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环球播报:《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正式出版:在古老迷雾中,划下明亮金线
2022-08-06 16:31:12 来源: 平常

7月29日,由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新书首发式暨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这本沉甸甸的报告是在2000年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的框架和结论的基础上编写而成,是对“夏商周断代工程”9大课题、44个专题研究的综合与总结,较为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实施和研究过程、取得的成果和结题后的重要新进展。据悉,这本564页,83.6万字的《报告》首批印刷的所有新书,目前都已被迅速订购一空,现正在紧急加印第二批。

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社社长孙莉告诉记者,非常专业的学术类书籍一般印数都不多,他们也没有想到,业界对这本书的反响和阅读渴望会如此强烈。“夏商周断代工程”是我国第一个由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多学科交叉联合攻关的大型科学研究项目,前后有200多位来自历史、考古、天文等领域的学者参与其中。工程从启动到完成报告的20多年里,人类文明不仅跨越了一个世纪,也迈入了新的千年。

在新书发布会上,已85岁高龄的“夏商周断代工程” 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感慨万千,用“酸甜苦辣”来形容这一工程带给大家的历练与感受。从1996到2022,26年的时间里,专家组成员中已有8位先后离世,多数参与者也早已从各自岗位上退休。当年风华正茂的年轻学者,如今也已是鬓角花白的中年专家。光阴带走了他们的青春,留下了累累硕果和不会停歇的争议。面对诸多质疑和疑问,李伯谦坦言:“争论永远都会存在,甚至会更加激烈,有争议很正常,我相信每一次争论都会推动学科发展,争论不休、前进不止。”在距今4000多年到3000多年的那段历史中,参与“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专家学者们,究竟做出了怎样的努力、克服了怎样的困难,才得以在那团时间与记载重叠的迷雾中,划下一道道断代的“金线”。


(相关资料图)

出席《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新书发布会的部分专家

缘起:

埃及卢克索遗址的古史编年带来的思考

中国的古文明与埃及古文明、两河流域古文明、印度古文明等一样,是世界上公认的独立起源的古文明。在这几大古代文明中,尤以中国古文明绵延不断、流传至今,殊为难得。

然而,遗憾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尚有两千多年没有建立清晰的年代学标尺。在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里,只能追溯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再往上的《三代世表》便有世无年,这严重妨碍了后人对中国古文明的深入了解。

众所周知,夏商周三代,正是中国古文明形成特色、走向繁荣的重要时期。因此,建立夏商周年代学标尺,对古文明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最早想要这样做的人,2000多年前就尝试过了——西汉著名学者刘歆精通天文与数学,博览皇家典藏书籍,曾试图从天文学的角度来解决这一问题。在他之后的相关研究也从未间断,但没有任何人的成果能够让所有人信服。

1994年,时任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的著名科学家宋健访问埃及时,在卢克索遗址看到一份完整的埃及古史编年,从公元前2400年至公元前2375年,是第五、第六王朝的赫利波利斯时代,精度已在十年以内;到了第十二王朝,从公元前1991年到公元前1786年,精度为正负6年。

古埃及文明史这一完整的编年数据,引起了宋健的思考:我们能否也建立起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古史编年呢?

1995年,宋健邀请了李学勤、李伯谦等著名考古学者座谈,讨论实施夏商周断代工程的可能性。1996年,国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全面启动。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总目标,是制定出一份有科学依据的夏商周三代年表。由于不同历史时期所能依据的材料情况不一样,因此对其所要达到的目标的精度要求也不一样。

简而言之:越古老遥远的时期,对年代的准确度要求也就相应越低。具体而言,分为四大目标:

一、西周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以前,包括西周早期、中期和晚期前半段共10个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二、商代后期武丁以下各王,提出比较准确的年代。三、商代前期,提出比较详细的年代框架。四、夏代,提出基本的年代框架。

作为准备,夏商周断代工程特地建立了如“夏商周年代与天象文献资料库”和“夏商周天文数据计算中心”,搜集整理大量的古代文献,进行恒星位置的反推计算等等,再加上碳14测年等科技手段,实现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深度结合。

责任编辑:zN_0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