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每日速读!苏俄先败后胜!签订割地赔款的布列斯特和约,但最后仍然成功翻盘| 史上今日
2023-03-03 16:48:20 来源: 五雷军事

德国百万大军白费功夫

105年前的今天,著名的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签订,可以说救了俄罗斯人一命。

有时候,你看似赢的越多,却可能输得更快。历史上,在一战中惨败的德国就是个典型例子,布列斯特和约也是如此。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918年,刚刚依靠十月革命上台的苏俄政府,面临极其严峻的国内外局面:国内,不但有大批白军发动叛乱,国内经济也因战争濒临崩溃,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国外,德国人的百万大军正从西面步步紧逼,他们趁着俄国革命导致内部一片混乱之际,大举向立陶宛、拉脱维亚、乌克兰等地进攻,已经打到俄国首都彼得格勒不远的地方,迫使苏俄政府不得不迁都莫斯科。

因此,在万般无奈之下,列宁等苏俄领导人只能对德妥协。在自己西部边境城市布列斯特与德国人和谈,最终签署了这份合约。

在这次合约签订后,苏维埃俄国是割地赔款的一方,德国人和其盟友看起来大获全胜,占据了数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还获得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怎么看都赚大发了。

据史料记载,部分条款如下:

①缔约双方宣布停战。

②俄军全面复员,在签订普遍性和约之前,俄军舰驶回俄港口或立即解除武装。

③俄国放弃对波兰、立陶宛、库尔兰、利夫兰和爱斯特兰的管辖与主权。

④在缔结普遍性和约和俄军全面复员之前,德国将继续占领德军于和约签订前夕在上述地区以东所占领的地方。

⑤俄军立即撤出阿尔达罕、卡尔斯和巴统地区(该地区实际由土耳其兼并)。

⑥俄国承认乌克兰、芬兰独立,立即从芬兰、乌克兰和奥兰群岛撤军,保证同乌克兰立即签订和约并承认乌克兰同德、奥、保、土之间的和约。

⑦俄国付给德国60亿马克的战争赔款。

⑧德国承诺不干涉苏俄内政,不从芬兰方面进攻俄国。

......

简单来说,德国人承诺不打俄罗斯,但之前已经占领的地方就归德国人所有,俄国人再给德国人一大笔钱买平安。另外再多说一句,从上面的条款也可以看出,所谓独立的“乌克兰国”也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芬兰人更是赚大了,不但成功独立自主,德国人还承诺派兵保护他们。

而在俄罗斯人看来,这个苛刻的和约,不仅使苏俄丧失32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五千万居民,而且在被占领区有占全国煤炭开采量的90%,铁矿石的73%,54%的工业以及33%的铁路,自己简直亏的连底裤都快没了。

为此,苏俄方面不得不解释,这是为保存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被迫采取的暂时妥协性行动,我们的仗打不下了,得歇歇喘口气,与民休息啊!领土、主权什么的以后再议,还有机会......

不过神奇的是,这些解释确实没有说谎,因为几个月以后,一战的攻守之势异也,德国人战败投降了!这条约也不用遵守,被直接宣布废除,俄国人地也不割、钱也不给,苏联红军还趁机收复了乌克兰等全部领土。债主都没了,和约就是一张废纸!

原来,德国人当初同意和苏俄签订和平条约,一方面确实是己方已经在东线上占据大片土地,所以要签个条约,把其吞到自己肚子里。另一方面,此时德国人的西线战场却危险起来——由于美国人已经在前一年参战,正在源源不断的将数十万大军投入西线,德国人由于兵力不足、资源缺乏,被迫从东线大举抽调部队,调往西欧弥补战线缺漏,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在俄国见好就收,所以他们的力量也是有限的,根本无力继续攻打。

但德国人往往没有想到,由于之前占领的俄国土地太多、战线拉得太长,自己即使不继续进攻只想防守,做到这一点也非常困难。具体来说,由于新占领的地区过于辽阔,德国人不得不在几千公里的地带部署100万到15万的占领军,用以维持治安和保障交通线。这样一来,原本设想的节省东线兵力到西线的计划,根本无法实施,导致这年的鲁登道夫攻势兵力不足,最后只能眼睁睁的看着海量的协约国部队将自己淹没。

归根到底,这当然是德国当局过于乐观,而忽视了自己人口少于协约国、经济因战争而极度困难、国内反战情绪上升的国情。

对此,现在的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布列斯特和约使苏俄尽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巩固了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红军赢得了喘息时间,为后来消灭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武装和击退14个资本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大家要知道,俄罗斯的领土面积排名世界第一、人口数量在欧洲第一,各种矿产资源非常丰富,有的是发展的本钱,只要有时间休养生息,就能快速“回血”。

所以,布列斯特和约看起来丧权辱国,但给苏俄争取到喘息之机,度过了最困难的日子,用几个月时间稳定了政局,正式组建起红军部队,打退了国内白军的攻势,最后还能反推战线,收复失去的领土,结果反而是好的。

毕竟,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如果国家实力不济,外交、经济上撑不住了,光在战场上打得好也没用,战场上一时的胜利只是暂时的,最终还是要看综合国力比拼,笑到最后才是胜利者。

时至今日,这对于欧洲现在打生打死的双方来说,道理也是一样的。

·END·

责任编辑:zN_0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