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资讯 > 社会 > 正文
【全球新视野】怎么理解古文中的通假字,它是错别字吗?
2022-10-30 07:47:30 来源: 左派幼稚病

【本文来自《“斯人”版的教材找到了!北京、武汉的教材上都出现过》评论区,标题为小编添加】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fengfei

你可以不知道,编辑教材的不知道规范化汉字,就是滥竽充数

其实古文里面的通假字很多,也就是错别字,用现在的话术就是用词不规范。

上面一句是你之前的原话。我想你是真的不知道,所以我需要把“斯”和“是”的问题说清楚了。

“斯人”大家都见得多了,“斯”是指示代词,“斯人”用现代汉语就是“此人”或者“这人”。所以就不必多说了。

那么“是人”就错了?其实看报道就知道,这句话在流传至今的《孟子》版本就是“是人”,在其他古书里被引用到也基本上全是“是人”,大多数人所使用的教材也都是“是人”。反倒是“斯人”的例子相当少。当然了,语言中习非成是的情况也很多,所以多少的数量也未必是强证。

那就得接着说你所谓的“通假字”和“错别字”了。

其实翻翻关于通假的一些辞书,比如《古字通假会典》《汉字通用声素研究》《简帛古书通假字大系》等,就可以知道,以“斯”为声符和以“是”为声符的字,先秦时代还没有看到过有通假的例子,也就是说,《孟子》里的“是人”之“是”,很难说是指示代词“斯”的通假字,所以自然也更算不上是错别字。当然了,“此”“斯”“是”三字其实古音还是比较近的,也许是有方音的因素;而三字虽然粗略地说都可以对应于今天的“这”,但是具体用法还是有些差异的,所以读音的差异也可能与形态变化有关。

尤其应该说明的是,先秦秦汉时代的假借,或者按更通俗的说法是“通假”,是很常见的现象,这一方面固然有写手提笔忘字,临时换个同音字的情况;但是更普遍的情况,是当时的用字就尚未定型,按你的说法就是“不规范”,问题是,当时并无既成之规,也无可循之范,这以今人的“规范”去苛求古人,古人在九泉之下也得泪如泉涌。比如秦国文献常用“鼠”表示给予的“予”,直到秦始皇书同文才规定老鼠用“鼠”,给予要改用“予”。又比如中学语文教材应该有一个例子,是说《史记》里的“蚤”通“早”。其实“早”是从“皂”字而来,因声借形表“早”之义,而这种假借的时代较晚,司马迁写《史记》的时代还没这种写法呢。所以责怪司马迁不用后来通行的“早”字所以是在写错别字,就好像责怪民国人不写简化字而写繁体字就是在写错别字,一个意思。

这些都是闲话了。回到“是”的问题上来。“斯”是指示代词,其实“是”在先秦也是指示代词,而且这就是“是”在先秦的常见用法。比如《孟子·梁惠王上》“乃仁术也”,“是”用现代汉语翻译也就是“此”“这”。当然了,《梁惠王上》的指示代词还有“王如知”和“言举心加诸彼而已”。

“是”,我们今天常用作系词,学者早就已经考证过了,这种用法就是从先秦的指示代词演变而来的。明确是系词,而不是处于指示代词与系词两可的过渡状态的用法,大概要晚到西汉末至东汉初。

责任编辑:zN_3053