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选择印度留学 个人发展篇|每日看点
2023-05-26 15:38:50 来源: 李梓硕在印度

写给朋友们:

​“为什么去”一直是我想和大家分享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

我希望我在做一件对大家有益的事,以此来回报各位的支持与鼓励。


(资料图)

正文:

本文的思维模式可能会让你想到罗辑和黑暗森林法则,那也是我的灵感来源。

2022年的3月底,导师问我考不考虑去印度读研,而我当时已经提前琢磨过几次,因此就当场答应了下来,“没问题,我想去印度读”。

可是导师打断了我,说:“还不急,你要彻底想清楚了再决定”。

然后我就拿着笔记本电脑,在学校的咖啡馆里,一边搜集信息一边思考了三天。

最终,从接收到的各方面资料中,我将当前情况简化为两条基础甚至不证自明的事实,同时引入两个重要概念,最终获得了赴印留学收益大的结论。

为了节省大家的时间,简洁版推理过程如下:

存在①和②两个事实,

①中印之间存在庞大且持续增长的市场=庞大且持续增长的人才需求

②我这一代,符合需求的人才很少=相关人才具有稀缺性

由①加②,推导得,

结论:选择此方向,可以在未来由于人才缺口,利用稀缺性获得收益。

并且,引入两个重要的相关概念,

①收益大小和市场规模有相关性

②社科类稀缺职位所产生的红利是长期的(重要)

由此可得,选择此方向,有可能在未来获得长期且巨大的收益。

综述:中印之间存在了一个庞大且持续增长的市场,该市场对应的人才需求同样庞大,可是至少在我这一代人当中,符合要求的人才供给量明显少于需求量,也即未来将出现人才缺口,这是可利用并从中获益的机会。并且由于中印两国之间的市场规模,以及社科类专业的特性,选择此领域,有可能在未来获得长期且巨大的收益。

下面我分别进行论证:

①中印之间存在庞大且持续增长的市场

证明如下:

首先,中国是第一发展中国家,印度是第二大发展中国家,并且两国仍将保持一段时间的“正增长”势头,这是基础事实,简单易得。

其次,中印之间的贸易额庞大且长期稳定上涨,尤其是在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

1990年,中印两国贸易总量相对低下,仅占当年中国对外贸易的 0.2%,1995年达到11.6%,但双边贸易成交额主要是在2000年开始极速攀升,接下来的8年内,中印之间的年平均增长率由 11.6%升至44%。2008年,两国贸易总额已然达到517.8亿美元。

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的打击,以及印度对中国实行的贸易保护主义后,两国的贸易额有所下降,随后仍然保持高速增长状态。2011年,贸易额已经达到793亿美元,该年中国成为印度的第二大贸易合作伙伴。

2018年时,双边贸易额达到955.4亿美元的新高峰,随后受疫情和中印关系的影响,中印双边贸易额下降至2019年的928亿美元以及2020年的876亿美元。

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和中印边境关系的紧张局势都限制了中印双边贸易的发展。

但是,2021年,中印双边贸易额猛增为1256亿美元,这也是两国年度贸易额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其中,印度对华出口为281亿美元,印度自华进口为975亿美元,这一数字甚至超过了2019年中印双边贸易总额。

2022年中印双边贸易额达到1359.84亿美元,再创新高。虽然有众多外部不利因素,但中印贸易依然逆势猛涨。

因此可证,中印之间存在庞大且持续增长的市场,而存在庞大且持续增长的市场也就意味着存在一定的且不断增长的人才需求(各个方面的人才需求,不局限于经贸)。

②我这一代,符合要求的人才很少=出现人才缺口

证明如下:

赴印留学人数变化趋势——出现时代性的人才缺口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至今,我国每年都会公派一定数量人员赴印度留学,但数量不多。2005年以后,自费留学生数量大幅度增长,并成为了赴印留学的主体部分。2014年新华社记者采访时任中国驻印度大使乐玉成,大使表示中国在印留学生超过2500人,之后基本保持在这个规模上缓慢增长。

2020年后,赴印留学进入新时期。2020年受到国内疫情和双边关系影响,极少有人赴印留学;2021年由于印度国内疫情严重和双边关系影响,同样极少有人赴印留学;2022年同样——截至2023年,目前在印中国留学生仅三十人左右。预计至少到2025年,中国赴印留学生才都难以恢复如初。从2020年到2025年——出现了时代性的人才缺口。

赴印学习国际关系/政治学的人数变化趋势——更大的时代性人才缺口

赴印学习国际关系/政治学的学生在2020年至2023年间,仅有两人。而国内仅仅涉及到南亚领域,可以提供相关岗位的研究所/研究院/研究中心/智库/学院,远不止二十家。并且赴印学习国际关系/政治学的学生相比于总体来说,更难恢复,预计将产生一个更大的时代性人才缺口。

