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人眼中的你的价值”难以估量,何必要想方设法搞清楚“别人如何评判你”呢
2023-08-05 15:59:21 来源: segelas

【本文来自《李雪琴称“如果我不够优秀的话,是不是在别人眼里就没有价值”,大家怎么看呢?》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这句话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别人眼中的你的价值”是难以估量的事情,作为你自己来说,重要的绝不是去想方设法搞清楚“别人如何评判你”,而是你自己如何评判自己,你认为的“优秀”是什么,你重视的“价值”在哪里。


(资料图)

在社交中,我们不是别人肚子里的蛔虫,他者永远是不可把握的,而出于所谓的“社交礼仪”,别人也几乎不会直接告知他的真实想法。

如此一来,这就成为了一个死循环,我们在对他人评价的窥探中做出对应,又在他人——出于社交礼仪而必然地云山雾罩,表里不一——的反馈中斟酌权衡,进一步做出调整,却永远停留在猜测的程度,永远不能真正确定地做到他人眼中的“优秀价值”。

在这个循环中,唯一能确定的只是:我们不知不觉地丢掉了原本的自己,而“自己”恰恰才是我们完全了解的存在,无论是优秀还是缺陷。

因此,相比去思考“他人眼中的优秀形象”这一注定无解的问题,不如反过来去做自己眼中的优秀形象。套用一句可能不太恰当的名人非名言,就是科比在2008年夏天所说的目标,“尽我可能的去做我眼中能达到的最好的球员”。

科比的打法显然不是他人眼中的“正确”,在当今的篮球观念中甚至显得有点离经叛道,出手选择难言合理高效。但这确实是他理解中符合胜利模式的“能赢球的打法”,也匹配了自己的优势与个性。因此,当他用大量的无球借掩护切出——而非当时后场进攻核心的全场“面/背框单挑”正解——进行接球,并消化各种非空位、非优势对位、非高效区出手的时候,对防守的牵制力自然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对方只能不停增加防守资源去限制他,这就带来了两个核心冠军。

他人眼中的“优秀”其实并不能带来任何东西,关键是你能做到什么,你侧重于什么,顺应自我的本心与能力才能给出客观——去除倾向性指标后的——上的纵向最高表现。

最近有一部日剧《转职的魔王》,第三集的内容非常说明问题。

一个社畜的履历非常漂亮,在职场社交中也非常“上道”,娴熟地展现着公式化的热情与笑容,对客户奉承吹捧,在工作宴上炒热气氛,对上司则更是“深谙规矩”,承担对方的工作失误,对对方的上から目線完美消化。

看上去,他是一个优秀的职场社交达人,全面地认知并接受了自己在这一环境中的定位:我是新人后辈,职场给我的“优秀标准”就是安居人下,不做能力职权范围外的事情,做好辅助性工作,以及上司的“出气筒”——尤其是这一点,“是否能够接受它”往往成为了评价职场新人是否够懂事的重要评定标准。

然而,这并没有给他带来对“优秀价值”结果的感受体验。他原本希望在营业部做出项目成果,这种追求对应的是“内容的产出”,与所谓的“职场规则消化与否的价值评判”完全不是同一回事。

对于做事情,日本人会有一个名叫達成感的概念,意为成就获得感。这其实是非常主观的,其“感”必然因人而异。以这个社畜来说,他的达成感来源于创造与输出,是内容向的实干主义者。因此,做一个职场环境下所有人眼中符合规则的优秀社畜,便必然不会给他自己带来的达成感引导出的“我很优秀,我有价值”认知。

至于别人眼中的他到底优秀与否,他又如何能确切知道呢?就像最后的剧情那样,此前一直笑容满面的客户在他不在的时候提醒上司要“好好教育他”,而上司也只会在独处时换掉一派和谐的前后辈姿态,将他贬低一通。

如果我们将舞台换成私下场景,其实也同样如此。客观的“优秀与价值”是不存在的,懂艺术,口才好,够幽默,学识渊博,会察言观色,酒量酒品双全,似乎都会是他人喜欢的“优秀”。但是,在另一些人的眼中,懂艺术也可能是装逼,口才好带来的是不让别人讲话的聒噪,幽默是油腻,学识渊博是臭显摆,会察言观色则是虚伪不真诚,酒量酒品变成了“生活恶习”。

一切都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错,它只是因人而异的主观局限性标准,在不同客体与场景中都会变化。而如果我们秉持“分析场景调整自我”的所谓高情商,那么自己原本拥有的“可以作为优秀环节”的特点便往往无法展现,你拿出来的形象至多只是平庸而已,又谈何优秀?

他人的想法永远是未知的,社交场中的“礼仪”作用下则更会如此。在社交中追求他人眼中的优秀,纯属于自找没趣,不如花点时间弄明白自己。毕竟,我们了解不了他人,却可以弄懂自己。拿出原本的自我,然后自然地吸引到一批气场相合的同类,如是而已。

“社交”是一个与他人交互的场景,在其中的“优秀”与“价值“却需要依靠“做自己”,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有点辩证的说法。

能自己搞明白自己就不错了,还想搞明白他人眼中的自己么。

关键词:
责任编辑:zN_0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