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几十万登珠峰的人,不愿意掏几万块救援费?
2023-06-17 09:46:24 来源: 乌鸦校尉

马克·吐温说过,有时候真实比小说更加荒诞。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往往会向莫名其妙的方向发展,比如说救人也能救出一堆麻烦事。

5月底,中国登山者范江涛攀登珠穆朗玛峰时,在海拔8450米处发现一名女性遇险登山者,“那个人右手没有戴手套,手已经发黑了,左手戴了薄抓绒手套,没有看到羽绒手套。整个人在颤抖,向右倒卧缩成了一团,连体服也破损得比较严重”。


(相关资料图)

经过询问和查看身份铭牌,范江涛确认这位女登山者是刘女士,“我们之前问过她去不去珠峰,她说了不去,结果她自己偷偷报了一个行程,我们完全不知道,她自己就来了”。

这个海拔距离登顶已经不到400米,范江涛的夏尔巴向导催促他继续前进,在这么高的海拔,所有人都只能听天由命,毕竟“8000米以上无救援”。

但是范江涛只走了20多米就回头准备救人,这个做法遭到了向导的强烈反对,“他说那个女人已经死了,不用救了,但我已经坚定了救人的决心并开始向下移动,我在夏尔巴一遍一遍的询问中,不断地给出肯定的回答”。

在对刘女士进行紧急处理后,范江涛和向导两人一起架着她向下走。往下撤了一两百米时,刘女士再次昏迷,“我只好把她安置到主路绳旁边的石板上,又给了她一些氧气,然后先下去叫人来救援”。

刘女士确实非常幸运,范江涛下撤30米之后,遇到了同队的另一名登山者谢如祥。谢如祥的第一反应,就是放弃攀登,马上救人,“我用英语跟夏尔巴说的,他连着问了我两遍,‘are you sure?’我跟他说,不管人是死是活,你把人给我救回到C4(营地)去,我给你一万美金奖金”。

经过4个多小时漫长的救援,几个人终于把刘女士安全送到了营地。

事情发展到这里,简直是一个完美的英雄故事。

事实上,最开始媒体也是这样报道的。几个人回国后,湖南省体育总会向湖南省登山队发出贺信,赞扬范江涛、谢如祥“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精神。

但很多人以为的完美结局,只是整个故事的开始。

没过几天,网上开始流传出范江涛在群里对获救者的吐槽,称承诺给夏尔巴向导的10000美元报酬,刘女士只愿意承担4000美元。

截图的内容很快得到了证实,范江涛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我们每人给夏尔巴的小费1800美元,她愿意付1500美元。然后救援费用1万美元,她愿意付4000美元。这把我惹怒了,我说你这样子说的话,这钱我一分都不要了,不用给我了。

这10000美元,最终由两个救人者承担,“救了人,放弃了几十万元,放弃了这么长时间的准备,最后还是我自己出钱。我挺生气的,但是我不好多说什么,但我非常想知道这是为什么。”

面对这样的发展,正常人恐怕都接受不了,于是网友们一边倒地指责被救的刘女士忘恩负义,称整个事件简直是标准的“东郭先生与狼”。

面对网上越来越多对刘女士的指责,谢如祥呼吁事情到此为止,不要给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

不过谢如祥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理解范江涛的愤怒,“给刘女士氧气的是范江涛。把她救回到C4营地里后,他把自己的睡袋让给刘女士用,他就穿着登山的连体服在帐篷里凑合了一晚,还时不时起来照顾一下刘女士”。

尽管有救人者的呼吁,但短时间内事情的发展已经超过了所有人的掌控,至于更长远的影响,恐怕还需要时间慢慢验证。

而在舆论爆发之后,刘女士也已经赶到长沙向两位救援者当面表达感谢,其参团的登山公司表示将会承担所有的救援费用,“本次产生的救援费用与物资应由凯途高山承担;目前救援物资已归还、相关经费已支付;其他事项已协调解决”。

但是事情到这里已经结束了吗?

