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世界今热点:快乐教育真的是什么都不教,顺其自然吗?
2022-10-20 09:25:39 来源: 吃瓜群众40447

来源 | 知乎

作者|七优


【资料图】

作为从业10年+的公立学校班主任,工作这么多年来,遇到过数以千计的学生,也接触过许多不同类型的家庭教育模式:有的父母奉行「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在家中动辄得咎,来到学校连回答个问题都畏畏缩缩,对家人或朋友的信任感极低;有的父母坚持「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总是给孩子人为设限,鼓励、肯定、认可这些词汇从他们的家庭教育中基本消失,生怕自己对孩子太温柔将来孩子离开家庭就经受不住社会的毒打;还有的父母一直秉承「快乐教育」,认为童年应该以玩耍为主,家庭不需要给予孩子任何生活技能、学科知识和行为习惯的引导,顺其自然,孩子开心最重要。

对于前两种家庭教育模式,我始终处于否定态度,专制型的家长很难养育出幸福感十足的孩子;但对于「快乐教育」到底要不要顺其自然不教孩子任何知识,我觉得很值得和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理念会产生不同的理解方式。我接触过的很多家长对于「快乐教育」的认知都不尽相同,不过每次和朋友讨论这个话题的时候,我都会以《小猪佩奇》为例,因为这个风靡幼儿界的动画片所呈现出来的家庭教育和生活模式,就是我心目中的「快乐教育」典范。

1、认知启蒙需从生活入手

作为动画界里的「顶流」,《小猪佩奇》在儿童圈里具有不可磨灭的地位。事实上,不光孩子们爱看,连我这个「过期大儿童」也会N刷自己喜欢的那几季。作为教育工作从业者,同时也作为一名普通妈妈,最吸引我的不仅仅是它短小凝练的剧情,还有它能够带给家庭教育的那些思考。

在《小猪佩奇》最新出品的第九季里有一集叫《佩奇记日记》,讲的是猪爸爸猪妈妈为了能让佩奇有事可写有情可叙,两口子一起充当魔术师,陪伴佩奇和乔治表演节目。这种沉浸式体验生活的方式,不仅增加了亲子间的互动,绚烂了佩奇的记忆,也让她能够「写」(其实是画)出真情实感。

由此我想到我的很多学生,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写作文始终是头号难题,除了基础不够扎实以及日常阅读积累少以外,写不好作文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乏对世界的观察以及对生活的体验。事实上,每次遇到一个新的作文题目,如果是与生活实践相关的内容,绝大部分父母是不愿意带娃去亲自体验和感受的,毕竟父母工作很忙,如果自身要参与陪伴,不但耽误时间,家长也很容易疲惫,所以更多的父母选择从网上搜范文借给孩子抄。然而只抄范文却缺乏体验,孩子也就很难做到言之有物,写不出真挚诚恳的好文章。于是家长抱怨作文难,孩子抱怨作文苦,负面的情绪干扰着他们的亲子关系,就此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所以我非常欣赏《小猪佩奇》通过猪爸爸和猪妈妈的行为传递出的家庭教育理念——在理解孩子内心的基础上,尽可能地安排多一点的亲子陪伴,带领孩子多去尝试不同的生活,看懂更多的人生,并且在实践中启发孩子认知。

无独有偶,在第九季的《露营》那一集中,猪奶奶和猪爷爷带佩奇乔治外出露营,当佩奇在海里发现了很多塑料瓶的时候,猪奶奶立刻严肃地告诉佩奇,「它们不应该出现在大海里」,环境保护的意识就这样住进了孩子的心里——与其在课本上读一百次要爱护地球的口号,不如带孩子在生活中真正地体验一次对大自然的保护。

再比如,《拯救兔子小姐》那一集,通过猪爸爸耐心而温和的提醒,在潜移默化中告诉孩子们去图书馆等公共场合需要保持安静,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并不需要耳提面命地要求,像猪爸爸这样淡然处之,也能起到提升认知的效果。

所以,「快乐教育」真的是什么都不教吗?不是的。真正健康的「快乐教育」就像佩奇一家这样,把学习知识和感受快乐巧妙地结合起来,亲身的实践,带给孩子的认知启蒙才最深刻,正所谓寓教育于生活,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便是如此。

2、亲子共情给予孩子探索世界的勇气和底气

《小猪佩奇》里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一季第一集:雨过天晴,佩奇非常想出去踩水玩,猪妈妈不但没有以各种理由制止,相反,她非常支持佩奇,而且还提供了一个能让玩耍变得更干净也更安全的方案——穿雨靴跳泥坑。佩奇欣然接受,后来也把这个方案传授给了乔治。故事的最后,猪爸爸猪妈妈陪佩奇乔治一起在泥坑里肆意地蹦跳,最后一家人笑得前仰后合。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猪爸爸猪妈妈作为父母,打心底尊重孩子的游戏方式,也在能力范围之内尽力满足孩子提出的合理要求;不仅如此,他们还在身体力行地参与到了孩子的游戏中,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高质量陪伴,哪怕这个游戏在大人世界里只是看起来很普通的跳泥坑;而猪妈妈不仅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柔软细腻中还带有难得的坚定,要知道猪妈妈她并不是无底线宠爱,而是在信任孩子接纳孩子的同时,还引导孩子去遵循家庭规则。

比如:她允许佩奇去泥坑里跳跃(这其实有一定危险,容易滑倒),但需要穿上雨靴(雨靴可以防滑,这就是玩耍的规则),大概因为猪妈妈一直是这样温柔而坚定地教育孩子,所以佩奇对于「规则」(或者说妈妈提出的要求)没有任何抵触,而是欣然接受,并且还教给了弟弟。这让我想到很多生长于80、90后的孩子,小时候也许有很多奇思妙想,但刚提出来就可能会接到父母的否定,比如:

「妈妈我去爬山……」「我看你长得像座山!」「妈妈我要吃薯片……」「我看你长得像薯片!」

因为被漠视、被否认、被打击的次数多了,也就慢慢稀释掉了自己对父母的亲密依恋,稀释掉了那份来自于家庭的安全感,于是在青春期甚至更早一点的时间里,就出现了逆反、对抗甚至敌视父母的行为,而父母此时只会责怪孩子不够懂事,全然没有想到自己对待孩子的方式可能才是万事的根源。

反观猪妈妈和猪爸爸的做法,这种有信任、有规则的引导,比起不管不顾的一票否决式的教育,真的会给到孩子更多的快乐,而「跳泥坑跳水坑要穿雨靴保证个人卫生和安全」的生活常识,也就在无形中被传递给孩子。

最让我感动的是,《小猪佩奇》中并不是只有猪爸爸和猪妈妈在用爱和陪伴去鼓励孩子多尝试,动画中的很多人物的教育理念都趋于一致(我知道这是导演安排的),比如在盖房子那一集中,面对佩奇乔治的好奇,公牛先生邀请乔治来第一个「动土」:

而佩奇自己设计的秋千也并没有因为她是小孩子而被忽略,连负责质检的工作人员都在提醒公牛先生忘记做秋千了,最后秋千落成,大家都夸奖佩奇设计的好:

这些小细节,都在默默地彰显着一个重要的理念:尊重孩子,陪伴孩子,认可孩子,亲子共情,让那些充满爱意的亲子回忆,变成生命里源源不断的精神营养,给孩子思考新方法、探索新领域、尝试新世界的底气和勇气。

3、亲密依恋会增加孩子的自我认同感

说起「给孩子思考新方法、探索新领域、尝试新世界的底气和勇气」,我想到了一个在儿童发展研究领域特别著名的实验——由哈里·哈洛进行的恒河猴实验。

简单来说,就是哈洛将刚出生的小恒河猴与妈妈分开,然后设计了两种类型的母猴进行代替,一种是用铁丝做的猴妈妈,一种是绒布做的猴妈妈,同时,哈洛在铁丝猴妈妈身上绑上了母乳,本来以为小恒河猴会比较依恋能给他提供母乳的铁丝猴妈妈,没想到的是,小猴子在铁丝妈妈那里喝完母乳后,大部分时间都是黏着绒布妈妈;而且,如果有绒布妈妈在现场,小猴子就会开始探索周围,无拘无束地玩起来,即便出现什么令它害怕的「怪物」,它会第一时间跑去绒布妈妈那里,提供触觉的绒布妈妈成为了他内心的安全基地;最神奇的是,当小猴子在绒布妈妈的安全基地那里获得了能量之后,它竟然还会反过来去挑衅刚刚令他害怕的「怪物」,直面自己的恐惧。

这个实验特别值得我们深思:于孩子而言,能赋予他们自我认同感的,不是没有什么情感联结的陌生人,也不是仅仅能够提供吃食的父母,而是那些能够提供身体安抚和亲密陪伴的父母。

就像小猪佩奇中的猪爸爸和猪妈妈一样,他们欣赏孩子、认可孩子、接纳孩子,也经常拥抱孩子,亲自参与了孩子的成长,也伴随孩子去观察和体验整个世界,山不让尘,川不辞盈,一点一滴的爱的积累,就赋予了孩子继续探索世界的勇气和自信,内心澄澈的孩子,自然对自己的认可度更高,性格、举止、态度、三观都会更开放向上。

我和老公刘大夫都是在生活中很佛系的人,但在孩子的教育上,我们一直秉承的原则是「倾力陪伴、用心引导」,比起孩子的成绩和成就,我们更关注他的习惯养成、品格情绪和自我认知,所以我们总是会竭尽全力去带孩子欣赏世界、触摸世界:

陪孩子去玩冰球,感受冰雪世界的竞技之美;

带孩子去击剑、去CS,了解坚持与忍耐的魅力;

引领孩子走进大唐盛世,从沉浸式的游览中感悟半个盛唐的光辉;

春末夏初,一起探访深林里的红樱,让天地之美浸润心头;

艳阳高照,一起去策马奔腾,体会「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喜悦。

我们陪着陪着,孩子就长大了,这一路虽然疲惫,但并不后悔。因为我始终相信,「快乐教育」不是让家长什么都不管,也不是让孩子永远不与困难、磨练相逢,恰恰相反,快乐教育对家长提出更高的要求——更专注的陪伴、更真诚的欣赏、更博大的包容度与信任度,如果没有这些作为基础,那所谓的快乐教育,不过是家长规避教育重任的说辞。

「像佩奇一样生活」是很多孩子的梦想,成为「猪爸爸猪妈妈」一样的父母是我的愿望,最近《小猪佩奇》第九季刚刚上线,我就已经刷完已经更新的13集了,也在小猪佩奇的微信公众号上搜到了官方的看片指南,可以有针对性地挑选认知启蒙、自我认同、亲子共情的相关剧集,获得更多快乐教育的灵感。对了,我还从公号上下载了季度日历,你们看这张图,是不是超有冬日氛围:

作为佩奇的成年铁粉,打算用这张图当最近的微信头像,也愿看到这幅冬日佩奇的父母,都能成为在尊重儿童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陪伴、信任、欣赏,真正「看见」孩子的父母,愿我们的孩子,都能享受更加有生命力的教育。

责任编辑:zN_2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