由此可证,选择此研究领域,存在人才缺口可以利用,存在时代红利可获得。

但在②的结论中,暂且只提如何利用人才缺口,我将时代红利的相关论述放在下文所引用的第二个概念“社科类稀缺职位所产生的红利是长期的”中。

结论:选择此方向,可以在未来由于人才缺口,利用稀缺性获得收益。

补充:此结论是否成立只与①和②是否成立有关,在以上两个事实成立的条件下,即使存在一些其他相关变量,对结果的影响也有限;

例如两国双边关系发生变化,如两国双边关系继续走差,由于存在巨大的市场和人才缺口,可做印度政府政策分析,外交人员,风险评估等等。如若两国双边关系缓和,可主攻贸易往来,政府间合作,文化交流等等。

例如,无论印度能否充分释放发展潜力,都不影响最终结论成立。印度未来发展顺利,则研究领域的价值更高;印度未来发展困难,稀缺性仍然存在,短期内仍可以利用这一点寻找工作,长期内可以依赖下文引入的第二个概念“社科类稀缺职位所产生的红利是长期的”。

并且存在一些稳定的职业,提供的职位数量受到其他外在因素影响较小,例如该领域的高校教师和研究员等等。

下面继续引入两个重要概念:

①收益大小和市场规模有相关性

阐释如下:

市场规模当然并不直接决定从业者的收益大小,例如在小规模市场,从业者可能更容易获得行业垄断地位,以此大量牟利,此外还涉及到从业者的行业地位等等诸多因素,因此只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不过在本文中,结合中国对印人才稀缺的背景来看,中印两国市场的巨大规模有助于从业者获得巨大收益。

②社科类稀缺职位所产生的红利是长期的(重要)

阐释如下:

技术类,工业类,社科类获得行业优势地位的方式各不相同,社科类职业相较于理工类职业存在一个优势为长期稳固性,“一旦坐稳了行业地位,就很难失去”。

技术类行业如果形成技术领先优势,甚至技术垄断优势,则领先者是否会丧失优势,并不取决于时间,而是取决于落后者何时完成技术赶超。假设落后者奋力追赶,而领先者始终完美地实现了“卡脖子”,那么领先者永远也不会丧失领先地位;但假设落后者由于各种因素实现了技术赶超,领先者则立即丧失技术领先地位(当然,领先者仍然有着市场优势等等);假设落后者突然实现了技术飞跃,可能领先者连市场优势都会飞快消失。

工业类行业产生行业优势地位的原因,更倾向于技术领先优势和市场优势的综合,领先者是否丧失领先优势是由技术和市场的复合因素决定的。我国即是很好的例子,即使其他发展中国家研发出了一些中低端制造业相关技术,但由于我国的产业规模优势,也不一定会损失相关行业的优势地位;即使其他发展中国家具备相同技术,甚至更低的制造成本,也不一定会造成产业流出。

文科/社科类行业难在如何获得行业优势地位,而一旦形成真正的行业领先之后,领先者可以躺在自己的“历史功劳簿”上长期获利,难丧失“大师”地位,不因后辈优秀则丧失行业优势地位。

例如,很多社会科学行业类的第一代大牛,是通过翻译引进外国经典著作来获得优势地位的,有“开宗立派之功”;第二代大牛,可能是通过继续翻译跟进外国研究成果,在国内扩大学科影响力来获得优势地位的,有“传宗接代之功”。

以上所述优势地位,并不因后来者拥有更强的领域能力,或者更深层次的领域理解就丧失。文科人之间的行业优势地位竞争,往往是和同代人进行竞争。在同代人当中率先完成时代交付的任务者,即可获得优势地位,并且不因后辈而丧失优势地位。因此文科/社科类行业的优势领先地位一旦形成,具有长期稳固性。

结合我面临的情况分析,由于事实②,目前存在一个时代性的人才缺口/时代红利可以利用,此时赴印留学深造,将会在从事中印关系研究/南亚研究的同代人当中获得明显的竞争优势,也就更容易完成时代交付的任务,在长期耕耘后形成行业优势地位,进而获得长期利益。

综上所述,选择此方向,有一定可能在未来获得长期且巨大的收益。

结语:此文仅向大家阐述我选择印度留学的原因。本文写作的目的,一是希望能够为我的年轻朋友们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也请各位结合自身因素考量;二是向年长的前辈们讨教,我仅展示一些浅薄的思路,请各位不吝赐教。

本文思路基本成型于作者本科大四时在咖啡馆耗时三天的思考,仅是其中关于个人发展的部分。赴印以来不断学习,至今已有更加广阔的认知/思路和选择,但整体仍以此思路为基石。

(全文应为三部分,分别是个人发展/中印关系/全球变迁,此为第一部分)

关键词:
责任编辑:zN_2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