在整个事件中有一个细节,刘女士获救之后,《株洲日报》用整整一个版面介绍了她攀登珠峰的情况,并且配了多张刘女士在珠峰的照片。

这篇名为《她,登上了珠峰》的文章结尾,称赞刘女士攀登珠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普通女性的不凡之处,她的勇气、毅力和坚持,将激励更多的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挑战自己的极限”。

这个评价合适不合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但这个评价本身暴露出另一个问题:攀登珠峰是一个自带光环的行为。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每个人都会对攀登珠峰的人另眼相看,但是在相当多的人眼里,攀登珠峰确实跟“挑战极限”“战胜自我”“追求梦想”这样的字眼紧密相连。

挑战自我当然没问题,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爱好,要是攀登者都跟两位救援者那样,既做好了充分准备,也有能力和技术来实现自己的梦想,谁也不能多说什么。

但显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做好了觉悟,甚至有很多人就是为了获得光环而进行攀登。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近些年珠峰不断出现的“拥堵”。

今年“五一”假期,网上流传出一段视频,一群登山者凌晨被堵在了冰天雪地的珠峰上。

尽管拍摄者事后表示,这个视频拍摄于4月27日凌晨2点多,并非五一假期拍摄,是登山者选择凌晨出发而不是一直堵到了凌晨,但“珠峰拥堵”这个现象确是实打实存在的。

2019年5月底,大约有700名登山者和他们的向导堵在了8000多米的珠峰,这场拥堵持续了3个多小时,“80度斜坡,仅仅能容纳两只脚,旁边就是悬崖”。用一位美国登山者的话说,“珠峰简直成了动物园”。

在自己家里站3个多小时就够累的,更别提在缺氧、低温的珠峰上了,2019年登山季一共有14人死在了珠峰之上,在珠峰攀登史上排名第4,仅2019年5月23日一天就有3人丧生。

一位在珠峰上昏迷两次的中国登山者,描述现场时说:“从珠峰下来,一路上都是需要救援的人,要死的人,等死的人,已经死的人。”在这样的高度,生死只能听天由命,“我向他们要水喝,没人理我。人们好像毫无同情心,脑子里只装着一件事:登顶”。

实际上,并不是登山者太冷漠,而是因为他们不是神仙,“如果你帮助别人,你就会死”。

造成拥堵的原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有越来越多半吊子的人跑到了这里,一位有经验的向导表示:“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经验的登山者越来越多,很多向导也经验不足。半吊子登山者遇上半吊子向导,是极具杀伤力的组合。”

为什么有这么多半吊子的人会跑到这里呢?

一位登山者表示,有很多国内的登山者登顶珠峰就是为了炫耀,“朋友圈、办公室里到处都贴着照片”。当然,他也承认自己除了追求梦想之外,也有追求名利的因素,“咱们有啥说啥,人都是这样,没有名利就没有动力嘛”。

用另一个独立攀登者的话说:“如今的珠峰就是一个名利场。”

这些人的说法没错,登顶珠峰确实算得上自带光环,至少曾经是这样。

1955年,我国在全国各行各业选拔登山运动员,并送赴苏联学习登山技术,当时很多登山活动都采取的是中苏合作模式。1958年,国家体委成立了中国登山协会,统一管理中国登山队和全国的登山运动。

1960年5月25日凌晨4时20分,王富洲、贡布和屈银华三位中国登山队运动员首次创造了从珠峰北侧登顶的纪录。

这次壮举在当时在全国引起了巨大轰动,《人民日报》刊发号外、新华社派出的随队记者撰写了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了纪录片、中国邮政发行了纪念邮票。

而这次攀登的花费,几乎相当于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的投入,个人不可能承担得起。另一方面,这次登顶成功的的确确激励了全国人民,就像贡布在60年后说的:“全国人民都在注视着我们。哪怕只有一个人,我们也要登上去。”

此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攀登珠峰都不仅仅是个人行为,而且不仅是“运动”,而是带有科研等性质,比如1975年首次测得珠峰8848.13米的高度数据;1988年,中日尼联合登山队实现珠峰南北双跨;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在珠峰峰顶传递。

