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古文为什么简练?
2023-03-08 11:42:16 来源: 左派幼稚病

【本文来自《非常反感把语文审美和应用混为一谈,更反对学生花大力气去研究古文这种死去的文体》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别的都懒得去辩了,就说说其中的一条常识性错误:

但古文之所以简练,不过是因为当时没有方便的记录设备,因为文字的复杂性使速写记录都做不到,以致于咱们至圣先师诸多言论思想没法记录,只能在竹简上留下极度压缩的只言片语。


(资料图片)

当然了,对我来说是常识性错误,但是对于那些对古文根本就不了解的人来说,这就是他脑海中的幻象,是他所谓的“常识”。

古文为什么简练?从我的角度来说,其实很简单:

第一,词汇的演变。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占多数的,而今天则以双音节词占多数。今天我们说双音节词“月亮”“月球”,古人说单音节词“月”,今天我们说双音节词“石头”,古人说单音节词“石”。

第二,语法的演变。古代汉语存在一些今天已经不再使用的用法,比如中学文言文就能学到的使动、意动等,翻译成现代汉语,一个字就得变成“使……X”“以……为X”,至少就得多出一两个字。

这并不是因为古代记录不便、不易,才故意这么写的,而是古人本就是这么说话。比如这个单双音节词的问题,双音节词的大量增加,一方面是吸收的外来语,比如上古的琵琶、葡萄,中古的菩萨、罗汉,近代的沙发、逻辑;一方面则是由于汉语语音系统的简化造成同音词的增加,双音节化就能减少误判。举个今天的例子,“适用”和“试用”,用古音,或者用今天的很多方言来念,都是不同音的,但是普通话是完全同音。

当然这个“古人”的“古”,也是要分时代的。我们所说的“古代汉语”,本身是包括文言和古白话的。文言文,或者说“古文”,实际上记录的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也包括后来的人仿古,模仿这种语言而形成的文字作品。回到前面说的“古人本就是这么说话”上来,比如说“太阳”取代了“日”,其实是一个词汇替代的问题,早在汉代就出现“太阳”这个词,但是这时候的“太阳”只是表示极盛的阳气或者是具有极盛阳气的东西,比如《说文解字》说“日”是“太阳之精不亏”。直到唐宋,表示“日”的“太阳”才逐渐取代了“日”。

接下来说说【但古文之所以简练,不过是因为当时没有方便的记录设备,因为文字的复杂性使速写记录都做不到,以致于咱们至圣先师诸多言论思想没法记录,只能在竹简上留下极度压缩的只言片语】这句话的问题。

第一,这句话虽然没有明确说,但是明眼人都知道是在说《论语》。所谓【咱们至圣先师诸多言论思想没法记录只能在竹简上留下极度压缩的只言片语】,难道是因为不方便记录?但凡《论语》多读一点,都知道孔子说过,自己是“述而不作”。孔子编《春秋》,传说孔子删诗三千,体现的正是“述而不作”。

《论语》拿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本课堂笔记(当然《论语》并非孔子一人的言论结集,细节问题不去纠结)。如果放到今天,一个老师自己不出专著,后来他的几个学生把当年的课堂笔记拿出来编成一本书出版了,你能说是“当时没有方便的记录设备,因为文字的复杂性使速写记录都做不到”,以至于这位现代的老师“诸多言论思想没法记录”,只能在这本小书里“留下极度压缩的只言片语”?

第二,《论语》只是特例,后来的战国思想家们就不再是“述而不作”,而是著书立说,“作”得还很厉害。【哪有什么文言文存在的土壤】?不好意思,文言文的土壤肥沃得很。

第三,这位在文中没有明说,但是我感觉,他的“常识”或者是潜意识应该是认为由于古代书写材料不容易获取,所以造成了古人惜字如金,古文简练。当然也许是我理解错了,人家并没有这个意思,但是这种想法我在别处是见过的,所以也顺道一起说说。

一般的观点,文言文与口语起初应该是基本一致的,后来才渐渐脱节,或者说,是书面语不能及时反映口语的变化,造成书面语与口语的脱节。这与书写材料易不易获取并无关系。其实古人所采用的书写材料是因地制宜的。缺少竹子做不了竹简?那就把木头劈成竹片大小,甚至于就是做成一块木板。竹木都缺?那就只好把以前用过的竹木简,刮削掉原来的字迹,重新写。比起后来用纸张,当然不易,但是还不至于到因竹害言的地步。

比如《论语》里的“友于兄弟,施于有政”,这个“有”字其实是可有可无的,说“施于政”也是一个意思。如果真的是因为书写材料的不易而要惜字如金,或者如这位所认为的古文是【极度压缩】【极度精简】的,那这里就根本没必要多写一个“有”字,既不压缩,也不精简。

其实,中学阶段所接触的文言文,也许对某些甚至是大多数高中生来说是的确要【花大力气】的,但是对于大学本科阶段乃至于更高层次的研究阶段来说,中学文言文真算不得啥,只能说打了个不算太基础的基础,有些观念在以后的学习中还需要深化,甚至要颠覆。

其实,哪怕把文言文全砍掉,拿第一的还是之前的学霸,拿老末的还是之前的学渣,不会有什么变化。砍掉了不学,其实没砍掉之前也没见学渣怎么【花大力气】学啊。

至于一边说【反对学生花大力气去研究古文这种死去的文体】,一边又在感慨【咱们至圣先师诸多言论思想没法记录】,一边还说【后世研究者……不断脑补】。呵呵,自己没有掌握阅读古文的技能,又不屑于历代学者对古文文献的研究,剩下的不就是自己瞎扯淡了呗。

关键词:
责任编辑:zN_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