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潮声丨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专家?
2023-01-30 15:41:51 来源: 哲就

来源:微博@之江潮

专家,最近似乎特别不受人待见。提起有的专家,很多人戏称其为“砖家”,讽刺其脱离实际、信口开河,只知道搬运各种自身也不甚理解的知识、观点“贩卖”给大众。 

“缩短义务教育时间,鼓励多生娃”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对50万以上存款征收利息税刺激消费”

“对少生甚至不生的年轻人,要辅以相应的惩罚”

“刚毕业的年轻人,要在公司附近租房,减少通勤时间”……

雷言雷语下,专家的权威性,老百姓对其的信任感一落千丈,有的网民一看到“专家建议”扭头就跑、甚至反着看,有的网民开始“建议专家不要建议”。

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让专家,成了人们避而远之的“砖家”?

要弄明白出现上述尴尬局面的底层逻辑,首先,我们要搞清楚,什么是专家?

“专”,指的是在某个特定领域,有某方面研究特长的专业人士;“家”,则是指具有独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理论体系的行家里手。更深刻、更全面,更具有预见性,是区分专家和普通人的基本界限。

有人明明是商界大佬,在人口领域有一定研究,却自称是人口学家;有人明明是房企老板,在利益当前、镜头面前却成了经济学家;有人明明是管理学教授,在流量话题风口却挣脱束缚、横跨专业,摇身一变成了社会学家。

“一旦超过其研究边界,他其实未必是专业人士,甚至比普通人的认知还要差。越界后,依然指点江山,就有可能造成偏差、乃至误人子弟。”浙江工业大学吴伟强教授告诉笔者。

一个时期以来,部分专家之所以让人贻笑大方,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家,充其量只能算是略有研究,打着“专家”旗号、自吹自擂的半吊子。

中国出生人口下降趋势现实原因很多,却声称要让不生娃的年轻夫妇交“不生”税,还提出缩短小孩义务教育时间,能够减轻父母带娃压力;明明有的老百姓是买不起房,有的年轻人租不起房,还冠冕堂皇为了中国经济走出泥潭、恢复发展,建议老百姓拿出三分之一存款买房,年轻人在公司附近租房…… 

无研究不发言,不思考无价值。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世界上不存在所谓全知全能的神。专家应该潜心研究,不做朝令夕改的墙头草,而要做“术业有专攻”的神射手,以及“惟手熟尔”的卖油翁。

丧失了专业性、客观性和中立性的专家和伪专家们遭遇信任危机,是必然结果。

除了那些假“专家“之名实为伪专家的人之外,我们再来分析为什么有些真正的专家也不愿意好好说话呢?仔细盘点这两年媒体报道的专家们,不外乎大学教授、商界大佬、政府官员。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多是知识阶层、高智商群体的代表,屡屡发表雷人言论到底图啥,动机是什么?笔者认为,应当从内、外两方面去剖析。

内因是关键。细心的人会发现,这些所谓专家提出的建议,大多存在于社会科学领域,鲜有自然科学范畴,为什么?很大程度上,因为在物理、生化等领域发表惊人言论,普通老百姓听不懂,自然没有话语市场,得不到关注。社科领域的有些话题贴近现实,老百姓能够感同身受。在此领域发表一些出格、反常的话语,能够迅速破译流量密码,以最快速度冲上热搜,成为社会热点,专家自然而然成了“网红”。

在有的地方,当了“网红”好处多多。有的学者凭借名声拿到了大课题项目,职称、奖金随之而来;有的经商者无形之中为自家企业做了一波品牌营销……

当然,成为“网红”也是有代价的,处理不好将遭到流量反噬。互联网是有记忆的。之前说“新冠后遗症覆盖范围广,症状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更长,之后又说“目前无证据表明新冠有后遗症”。放开前,“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病死率是流感的7到8倍”;放开后,“病毒越变越温柔”。然而我们等来的却是刀片嗓、水泥鼻、咳出肺……前后说法不一致,大相径庭、啼笑皆非,专家似乎变异的速度要超过病毒,久而久之,破窗效应将会降临,人们不再愿意相信专家。 

外因是推手。在一定程度上,专家代表了这个社会的精英群体,难道他们会傻到这份上,不掂量清楚影响,就胡言乱语?人有脸、树有皮,专家们也是要面子的,谁愿意自己在众人面前出洋相?

那么,为什么这些人冒着被骂的风险,还要哗众取宠、混淆视听?在不同场合、不同利益需求下,说不同的话,做不同的事。你要我说什么,我就按你的要求去说。不可否认,部分专家并不代表他自己,而是代表了一定的利益团体的目的和诉求。

当然,当前专家形象的每况愈下,还离不开一些推波助澜、断章取义的媒体,特别是部分头顶“热搜KPI”考核指标的自媒体和社交平台。

既然如此,专家是不是该退场了?

显然不是,“建议专家不要建议”本身也不是个好建议。受过严格学术训练的专家学者,具备专业而广博的知识、拥有丰富的信息来源与人脉,他们的观点和建议是科学决策不可或缺的参考和智囊。善用“专家观点”、善听“专家建议”,是科学决策的前提,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要警惕社会出现的反智主义,避免从一种极端滑向另一种极端。 

那么,我们到底需要怎么样的专家?又或者换一种说法,专家怎么做,才能被我们需要?

笔者认为,这是一个系统问题、综合工程,不能把所有压力都压给专家,需要整个社会协同解决。

专家作为社会的脊梁,首先要坚持“知识中性”主义。不可否认,科学无边界,科学家有。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专家可以用立场代替思辨,而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合理”的逻辑,然后再简洁、清晰、明了地表达立场。

其次,专家要有边界感、分寸感,不要评价自己不懂的领域,不要发表自己没底的言论。

最后,专家应当讲人话,为老百姓说话,不要讲鬼话。很多专家之所以会被老百姓批评,就是因为不食人间烟火,不断地在讲鬼话。什么是鬼话?第一种是让人听不懂的话,第二种是违背常识的话,第三种则是违背文明趋势的话。

有关政府部门要实事求是,公开透明。在面对某些突发公共事件时,专家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部门的代言人、传声筒。绝不能为了某种管理需求,低估老百姓的智商,忽视老百姓的诉求,动用公权力去诱导相关专家,讲一些违背常理和常识的话。久而久之,就会掉入塔西佗陷阱,政府的公信力也将遭到损害。

网络自媒体更不能唯流量至上,唯KPI至上,看到“疯言疯语”,就蜂拥而上,推上榜单,后果必然是引发老百姓和专家群体的对立、割裂。对那些故意制造网络骂战的不良媒体和平台,国家相关部门要毫不客气,迅速整治。媒体始终要保持一种建设性的态度,多发布一些理性客观的专家建议,引导公众开展良性的互动和讨论。

公众也不需“神化”专家,认为专家说的就是金科玉律、宇宙公理。人类是渺小的,科学是有边界的。“现实情况是,在遇到公共突发性事件时,老百姓们往往期待专家给出一个斩钉截铁、百分百正确的答案,在很多情境下,这违背了科学判断不过是概率论的基本事实。”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副院长赵瑜告诉笔者。

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专家?写到这儿,答案似乎已经不言而喻。“侠之大者,心系家国”是金庸先生武侠小说中侠客的最高境界。与江湖大侠相仿,我们同样需要说实话、道实情,胸怀家国又理性谦逊的专家之大者。

责任编辑:zN_3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