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落地难题待解 王府井股价18天13跌
2021-06-29 15:26:38 来源: 华夏时报

伴随免税牌照热度逐渐褪去,王府井的“焦虑”开始显现。

去年6月,王府井的股价乘着免税牌照的风涨至近80元/股,成为商业百货板块中的一大热门。而一年后的6月,王府井“免税光环”淡去,自6月1日起股价18交易日内13跌,25日收盘股价为28.54元/股。

而记者了解到,时隔一年王府井的免税业务仍未落地,且同时期推进的换股吸收合并北京首商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募集配套资金(以下简称“重大资产重组”)也还未敲定。对相关事宜,《华夏时报》记者多次致电王府井集团总裁办公室,电话始终无法接听。同时截止发稿,王府井方面也未对记者发送至其邮箱的采访函作出回应。

业务落地难题待解

发布免税牌照公告一年后,王府井股票热度褪去,自2021年6月1日起,王府井股票18交易日内13跌,股价从6月1日的33.37元/股跌至6月25日的28.54元/股。并且对比2020年同期,股价还出现了小幅下跌。

而在股价震荡下跌的情况下,王府井的免税业务仍未落地。对此,王府井方面在答投资者问时表示,“公司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口岸免税、市内免税及离岛免税项目落地,如有最新进展情况公司将及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同时,《华夏时报》记者发现,在问董秘一栏中,类似免税业务问题的回答都如出一辙。

对于重大资产重组事宜,王府井6月5日发布公告称,中国证监会依法对公司提交的《上市公司合并、分立核准》行政许可申请材料进行了审查,认为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决定对该行政许可申请予以受理。

不过,重大资产重组的落地仍有不确定性。王府井在公告中指出,本次交易尚需中国证监会进一步审核,能否获得核准及最终获得核准的时间存在不确定性。并且,在王府井5月8日发布的《第十届董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决议公告》中显示,在资产重组一事上,有3名股东在换股发行量、债权债务处置、员工安置等诸多事宜上投出了反对票。就该情况王府井方面表示,公司吸收合并首商股份事项不存在内幕交易的情况。

但如果后续决议中,仍有股东投出反对票,王府井此次的重大资产重组又将何去何从?

闭店、撤店风波下的“隐忧”

事实上,在王府井2021年初发布投资设立海南岛内免税项目和资产重组公告之前,贴在王府井身上的标签是闭店和撤店。

2020年受到疫情影响,王府井集团对南宁王府井、乌鲁木齐王府井百货等店发布闭店或撤店通知,其中北京的东安市场也被宣布闭店改造。至今王府井集团的官网,仍保留着部分通知。

东安市场闭店改造通知;王府井集团官网.jpg

东安市场闭店改造通知。 来源:王府井集团官网

南宁王府井闭店通知;王府井集团官网.jpg

南宁王府井闭店通知。 王府井集团官网

对于王府井的如此操作,其实并不难理解,2020年疫情的爆发使得实体经济受到较大冲击,商业也不例外。

年报数据显示,王府井2020年实现营业收入82.23亿元,新收入准则可比口径下,同比下降5.87%;利润总额完成6.47亿元,同比下降55.2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87亿元,同比下降59.77%。

其中,百货业态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68.4%,奥莱业态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9.1%,购物中心收入占总营收14.6%,超市业态收入占公司主营业务5.2%。同时,疫情期间对中小商户减租让利,后疫情阶段增加促销力度导致主业毛利率下降、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减少以及其他不可比因素也共同影响利润及净利润同比下降。

彼时,王府井在重大资产重组和免税业务均未落地的情况下,业绩压力倍增。

直至2021年第一季度,王府井业绩才有了恢复性改善。截至2021年一季度报时,王府井实现营业总收入24.9亿,实现归母净利润2.6亿元,同时受同期低基数影响,报告期内公司营业收入同比上升63.60%,利润总额同比增加5.55亿元。

竞争加剧如何突围?

然而,王府井取得的业绩阶段性改善并没能加速免税业务和资产重组的落地。对比之下,海南的免税业务“热火朝天”,管理办法也日趋完善。

6月21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南自由贸易港法》有关情况。其中,《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指出,2025年前,适时启动全岛封关运作,封关后不同于境内其他地区,海南岛将变成海关监管特殊区域。

上海财经大学电商研究所执行所长崔丽丽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自贸港单独立法对海南是一个利好的消息,说明海南的免税业务可能获得更为长期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空间。

现阶段,在王府井免税业务筹划落地时,中国中免在内的多家企业已抢先起跑占据市场,而在近期海口举办的招聘会上,多家免税企业也入驻招收人才。在日渐激烈的竞争之下,王府井该如何凭借免税业务突围值得思考。

对于现阶段有意进入免税业务的企业,崔丽丽建议,可能企业需要在前期充分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找出免税领域的细分市场,通过更深入的品类深耕和精细化运营,甚至是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式来打造更好的服务体验,以便做到市场突围。记者 李未来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