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环球热点!读书在任何时代都能改变命运,但学历本身并不是一切我们想要的东西的兑换券
2023-03-18 13:37:20 来源: 新之AKIRA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本文来自《以前是“凤凰男”,现在是“打工仔”,这种现实下叫人怎么去信读书有用呢?》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其实“读书无用论”根本不是什么新鲜玩意儿,比现在吵得更凶的是80年代所谓“搞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那时收入不如卖茶叶蛋的可是货真价实的搞导弹搞高精尖科研的老专家,不是今天扩招后自诩的“做题家”。但这能证明那时候真的“读书无用”吗?恰恰相反,如果我们回头去看,那个时候恰恰是读书最有用的时代啊!能在八十年代读到大学出来的,现在大多都成为了行业大佬、各级领导、最保底的也能实现阶级跃迁改变命运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而八十年代卖茶叶蛋的后来怎么样了?

但问题是,那个年代“读书读出来”和今天的“十年寒窗考上大学”是完全两个概念,恰恰是现在这个时代,大家都觉得读书有用,都有条件全力在物质上和精神上支持孩子读书考试念书考大学、考研究生、留学、考公务员,在这种环境下孩子什么其他的都不用考虑,只要专心和同龄人一起在书山题海里卷就可以,这样就容易养成非常线性的“做题家思维”:努力——分数——奖励(成就),或者说我觉得也是某种程度上的“电脑游戏思维”:打卡做任务——达到某个等级——获得相应的等级特权、奖励和游戏体验(金币更多、血条更厚、解锁更多场景),因为这些“成绩-反馈”的模型是父母、游戏程序给你设定好的,是看似不会改变的定律(有点像《三体》里提到的那个“火鸡理论”),但是这种线性的反馈机制到了社会上却完全不一样了,年轻人在社会上需要更多的东西——体面的职业、满意的薪水、社会地位、爱情伴侣、家庭,这些复杂的标签共同构成了更大舞台上“成就”的定义,但是他们发现无法用分数和学历“等值兑换”了,于是多多少少会信仰崩塌或者觉得“一定是这个世界错了,错得离谱”

但是反观80年代的大学生呢,在读书时期他们面临的反而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如果你是农村家庭,选择念书考大学意味着家里少了一个年轻壮劳力,多了一张白吃饭的嘴,家庭陷入贫困;如果你是城市青年,考大学意味着你的同龄人已经拿着工厂铁饭碗的工资买买买享受快乐生活排队等分房了,你要孤独地坐冷板凳继续念书……所以那个年代选择考大学,本身意味着有相对良好的家庭环境、本人具有超出同龄人的眼光和魄力,有忍受孤独承担风险的专注力,在那个没有辅导班、没有鸡娃、没有五年高考三年模拟的阶段,你有真正的高智商和寻找资料的能力……这些都是比做题和知识本身更有助于成功的素质。而这批人大学毕业走到社会上,反而面对的是一个“学历-反馈”的线性easy模式——文革之后百废待兴,大量的高层机会和上升通道没有了权贵和既得利益者的把持,都给他们空出来了,是平台在等人才,岗位在等人才,即将到来的科技革命在等人才……这种状态也就是今天的大学生心目中“这个世界应该的样子”,但就像火鸡理论拿样,也许那种程度的“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能实现从底层直达社会顶层”的“改变命运”只是漫长历史的一个瞬间。

最后一句话,读书在任何时代都能改变命运,但学历本身并不是一切我们想要的东西的兑换券,真正重要的是背后的历史潮流、个人能力和环境与制度支撑(包括很多人说的“家庭资源”,现在表现为父母的钱和人脉,在大家都很穷很平均的时代则表现为“父母给你创造的学习环境”,同样很稀缺)。当大学生title混得风生水起的时候,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曾经社会是这么形容高考的),现在千军万马犹在,只不过独木桥给你平移到了大学毕业后找工作的时候

关键词:
责任编辑:zN_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