尽管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商业登山,但以往攀登珠峰的光环并没有完全褪去,所以很多人就利用这最后的微光,往自己身上贴金。

根据《国家地理杂志》统计,1990年珠峰登顶成功率为18%,到了2012年,成功率迅速上升到了56%。

这是因为,攀登珠峰已经形成了一个成熟的产业链,“所有东西都有人来做,你交钱就可以了”。

基本上所有的攀登者,都会雇佣当地的夏尔巴人当向导,攀登过程中最辛苦的也是这些夏尔巴人,“我们需要背30到40斤的东西攀爬。在路上,除了带路,还要帮助客人安全地走过冰川”。

对于很多登山者来说,他们更多的是花钱雇佣夏尔巴人来帮自己长脸,所以登山圈有一句话叫做“只要你有钱,夏尔巴人把你抬上珠峰”。

这句话可不是说着玩的。一位中国老板就花钱请了4位夏尔巴向导,整个攀登过程全程吸氧,结果成功登顶后氧气给吸完了,他就请4位向导一路把自己从峰顶拖到了大本营,然后给了他们一人一万块钱的小费,“途中夏尔巴的服务越好,小费也越要给到位”。

如果有人非要说攀登珠峰体现了各种高尚精神和优良品质,那这些夏尔巴人恐怕才应该是主角。

产业的成熟也让很多人失去了对攀登危险的感知。有些女登山者会带着洗面奶和面膜上山,在高海拔的帐篷里也不忘敷面膜。一位商业向导称,自己在珠峰大本营见到一位“网红”,每天化妆一个小时,戴着白色的帽子,帽子上还有两个可爱的动物耳朵,之前没什么攀登经验。

这种郊游式的攀登,能体现什么精神?

为了登顶,还有人采取更加直接的方式。

2014年,中国登山爱好者王静成功登顶珠峰,3年后,她还发微博纪念了自己登顶3周年。只不过,当初她登顶的时候就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因为她当时是直接乘坐直升机,从海拔5364米的尼泊尔珠峰大本营飞到6400米二号营地,然后才开始攀登。

采取什么方式登顶是登山者的自由,但是借助直升机登山还宣传自己是“英雄”,宣传“她的勇气、毅力和坚持,将激励更多的人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去挑战自己的极限”,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可以说,对于有钱有闲的人来说,攀登珠峰是给自己贴金最简单的方式之一。

不过,这些人花钱买名声,起码花的是自己的钱,有人还有更骚的操作。

在刘女士攀登之前的5月15日,一位16岁的高中女生刚刚登顶成功,成为中国从南坡登顶世界之巅年龄最小的女生,女孩的父亲非常激动:“那天我一夜未眠,一直在等待女儿的消息,终于得偿所愿、梦想成真。”

这并不是重点,关键是3月份的时候,女孩父亲曾经在朋友圈进行众筹50万,帮助女儿登顶珠峰,并最终筹集到资金266000元。此外,当地一家药企也赞助了30万元登山资金。

当然,这种做法也把很多网友给整无语了:众筹是这么玩的?

很快,媒体调查到女孩父亲与5家公司有关联,这位女孩更是从小学就开始挑战各地的高山,而“高海拔登山其实还是一项烧钱的运动”。这样的家庭条件还要众筹登山,只能用女孩父亲的话来解释了:“这只是人情世故。”

不出所料,这位高中生的登顶举动也获得了很多关注和报道,新闻里有这么一句话:“同龄人在游戏时,她跟着父亲在爬山。小小年纪的她已攀登过5000米以上的高山五座,足迹遍及全中国。”

她的同龄人为什么不像她一样登山呢?大概是因为玩不明白众筹吧。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调查与研究︱中国式登山:极限挑战还是土豪游戏

中国新闻周刊:珠峰大拥堵:一路上都是待救的人、要死的人、已死的人

每日人物:“傻子都能登上珠峰,关键是要活着回来”

三联生活周刊:他们放弃登顶珠峰救人:被救者为何“不感谢”“不付救援费”?

关键词:
责任编辑:zN_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