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豆瓣0评分,但它是中国最好的记录片
2022-10-28 07:34:13 来源: 视觉志

作者|小乔

来源 | 视觉志

最近挖到了一档宝藏节目。


(资料图)

这个节目很神奇,一方面,节目里的片段在短视频网站获得了超多的点赞;

另一方面,完整看过的人却没几个,豆瓣上甚至连评分都没有。

节目里请的嘉宾,总年龄加起来超过了1000岁;

他们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段传奇,让人看完瞠目结舌。

节目的名字听起来很大——《吾家吾国》

因为采访对象,都是名副其实的“国士”

他们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却因为种种原因,从未曾得到和明星一样的鲜花、掌声和聚光灯。

如今,他们都已到耄耋之年,年龄最大的甚至超过100岁了。

是时候一起认识一下他们了。

信仰

“学好科学,救中国!”

节目组首先采访的,是一位101岁的老科学家

他就是前不久刚刚获得七一勋章,“两弹一星”的功勋人物,两院院士陆元九先生。

陆老是第一个把惯性导航的概念带到中国的人。

简单地说,火箭上天之后,找什么方向,去往什么地方……保证这个过程的顺利实施,就是他要做的工作。

在工作中,他出了名地严格和较真。

工作组开评审会,大家的报告都不敢拿给他审查,因为他总是刨根问底。

如果报告不严谨,会被他当场骂到狗血淋头。

然而,他之所以如此较真,是因为经历过一次血的教训。

1996年,长征三号乙刚起飞就失控,仅仅22秒后便爆炸。

那时候,已经76岁的陆老亲临现场调查事故原因。

当得知问题出在火箭的惯性器件上后,他既心痛又自责。

此后的几个月时间里,他吃安眠药的量加到平常的4倍,夜里却仍然焦虑到睡不着觉。

图源:《吾家吾国》

也是从那以后,他的家里一直放着一尊长征三号火箭模型,用来时刻提醒自己:

“上天的东西99分都不算及格,100分才及格。”

尤其是载人的,要对宇航员的生命安全负责。

任何微小的细节都不能马虎,这是身为航天人应该有的精神。

图源:新华社

和很多科学家一样,陆老也是在美留学后,选择回到祖国的那一批人。

说到当年赴美留学的事情,他仍然记忆犹新。

那个时候,他从重庆飞辗转到印度,再从印度坐船去美国。

在船上,他第一次体会到美国的种族歧视带来的恶意。

因为想多吃一个面包,他被指着鼻子骂不要脸;

走路走得好好的,被船上的美国人伸腿绊倒,对方看着他窘迫的样子放声大笑。

可即便被欺负成这个样子,当时的他却不敢回击。

因为那是一艘美国的兵船,作为一个中国人,自己实在太弱小了。

陆老年轻时的照片

也是因为这些委屈,让他更坚定了自己学知识学本领的信念。

“学好科学,救中国。”

这句口号成了他坚持下去的动力。

然而,博士毕业后,美国政府却想尽办法阻止他回国。

直到他偷偷买了回上海的船票,才辗转回来,回到了他最爱的土地上。

此时,他已经整整19年没见过自己的家人了。

出生在和平年代的我们,通过陆老的采访,才第一次知道:

当年的环境下,深受战乱之苦、弱小而没有话语权中国,处境有多艰难。

只有经历过弱小的人,才明白强大的可贵。

从这位老人的身上,真切感觉到那一代科学工作者们,对于家国的情怀和信仰。

图源:《吾家吾国》

坚守

“中国文化,要有根有源有血脉。”

