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人谈明朝灭亡总是怪罪小冰期,也就降低了1个摄氏度,能有多大影响呢?
2023-08-16 16:53:30 来源: Zpuzzle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地球上七成的面积是海洋,而水的比热远远大于陆地和空气的比热。

这意味着,所谓“全球气温变化1℃”,对于海洋和陆地而言其实差异巨大。七成海洋吸收和释放能量的能力,相当于三成陆地的十倍以上。

而在这个角度上,“全球平均气温降低1℃”,实际情况可能是海洋温度下降了0.5℃,而陆地气温下降了5℃~10℃以上,这样才有可能跟海洋的气温平均出1℃的差值来。

对于大陆地区来说,这5℃~10℃就是要老命了。比如,江淮地区一直是中国0℃的分界线。气温突然下降10℃左右,那意味着从安徽、江苏向南上千公里都有可能遭遇大范围暴雪霜冻,在古代这就意味着粮食的大规模减产。

反过来说,如果全球平均气温升高1℃,那就意味着中国的气温可能自江淮以北上千公里都会上升5℃~10℃——这意味着黄河流域的温度将会与今天的长江流域差不多,所以商朝时期河南、陕西地区才可能出现犀牛、大象这类动物。

在历史上,气温的下降也并不总是只影响粮食,往往会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对游牧民族来说,当牛羊被冻死的时候,他们就会去撅草根,捉田鼠、旱獭等充饥。与草原啮齿动物的密切接触,几乎必然会导致鼠疫。而低温天气又极度有利于细菌的传播。如果此时部落首领再组织南下抢掠,那么鼠疫又会通过战争传向内地。内地的人口密度数十倍于草原,在低温之下,一个村庄染病很快就会传到城市……

另一方面,地球的面积很大,不同地区的情况差异也很大。比如说,你在网上以“洪水”和“干旱”作为关键词搜索,会发现在中国部分地区遭遇暴雨洪水的同时,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正经历着极端高温和干旱。你把中国都出来的降水量和那些干旱地区的缺水量一加,可能发现地球总降水量似乎也没什么变化,但这就真的是字面意义上的“旱的旱死,涝的涝死”。

即便是在全球气温没有变化的年代里,各个地区也都会频繁遭遇“XX年来极端天气”、“XX年一遇大洪水”,这些地区气温高低、旱涝互相抵消,让地球的气温变化看起来不至太大。但对于生活在陆地上的人来说,每一个极端天气,都可能是生活的灭顶之灾。

关键词:
责任编辑:zN_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