年的概念的历法,都存在阳历因素或成分。即便是不设闰月,固定以12个朔望月为1年的伊斯兰历(在汉语中也称回历)。其1年月数12,用平朔法纪月,奇数月30天,偶数月29天,全年354天,这样一个设定,显然,还是意识到回归年的存在来确定的。也就是说,在地球人类社会中,纯粹的阴历,也是几乎不存在的。
于是,如果从用于农业生产的历法这个意义来理解“农历”,由上可知,鉴于影响地球上寒来暑往的是日地关系,也就是说能用于安排农业耕种收藏的是阳历。那么,在夏历中,只有其所含阳历二十四节气,才符合这个意义的“农历”。
而且,在这个意义上,对于网传“公历”是否农历之问,可以明确回答:“公历”是农历。
在夏历中,以朔望月纪的阴历年和阳历回归年大致同步,但由于闰月影响,阴历月日在阳历节气中的摆动幅度长达两个节气(约30天)。比如,夏历新年正月初一的对应阳历日,西历1966年在1月21日,是大寒次日;西历1985年在2月20日,是雨水次日。显然,阴历不适合用于对冷暖寒暑时节敏感的农业生产。无疑,所谓“农历”某月说,是不科学的。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历法这个意义的“农历”,指称夏历,是片面而不科学且易生误会的。
至于从农业文明时代的历法的意义上理解“农历”,这里的农业文明时代,如果只是指历法的制定时代,夏历自然符合,儒略历、格里历(“公历”)、犹太历、伊斯兰历,等等,大概多数历法都不例外。这样的“农历”大量存在,决不限定于夏历或其他某特定历法。
如果这个农业文明时代是指历法的适用时期,那么,夏历是不受此限定的。夏历所包含的二十四节气,是科学发现和发明,其方便人们安排生产生活的价值是永恒的。朔望月,是众所周知的自然现象,海洋潮汐、女士的“大姨妈”,等等,都是以此为期而到访的,更无任何时代局限。沿海与海上作业、专业研究、科普活动以及民俗与日常生活观星,相关安排需要参照阴历,是常识,也是科学。若不考虑月光影响,非愚蠢,即无知。总之,基于月相或受月相影响的一切活动,脱离朔望月,都会大损其意,甚至造成损失或伤害。
如上所述,夏历的阴历、阳历各方面都不受时代局限。因此,以适用于农业文明时代这个意义的“农历”指称夏历,是荒谬的。若是族人无意或因历史原因被迫无奈之称(国民政府曾强推“公历”,禁过夏历新年,禁私印私售传统历书,有官方告文称夏历为“旧历”乃至“废历”),现在应该抛弃。若是他者或某些族人的贬损之称,应该坚决反对和肃清。
又,在日语里,用“中国暦”(读作ちゅうごくれき)指称中国自古以来的历法,不见所谓“农历”说。日本自己,虽然放弃了源自中国的阴阳合历改用格里历,但还是保留了天皇年号纪年。
在英语中,指称中国传统历法,不明确阴阳历时称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alendar,明确阴历时称the lunar calendar(如前所述此称不恰当),均不见“农历”说。
还有以色列国及其海外犹太人,仍然沿用着酷似夏历的犹太阴阳合历。而且,依他们创世纪年,于格里历2019年9月30日,进入5780年。显然,坚守自历,不致落后!
由此可见,用“农历”指称夏历,似乎不仅不像是来自外人的贬损,反倒更像是出自某些缺少文化自信的族人之自贬。不可不察也。
实际上,《辞海》(1999版)“农历(曆)” 辞条的释文是:
指中国现行的夏历。属阴阳历。以其与农业生产有关而得名。其实,与农业生产有关的只是夏历中的二十四节气,而节气是以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的,属于阳历部分,与月相盈亏的阴历部分并无直接联系。况且这种历法并不仅仅服务于农业。故将中国传统历法的阴阳历称为“农历”具有片面性。
同版《辞海》“夏历(曆)”辞条释文是:
❶中国古六历之一。特点之一是以建寅(参见“三正”)之月为正月。❷辛亥革命后,一般将中国历代颁行的阴阳历称为“夏历”。也以建寅之月为正月,故名。建国后中国采用“公历”纪元,同时使用“夏历”。这种历法现今也有人称之为“农历”,但不尽确当。
显然,国内权威辞书《辞海》至少在“农历”和“夏历”两个词条的释文中,明确指出了以“农历”称“夏历”的不恰当性。
总之,“农历”这一名词的出现,以及用它指称夏历,给人们对日常所用历法的理解,除了造成认知障碍、逻辑混乱以及判断或表达错误之外,没有任何好处。虽然还不能确定用“农历”指称夏历的源头,但可初步判定,“农历”一词,或以偏概全、扰乱阴阳用“阴历”指称本为阴阳合历的夏历,以及“旧历”、“古历”乃至“废历”等说法,并非古来传统文化,大概都只是民国时期产生的文化垃圾。
简言之,不论由来如何,“农历”、“旧历”等名说,似可休矣。
夏历庚子年正月初五/西历2020年1月29日(文中时间基准)初稿
夏历癸卯年正月初六日/西历2023年1月27日修订改题稿
-
【环球财经】伦敦股市25日下跌 消费股领跌英国伦敦股市《金融时报》100种股票平均价格指数25日报收于7744 87点,下跌0 16%;法国巴黎CAC40指数报收于7043 88点,下...
-
天天快看点丨【环球财经】科技板块承压 纽约股市三大股指25日涨跌不一截至当天收盘,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收于33743 84点,涨幅为0 03%;标准普尔500种股票指数收于4016 22点,跌幅为0 02%;纳...
-
去年12月中国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新增备案规模711.93亿元具体来看,2022年12月债权类产品新增备案规模521 88亿元,未来经营性收入类产品新增备案规模39 99亿元,REITs类产品新增备...
-
【天天速看料】【环球财经】东京两大股指小幅上涨至收盘时,日经股指上涨95 82点,收于27395 01点;东证股指上涨7 77点,收于1980 69点,上升到2022年12月1日以来的最高水平。
-
截至去年末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达20.03万亿元截至2022年12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3667家,管理基金数量超14 5万只,管理基金规模20 03万亿元。该规模较上月增加220 ...
-
【环球财经】伦敦股市25日下跌 消费股领跌
2023-01-26 11:22:19
-
天天快看点丨【环球财经】科技板块承压 纽约股市三大股指25日涨跌不一
2023-01-26 11:41:35
-
去年12月中国企业资产证券化产品新增备案规模711.93亿元
2023-01-26 11:21:08
-
【天天速看料】【环球财经】东京两大股指小幅上涨
2023-01-25 15:26:22
-
截至去年末私募基金管理规模达20.03万亿元
2023-01-25 13:4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