说起敦煌莫高窟,是中国乃至人类史上的文化瑰宝。

但这份文化遗产,曾差点被掩埋在风沙中。

保护并传承它的,是有“敦煌守护神”之称的常书鸿,以及他的女儿——永远的“敦煌少女”常沙娜。

常书鸿和常沙娜

节目组采访到常沙娜老人时,她已经90岁了。

但整个人的状态,真的和少女时期无异。

她看起来温柔安静,实际上直爽有主见。

小区里要砍树木,她拦着不让,说:“要不你们先砍我的腿”。

图源:《吾家吾国》

当年,因为一本《敦煌石窟图录》,身在巴黎的常书鸿决定带着妻儿回到祖国。

历尽艰辛,他终于来到心心念念的敦煌莫高窟,开始了几十年如一日的保护和研究工作。

这么多年过去,常沙娜仍然记得刚到敦煌时的情形。

那时候已经是深夜,舟车劳顿的他们饥肠辘辘。

父亲拿出来一碗盐、一碗醋、一碗面,这就是他们的晚餐。

在敦煌的生活极其艰苦。

他们脱下身在巴黎时穿着的华服,换上御寒的棉衣,时刻与风沙和温差作斗争。

甚至为了喝到一口水,都需要去远处挑回来。

然而,恶劣的条件加上枯燥的生活,让常书鸿的妻子精神崩溃,最终她选择丢下丈夫和孩子离开了。

常书鸿与妻女在巴黎

沙娜很小就显现出美术天赋,很快担任起了和父亲一起临摹壁画的工作。

这些辛苦繁复的工作,却也给她未来的艺术道路奠定了基础。

她所守护的敦煌之美,同时也为她带来了无尽的灵感与启发。

21岁时,她便以敦煌元素为基础,设计出了“新中国第一份国礼”。

除此之外,作为美术名家, 她还参与了人民大会堂、民族文化宫等经典建筑设计,就连我们熟悉的共青团团徽,也她参与设计。

面对这些荣誉,她的态度很淡然。

在她看来,设计从来就不是一个人的事情,而是一群人,一群热爱传统文化,并且想将之发扬光大的人们共同努力的结果。

图源:《吾家吾国》

如今,说起设计与审美,人们总喜欢标榜国外xxx的灵感;

却总是对自己的传统文化和美学嗤之以鼻,甚至从来都没有真正去了解过。

而通过常先生的故事,我们知道了: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缺少文化的传承,就相当于失去了自己的根基。

而总有那么一些人,在我们看到不到的地方,用最枯燥的坚守,维护了传统文化的绚烂多彩。

奉献

“美国人已经去过月亮上了,中国人为什么还要去?”

在摔倒受伤前,81岁的探月工程总指挥栾恩杰,每天都会去单位上班。

如今的他,走上200步左右,腿就会麻木到失去知觉。

不过,当他需要查询一些资料时,还是会亲自来到办公室。

虽然是个理科人,但栾老却酷爱诗歌。

这也给他“想到月亮上去”的想法蒙上了一层浪漫的色彩。

在2004年探月工程批复之后,他用诗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地球耕耘六万载,嫦娥思乡五千年,残壁遗训催思奋,虚度花甲无滋味”。

图源:《吾家吾国》

经常有人问他:

美国人已经到过月亮上了,中国人为什么还要去?

栾老都会讲起自己的一段经历。

作为一个东北人,他经历过日本人侵略时期。

图源:《吾家吾国》

他至今仍清楚记得,在日本投降之前,曾有传言说要炸平他们所在的村庄。

因为害怕,他和家人只能四处逃窜。

“这就是作为亡国奴的感觉!”

他深深体会到国家强大,对人民来说有多么重要。

而探月,就是国家实力的体现。

要让世界知道,中国早已不是过去的中国,有能力可以做到这一切。

图源:《吾家吾国》

2020年12月,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区的前方指挥所里。

80岁的栾恩杰,不顾零下30℃的低温亲临现场,接“嫦娥”回家。

当嫦娥五号返回器顺利着陆后,他眼里满是泪水。

17年的努力,终于得到了结果。

他感慨道:

“只有不放下的人才知道什么是完全放下,只有知道痛苦的人才知道什么是幸福。”

这句话,包含了他一生的酸甜苦辣。

图源:《吾家吾国》

从工作起,他几乎没管过家里的事情。

他的父母,经常对他弟弟妹妹说:

“恩杰在干大事,没事不要打扰他。”

为了让他专心工作,不让他知道家里的事情,成了亲人之间的默契。

有一次,他休假回家,妻子突然跟他说“爸爸走了”。

他一开始还纳闷:爸爸上哪去了?

后来才知道,原来老人家早就患上重病,前不久离世了。

然而从患病到离开的过程,家里人硬是没有跟他提过一个字。

图源:《吾家吾国》

后来在一次会上,他又收到了母亲去世的消息。

这一次,难过又震惊的他再也承受不住,一下子瘫倒在地上。

回想过去,栾老时常自责。

父母在的时候,自己甚至没给他们倒过一杯水。

他说自己“太没良心了。”

就像节目记者王宁所说,在栾老这里,奉献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个人和一个家。

栾恩杰与父母

“国士无双”

节目里介绍的老人家们,还有很多很多。

他们闪耀在各个领域。

有为了“先解决病人的问题”而放弃专利,让救命药仅卖290元的院士王振义;

有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国家艺术事业,始终怀抱“家国情怀”的老艺术家蓝天野;

有让国内计时从此准确起来的“北京时间之母”叶叔华;

有将91岁还在登台演出,“新中国第一位女指挥”郑小瑛……

由于篇幅有限,没法将他们的故事一一呈现给你们。

但他们的信念、坚守、奉献、精神,值得铭记和深思。

“我有国士,天下无双。”

我们很幸运,有这样的国士,用他们一生的努力,换来我们向着星辰大海前进,抬头仰望星空的机会。

可惜的是,他们却鲜少获得和明星一样多的鲜花和掌声。

往往在他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才第一次听说他们的名字,这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

所以,写下这些就是想从此刻改变。

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真正应该追逐的偶像。

他们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

他们的故事,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活过、爱过、奉献过的人生点滴,值得讲给更多的人听。

监制:视觉志

编辑:小 乔

微博:视觉志

点击「视觉志」阅读原文

责任编辑:zN_2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